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清朝历代帝王不怎么去解决八旗兵堕落的问题?

八旗堕落,清朝皇帝看到了,也想解决。

但是没办法解决。

乾隆年间,为了培养旗人的尚武精神,乾隆不准他们坐轿子,规定旗人一律要骑马。

结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八旗子弟很快就想出了应对办法。

不能坐轿子是吧?我们可以坐马车呀。

骑马是不可能的。皇帝让我骑马,可我又不会骑,我能怎么办?

见到八旗子弟这幅死样,乾隆很生气,此后多次强调,八旗是国之根本,旗人的战斗力不能丢,旗人的精气神不能丢。但一点用也没有。

八旗子弟该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

到了嘉庆时期,守卫圆明园的旗人居然趁着皇帝不在的时候,公然在岗位上睡大觉。

有人看到了,就上书参奏,说大内侍卫居然如此怠工,皇帝的安全谁来保护?

嘉庆知道后很生气,就想整治八旗纪律。结果有些旗人居然还敢呛声:我们在大门口睡觉也是在上班。《大清律》规定我们不可以躺着看大门吗?

如此糟糕的纪律,到了嘉庆八年,终于遭到了报应。

这年二月的某天,一个厨子,居然单枪匹马的在紫禁城北神武门刺杀嘉庆。

当时嘉庆身边有一百多个侍卫,厨子拿刀冲向嘉庆时,结果只有六个人上前护卫,其余一百多人全懵逼了。

六个就六个吧,六个侍卫打一个厨子,那还不是老鹰捉小鸡?

结果六个侍卫居然按不住。其中有个侍卫还被厨子捅了三刀。

见到如此景象,嘉庆怒了。事后,嘉庆先处理了一批废柴侍卫。将这些吓得不敢动的旗人免职、降罪、乃至发配到了边疆。

同时,嘉庆又下了一道旨意:凡自愿前往赫图阿拉屯垦满五年者,朝廷无条件授予其五品顶戴,择优录用。

按嘉庆的意思,在京城这个花花世界,指望旗人能自我救赎,是不可能的。要想让旗人恢复战斗力,只能让他们回东北老家,通过体会传统的渔猎生活,提高旗人们的意志品质和劳动能力,才有挽救八旗子弟日趋堕落的可能性。

然而如此优厚的待遇,旗人根本瞧不上。主动报名者寥寥无几。

报名人少也就算了,当时大量京师旗人甚至还集结起来,向嘉庆进言,希望嘉庆能停止这种错误想法。

在这些旗人看来,自己又不会种地(清朝规定旗人不许自谋营生,自然也包括不准旗人学习种地),去赫图阿拉屯垦五年,还不如死了算了。

嘉庆见有人居然还敢劝自己,就很生气。

一怒之下,他用抓阄的办法,凑齐了三千多八旗子弟,送出了关外。

收到了京城的文书后,负责管理赫图阿拉的盛京将军立马慌了神。

妈耶,皇帝送来了这些的大爷,哪个不是在京城有关系网的主儿。万一这些大爷真的在赫图阿拉饿死了、累死了、病死了,找皇帝参自己一本,自己的顶戴怕是保不住了。

于是这位盛京将军就立刻行动起来。

他首先把屯垦的地点改在了沈阳附近。赫图阿拉确实太偏远了,啥都没有。不能去。沈阳虽然不如京城繁华,但也是大城市。也有供这帮大爷潇洒娱乐的场所。

然后他选了几个气候尚可的片区,集中修了一批屋子,并圈养了一批牲畜,目的在于做做样子,满足嘉庆让京师八旗来东北“学习骑射渔猎”的目的。并且他还雇佣了一批仆役,并设置了厨房,以满足京城来的八旗大爷的吃饭和洗衣需求。

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来得近三千旗人,竟然还住不惯,纷纷找关系上书,控诉沈阳那旮沓“环境恶劣,生不如死”。希望嘉庆能收回成命。

嘉庆态度坚决,不同意。这些旗人中的一部分人就私自逃回京城,并拒绝前往沈阳。

嘉庆知道后,就表示再有此类事情,自己不就客气了,要杀人!并且,他还真的杀了几个恶迹昭彰的旗人。(逃跑五次以上)

但一点用也没有。旗人该跑还是跑。有些旗人虽然没跑,但也没体验生活,而是成天往沈阳的赌场、妓院、戏园子跑。至于嘉庆交待给他们的屯垦任务,他们出钱雇佣当地汉人替代自己干。

事情进行到最后,嘉庆意识到屯垦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度假村农家乐。再强迫八旗子弟到东北体验生活,已无意义,便收回成命。

不久后,嘉庆死了,道光继位。道光也拿八旗子弟没辙,只好任由京城八旗子弟继续堕落下去。

到了咸丰时期,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朝廷依靠汉人武装镇压了太平军。

出于惧怕汉人掌握武装力量的考虑,慈禧多次尝试建设近代化的满族八旗军。其曾经在颐和园内办理“海军学校”,训练旗人为海军军官。结果这些大爷们在军舰上实训时,纷纷晕船到生活不能自理。然后又托关系,找人让老佛爷收回成命。

