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地来袭,大小房企如临大考

导语:人间四月天,22城集中供地高峰来袭,大小房企如临大考。有房企准备千亿资金,有房企只能看看。
4月底,重点城市广州、无锡、重庆和沈阳集中土拍“撞期”。4月26日—4月29日,广州、无锡、重庆迎来了第一场集中拍地,三城竞拍热度表现分化,重庆和无锡地价涨幅明显,优质地块价格仍在上涨。
“两集中”供地意味着房地产企业要在短期内集中调配大量资金参与竞买,加之“三条红线”政策的约束,企业的现金流管理和决策能力都会面临重大的考验。
作者/ 小博君
出品/ 博志成地产观
1

这一轮土拍,爆了!

4月26日、27日,广州首次集中供地48宗,总用地面积超393万平方米,挂牌总价超901亿元。最终经过两日的鏖战,合计成交42宗,流拍6宗,揽金906亿元,堪称史诗级土拍!

此次的首批集中供地,有华润、厦门建发、西安高科等国企央企,排名百强靠后的房企上坤联合湖南省内一家企业,从一众地产大鳄中虎口夺食,抢得一块地。

4月28日,无锡“双集中”供地同时开拍,当日出让的16幅地块中,4幅全部达到最高限价进入竞租赁房面积阶段。

首块土地开拍1分钟,就已经达到最高限价9600元/平方米,进入竞租赁环节,万科、招商、融创、金茂、佳兆业等均参与抢地,最终融创胜出。

无锡本次集中出让为期两天,碧桂园、万科、华润、保利、中海、融创、绿城、金地等重量级房企悉数到场。

在竞拍过程中,房企们使出浑身解数,多宗地块几乎是开拍即达最高限价,直接进入租赁面积竞拍环节,多幅地块1分钟便直达最高限价。

4月28日-29日,重庆的首次集中供地出让,共推出46宗主城区地块,总起拍价超444亿元。经过两天六场竞拍,最终46宗地块全部成交,总成交金额达635.04亿元。

从本次集供地的区域分布来看,北区依然是“供应大户”,共计出让24宗,占比52%。其中,渝北区共计14块土地,计容建筑面积92.54万平方米;两江新区7宗,计容建筑面积163.14万平方米;北碚区蔡家组团3宗,计容建筑面积80.02万平方米。

可以看出的是,龙头房企成为此次重庆集中土拍的大赢家。其中融创及其联合体斥99.09亿元共竞得重庆市8宗地块;龙湖则以96.64亿元夺得5宗地块。、

此外,中交、保利、佳兆业等房企均夺得两宗及以上地块,中铁建、佳源、绿地、旭辉、花样年等房企也各有斩获。

2

集中供地下房企分化加剧

广州首批次的“两集中”供地拉开序幕,从部分地块的竞价激烈程度也可以看出房企的参与热情。

根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60家房企报名参与,其中更有10家左右房企报名的地块宗数达到了10宗以上,个别热门地块吸引了二三十家房企报名。

让人意外的是土拍的成交结果加重了很多房企关于拿地的忧虑情绪。

从竞拍情况来看,竞得人中一半以上都是国央企背景的房企,其他竞得人也基本为百强房企,另外本次土拍的平均溢价率相比去年却有明显的提高。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宗地块底价成交,22宗地块溢价成交,其中溢价率超40%的地块有9宗,溢价率在20%-40%的有6宗,溢价率在10%-20%的有3宗,溢价率低于10%的有4宗。整体而言,相比去年全年10.47%的溢价率,本批次出让地块溢价水平均有所提升。

在出现高溢价的同时,也不乏有流拍现象,在此次成功出让42宗地块,其中有4宗地块达到最高限制地价进入摇号阶段,另外有6宗地块流拍。

对于热门城市而言,大房企肯定占了优势,最重要的就是资金优势满足土地出让金需求,能力优势满足合作需求。

这种抬高土拍门槛的新玩法,对于央企国企和头部房企玩家来说,只会成为高手过招的竞技场。

小房企想在高价值地块上拿地会很难,能拿到的可能是较偏地块。当然不排除一些小房企因为在当地拥有一些关键资源,通过与大房企合作拿地的可能。

“两集中”之后,联合拿地的情况将会更多。不过,围绕“谁来操盘”的暗中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集中供地,一方面可以稳定预期,但另一方面,对于房企操盘者来说,意味着如果错过这一波,就要再等很久了。

5月,北京、南京等集中供地城市首批宅地将陆续开始竞拍,各路房企纷纷筹集资金备战首批集中供地。好几家房企都为上海一个城市准备了上千亿的拿地资金

3

中小房企仍危中有机

土地的集中出让,虽然更有利于大型房企、国有房企,中小房企的生存空间将会被进一步压缩,但危机中往往也隐藏着一定的机遇。中小房企如何抓住机遇,黄老邪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密切跟踪外部环境的变化

中小房企的老板及高管团队,一定要密切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作出反应,包括涉及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政策、热点城市市场、标杆及竞争对手的动作。闭门造车与埋头拉车,必定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二、夯实企业内功

推地新政必定会对企业整体的投融运销提出新的考验。也是房企提升内功的良好机会。整体来看,中小房企一定要重点提升自身把握节奏的能力,以此来提升运营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现金流管理能力。

不同城市之间,当下与未来之间平衡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修炼其实是至关重要的。首先,由于单个城市推地次数有限,企业关注的城市必须多,布局框架一定要拉开,这样才能避免资金闲置。

当布局框架拉开,进入多个城市之后,企业的月度与季度回款才会变得均衡,现金流也不会出现较大波动。

因此,企业的体系与团队,都要与以上节奏相匹配。这样才能在新政之下,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同时减少风险。

三、加强对于合作型、并购型、政策型杠杆的利用

既然“五道红线”让财务型杠杆受限,“两集中”让经营性杠杆受限。那么中小房企大可以发挥合作型、并购型、政策型杠杆(预售制)的作用。

无论是与头部房企、国有企业,还是与其他中小房企,都可以以抱团合作的方式共同发展。由博志成发起成立的G50董事长俱乐部,就是一个致力于促进发展型房企之间合作,实现融合、共赢、发展的平台。

四、向泛地产转型

“两集中”必然会导致土地竞争的加剧,而对于那些已经建立起自己的泛地产生态圈的企业来说,在与政府谈地的时候,能利用自身优势做到巧拿,不必去拼地价硬拿。因此,房企在泛地产领域的能力,将是未来发展的有力武器。

对于小型房企来说,由于以往积累资源不足,可以先从单个项目突破,向泛地产转型。

而对于资源储备较充足的中大型企业,可以加大在泛地产领域投资力度,甚至将其作为企业的第二赛道或增长曲线。

五、守住“根据地”,适当扩张

因为当热点22城推地节奏被进一步掌控之后,规模房企必定会大规模进入没有“双集中”政策调控的城市寻找机会,导致中小房企的“根据地”竞争加剧。作为中小企业,一定要精耕细作,守住优势领域与深耕城市。

在土地分批集中入市的背景下,即使是大型房企,也难免会在拿地节点上出现资金不足,或研究不足的情况。对于中小房企来说,城市轮动的机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得以显现。因此,以往聚焦于三四线城市的中小房企,也可以着手去探寻这热点22城的隐藏机会,实现扩张。

六、关注当下,加强回款

中小房企一定清楚布局城市推地新政的实施时间,在新政实施之前抓紧去化。这样才能在新政正式实施后,在集中推地的节点上有充足的资金去拿地。

喜欢的小伙伴们,下方一键三连走一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