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中,腠理的5种临床运用
图*河南中医药大学王振亮教授
深入理解“腠理”,可以灵活运用到临床,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方向。
《黄帝内经》首载“腠理”,并对腠理进行了广泛的论述,但没有对腠理进行定义。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则对腠理进行了解释: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气血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河南中医药大学王振亮教授及其学生对“腠理”做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今天,小师妹将其内容分享如下,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黄帝内经》对腠理的论述
《黄帝内经》是对东汉以前医学的一个总结,对腠理的论述比较多,多腠、理共同论述,全书共出现69次,对腠理的论述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生理状态下,腠理以密
人体局部某一部位可以反映体内脏腑的功能状态。
腠理肥密离不开卫气的温润、充养,而卫气的产生与肾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故腠理的正常开合可以反映肾正常功能的发挥,正如《内经》所云:“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故肾气充盛,则腠理致密,开合自如,不受外邪侵袭。
腠理具有交通内外的作用
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有“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通过采用辛润的方法治疗肾燥,使津液达,腠理开,内外之气相通,则气机升降出入正常。
邪中腠理开合失司
主要包括病理状态下的腠理开与腠理闭。
病理状态下的腠理开是由于感受秋天之气,腠理开而汗出;
感受风邪,卫气发越,腠理开,邪气入;
百病始生于邪气客于皮毛,腠理开,邪气一步一步深入,直至脏腑;
暑天穿衣过厚致腠理开,汗出,寒气留于分肉之间而出现疼痛。
病理状态下的腠理闭是由于寒主收引,束于肌表,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出现身热、喘咳。
《金匮要略》对腠理的运用
邪在腠理,既可反映疾病所处的早期阶段,又可说明病邪客于机体表浅的部位。
《金匮要略》对腠理的论述不多,但在疾病的论述中时时都体现着对腠理的调理。
若感受外邪,往往会影响腠理的开合,通过疏散外邪可使腠理开合正常。
若疾病的表现趋向于表,虽无外邪指征,亦可通过调理腠理而达到邪去病愈的目的。
散寒解表,交通内外
寒邪困表,腠理功能失常,既可表现无汗的太阳伤寒之麻黄汤证,又有汗出的太阳中风之桂枝汤证;
柔痉的栝楼桂枝汤调节营卫,刚痉的葛根汤升津散邪,一个偏于内而和里,一个偏于外则宣散,使失常的腠理开者可合,闭者可开。
引湿达表,外宣内利
湿性下趋、重浊凝滞,多易集中肢体关节,故湿痹病人多表现为关节痛甚,面色发黄。
加之人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多通过孔窍与肌肤皮腠,影响到膀胱,气化不利则表现为小便不利,腠理密闭不开则少汗,故治疗湿痹既可通过渗利之法引湿邪从小便而出,又可以开达腠理随汗而尽。
病人表现肌腠郁闭较重,关节疼痛难耐,无汗,脉浮紧时,以麻黄加术汤开玄府之闭;
若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时,以防己黄芪汤既收又利,从而使腠理开合有度。
宣肺行水,开腠通阳
水气病有五种,其中风水表现为骨关节疼痛,恶风,身重而酸等,当以发散之法治之,选用越婢汤、麻黄附子汤;
黄汗兼见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脉沉,当以固表、调营卫、兼泄郁热之法治之,选用芪芍桂酒汤。
补益温通,散寒除痹
平时缺乏劳动或锻炼的人,往往会筋骨脆弱,稍运动就会汗出,若此时受风,风邪由腠理入里,日久则为血痹,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
治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通血脉以通痹。
交通内外,醒神开窍
根据“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之义,可知腠理当为皮肤、脏腑交通内外之重要通道,对于一些脏腑病证,可通过开腠理而使机体内外气机通达。
如中风有轻重,中经络者表现为肌肤不仁、身重,中脏腑表现为舌难言、吐涎沫。
观《古今录验》续命汤治疗中风痱,亦有口不能言,身体不能自收,冒昧不知痛处,当为中经络和中脏腑并见之证,用续命汤开表里之闭,使气机升降复位,则元真自通畅;
《金匮要略·杂疗方》中的还魂汤救卒死客忤者,《千金方》扩大其范围,并能治疗“诸奄忽气绝,无复觉,或已无脉,口禁拗不开”,
此当为皮肤、脏腑之腠理闭塞,内外气机不能交通所致,以还魂汤开内外腠理,气机一通,病人立苏。
腠理大开,汗出较多,此时病邪极易由腠理而入,若不加注意,必为身体健康造成隐患。
仲景《金匮要略》就有明训,“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着身,及使扇,即成病”,《黄帝内经》亦有告诫“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不要认为汗出受风并没有大碍,疾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产生。
《金匮要略》中的湿痹、历节等病都是这样的原因引起的,因此,注意固护肌腠,外邪则不会乘虚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