无奈下,慈禧只好收回成命。她想把八旗子弟掺入北洋海军的想法也以失败告终。

甲午战争后,慈禧令荣禄组建武卫军。其中四支为汉人部队,一支为旗人部队。

荣禄不敢怠慢,只好试着办。但组建军队的过程中,他发现旗人根本组不起来。就只好吸纳汉人入伍。这支部队就是后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被八国联军打得一哄而散的武卫前军。

清末新政时期,眼见袁世凯一口气训练了五镇新军,满族官僚担心袁世凯势力太大,便纷纷建议慈禧,让袁世凯按照训练汉人的办法也训练旗人。

慈禧觉得建议很好,就让袁世凯去办。

袁世凯不敢怠慢,便组建了两支旗人新军。

一支是禁卫军,一支是新军第一镇。

(前排中间的老者是庆亲王奕劻)

这两支旗人新军,都是一水的洋枪洋炮,训练也是按照袁世凯训练新军的标准来的。

但很可惜,相比于新军第2~6镇,这两支旗人部队的战斗力仍然属于稀烂水平——不是说他们的基本功不行,而是说他们没有身为军人的荣誉和保护大清政权的信念。

武昌起义一声枪响,隆裕太后让溥仪七叔载涛率禁卫军和第一镇南下镇压起义军。结果载涛不敢去。

载涛不敢去也就算了,禁卫军和第一镇的旗人也不愿意去。

反正在他们看来,大清保不住了,自己怎么能给一个保不住的政权当炮灰呢?

其实,八旗也有富贵贫穷之分,也有所谓的阶级概念。

八旗内的宗室,日子自然是过得不错。

家里在朝廷有亲属或有关系的旗人,日子过得也还算可以。

相比之下,底层八旗就一言难尽了。其生活水平与顶层旗人相比,天差地别。

据当时日本人的记录,八旗旗人饥寒贫穷者占十之七八,不少八旗兵丁将家中“所有物件变卖糊口”,“衣敝履穿,形同乞丐”。

又据《清实录》记载。同治二年,有的八旗兵无家什可卖,只能“男妇赴乡乞食,死者甚多”。

所以武昌起义后,出现旗人不愿意为朝廷卖命的情况,也属于正常现象。

为什么八旗子弟集体拉跨的情况,就这么难整治呢?

一般认为,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制度因素。

八旗的牛录、甲喇、固山等等,并不是作战编制,而是一种管理编制。

我们今天的人觉得,300人为一牛录,这一牛录就相当于一个营。

五个牛录为一札兰,1500人,这一札兰就相当于一个团。

五个札兰为一旗,7500人,这一旗就相当于一个师。

某个兵,被分到哪个营(牛录),那平时他吃饭、睡觉、训练、打仗,就肯定都待在那个营(牛录)了。

然而实际上,清朝的八旗不是这么回事。

八旗所谓的旗、扎兰、牛录,更类似于现在的户口管理。

清军出门打仗,作战编制并不是按照八旗的编制来的,而是另行委派作战军官,对将士进行临时编组。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军人编入军队,不打仗的时候,吃饭在哪个连,打仗的时候,吃饭也在这个连。身边的人,都是将来在战场上的战友。但清军不是,清军就类似宋朝的禁军。不打仗的时候,在本牛录待着。打仗的时候,就在临时组建的作战单位待着了。大家相互不认识。

在这种编制情况下,经常打仗还好,一旦承平日久,战斗力就必然下滑。

皇帝能不能解决这个毛病呢?

理论上可以。但实际上行不通。皇帝把八旗的制度变了,大清的根基也瓦解了。

第二,清朝有规定,旗人不准参加劳动。旗人想要挣工资,只能是去参加选兵。但旗人的数量比八旗编制大,选的上还好,选不上的人怎么办呢?

只能混日子了呗。混个一年两年,兰博也混成废柴了。

为了解决八旗子弟战斗力低下,外加普遍混日子的现象。乾隆曾下令精简八旗规模。让战斗力低下,或工作能力不足的旗人,出旗自谋生路。

本来这个思路是没有问题的。

但你想想看,皇帝日理万机,肯定不会亲自负责这事。那这事最后肯定就是由八旗的高层人物负责操作。

这些八旗中的贵族,会让自己亲戚出旗自谋生路吗?

肯定是不会的。所以精简的结果,自然就是没什么背景的底层旗人被裁撤,家里有背景的旗人留下来。

而留下来的旗人,又会是什么好鸟呢?

这种情况下,底层的八旗子弟,训练的再好也没用。因为上层已经烂了。让一个只会提笼架鸟的八旗贵族带兵,军队的精神意志必然会垮掉。

第三,利益牵扯太大,导致历代清朝皇帝对八旗的整顿,经常是不了了之。

由于要防汉人,所以八旗问题在清朝是不能拿出来公开讨论的。

毕竟皇帝也不希望汉人知道八旗已经不再骁勇善战的事实。

不准汉人参与讨论,那就只能是在满人的小圈内解决了。

而皇帝与八旗的关系,虽然皇帝是主子,但皇帝也是八旗的一份子。

皇帝要整肃八旗,旗人肯定反对。皇帝又不能拉拢汉人牵制旗人。为了利益考虑,为了不动摇国本,皇帝只能是有限处理,肯定不能把事情做的太过。

如果皇帝处理的过火了,他就真的变成孤家寡人了。

这种皇帝第一天还雄心壮志,到了第三天见但反对声音太大了,就灰心丧气,取消先前旨意的情况。能把八旗治好就是见了鬼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