经方大师王付教授解读茯苓四逆汤 和另外 1 个页面 - 个人

经方大师王付教授解读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回阳益阴之功效。主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症见四肢厥逆、烦躁、心悸、舌淡苔白滑、脉做欲绝。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休克、心力衰竭、心机梗死、急性脑血管病、内耳眩晕症等。

    【导读】 ①学用茯苓四逆汤应重视茯苓和人参的用量调配关系、附子和干姜的用量调配关系、人参和甘草的用量调配关系。②茯苓四逆汤虽是辨治肾阳肾气虚证的重要代表方,但在临床中对气虚寒证等也具有良好治疗作用。

    【方歌】 茯苓四逆汤人参,附子甘草与干姜,温补阳气可安神,辨治烦躁效力强。

    【方药】 茯苓四两(12 g) 人参一两(3 g)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5 g) 甘草炙,二两(6 g) 干姜一两半(4.5 g)

    【用法】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用】 扶阳益阴。

    【适应证】

    1.中医病证:肾阳肾气虚证。心烦,急躁,失眠或不得卧,腰膝酸软,恶寒,舌淡、苔薄,脉微弱。

    2.西医疾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肌缺血、休克、肝昏迷、肾衰竭、急性肠胃炎等临床表现符合肾阳肾气虚证者。

    【用药分析】 方中茯苓益气安神;附子温壮阳气;干姜温中化阳;人参大补元气,安定精神;甘草补益中气。

    【用方思路】

    1.茯苓四逆汤既是辨治肾阳肾气虚证的重要代表方,又是辨治诸多杂病如心病、肾病、脾胃病等的重要基础方。

    2.方中茯苓既可益气,又可安神;附子、干姜既能温阳,又能温通;甘草既能益气,又能生津。从方中用药用量及调配分析得知,肾气丸的应用并不局限于肾阳肾气虚证,还可用于辨治诸多杂病,如循环、泌尿、运动、精神神经、内分泌及代谢等系统疾病。

    3.运用茯苓四逆汤辨治的病证(无论病变部位在肾、在心或在脾胃)以肾阳肾气虚为主,其治当温阳益气。

    【随证加减】 若夹郁,可与四逆散合方用之;若夹寒痰,可与赤丸合方用之;若夹阴虚,可与百合地黄汤合方用之。应用时还必须结合病变主次酌情调整方药用量。

    【注意事项】 运用茯苓四逆汤既要辨清西医之病,又要辨清西医之病属于中医阳虚气虚证。辨西医之病可进一步了解疾病的发展演变及转变规律,辨中医之证可更好地针对西医之病选用茯苓四逆汤。

    医圣张仲景之名方茯苓四逆汤,治疗心衰疗效好!

    《伤寒论》原文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处方组成: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注:此处一两约等于现代14克,另有观点认为是15.6克,临床当灵活运用,不可拘泥于古法。

    茯苓四逆汤主要由制附子、人参、干姜、茯苓和甘草共五味中药组成。该方剂在临床仍广为使用,现用于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患者有着神奇的功效。附子,温通阳,暖命门,温坎水,破阴凝,可谓是扶阳第一要药。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有云:“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人参,性微温,味甘,大补元气,复脉固脱。《本草求真》云:“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觉,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茯苓健脾渗湿,可补后天脾土,其与干姜相伍,则土得火生而中气可复,火得土覆而火可久存。甘草味甘性平,一则减附子之毒,再则调和诸药而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温阳益气、固阳化阴之功。

    慢性心力衰竭可归属于中医的“怔忡”、“心悸”、“胸痹”、“水肿”等范畴。慢性心力衰竭以心阳虚衰为本,以瘀血、痰浊、水饮为标,以阴阳并损为最终转归。故心阳虚衰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人体之中虽阴阳互根互用,但始终以阳气为主导,所谓“阳主阴从”。《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而心者,君主之官,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心火旺盛,则烛照万物,温通全身血脉,蒸化水液,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灭,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另外,若心阳不足,阴即有余,全身失于温煦,则精寒水冷,血凝为瘀,液凝为痰,水聚为饮。故慢性心衰患者多以瘀血、痰浊、水饮为标证使病情缠绵反复。慢性心力衰竭之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阳虚衰为本,瘀血、水饮停聚为标,以本虚为急,应治本为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