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伤寒论慢慢教-10-76
接上一节笔记当中的叔叔推荐了一本书,具体没有说是哪本,但是我自己查了一下,应该是《汉方临床治验》。
下面介绍吴茱萸这味药,吴茱萸是一味很特殊的药,它是一个破阴浊之邪非常有效的药,几乎没有其他药可以代替,而叔叔多次提及我们现代人这种有浊阴之邪的病是非常多的,而且这些病不破阴邪的话效果都是不好的,所以认识吴茱萸这味药非常有必要。
而吴茱萸的副作用就是会让人体燥热,所以阴虚的人慎用,反佐燥热的方法是用真武汤。
至于延伸性用法基本上都是其他病症带有阴浊之邪,甚至有的人表现为虚阳上浮,比如说高血压,流鼻血,扁桃体发炎这些,用吴茱萸都是非常有效的。所以要学会辨别现代病到底是燥热还是阴浊之邪逼迫浮阳上越。
主要辨证要点是头顶痛,头昏,头胀,呕吐,吐涎沫,吐酸水,手脚发冷,脉偏沉迟,胃会发冷。
9.67主要解释了吴茱萸汤方子结构组成,这里生姜和大枣比较特殊,没有甘草,所以不关系到营卫,生姜放的比较重,这个跟后面的一个大枣放的比较重可以比较,因为这个有止呕的效果,大枣放的重的话是偏于血分。
如果吃了吴茱萸汤不管用,反而呕吐更加重,说明痰饮在上焦,吴茱萸打不到这个痰,所以这是小半夏汤的辩证点。
小半夏汤还有一个辩证点是“呕而不渴”,爱吐的人津液不足,按理说是要渴的,不渴是因为心下有支饮。
“谷不得下”,这也是小半夏汤的一个辩证点,饭都吃不下去是小半夏汤,吴茱萸汤是吃饭后吐。
再一个辩证点是,背后有巴掌大的地方发冷,这也是说明心下有痰饮,要用小半夏汤,当然也可以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等。
9.68写了太阳病的几种转归,有变成心下痞的,有变成阳明病的,有变成脾约,有转变为太阳蓄水的。
其中讲了五苓散,叔叔特意强调了五苓散生药打粉比较好用,科中效果不太好,生药几乎是脂肪肝的专病专方,但是要有五苓散主症。
9.69说了大便干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发汗过多或者尿太多,内部抽干而导致。
9.70和9.71主要是介绍了脾约比较标准的脉象:浮空,或者浮涩,原理是还不像大承气汤一样全部入腑,所以脉浮,但是因为里面阴虚,所以会空会涩。都是麻子仁丸的主症,麻子仁丸的大便很干,是像羊和兔子那种大便,一颗颗的硬大便。
这里介绍了便秘的几个分类:小孩便秘主要是脾虚,女人便秘是血虚,老人便秘是阳虚为主。而现代人的寒湿便秘,要加吴茱萸,或者是用通脉四逆汤。气虚便秘使用黄芪剂。
麻仁丸的副证有一定的干和热的主症,老年人吃麻仁丸平时保养比较好。
9.73介绍了伤寒论的逻辑,认为调胃承气汤主要是上半部干比较好用。
9.74是小承气汤的主证,微烦有大便硬,有热但不多没有谵语,用小承气汤。
9.75说明了张仲景用大承气汤的慎重,没有明确的腑实证是不会用大承气的,怕把肠胃打虚。
虽然上一条张仲景表示了用大承气汤的慎重,但是立刻就用需要急下的三条来向大家表明大承气汤也有需要急下而不能拖的情况。
9.76的一个需要急下的危证是肝肾阴虚很严重的情况,眼睛已经没有神了,这种情况很危险,如果不急下的话就会干死了。
9.77是出汗非常多的,需要急下的危证,因为这种失液很严重的病,也要立刻下,不能用白虎汤扬汤止沸或者用滋阴药。
9.78发汗后很快就形成腑实的这种,说明平时就是阴虚体质,要立刻把燥屎打出来,不然会出现脑膜炎的症状。
9.78是有宿食的情况,吃了不消化的东西是要用大承气汤打下去比较爽快。但是也要与虚证鉴别。
9.80阳明少阳合病要注意是不是肝克脾,从脉象就可以看出,右关是不是带弦,如果带弦的话说明消化轴的问题是从自律神经少阳来的,阳明治法没有用,而且说明消化轴本身就不好,比较难医。
脉滑而数是有宿食有热,可以用大承气汤下,比吃帮助消化的药要好。
9.81说了阳明血分有热的情况,脉浮数,不像大承气汤脉沉,如果下后,脉还是很快,说明热在血分,消化轴空了热还在,所以胃口很好。这里叔叔思考说,是不是淤血发热会暴饮暴食?
但是如果看不出是血分有热一直用大承气汤下的话,就会出现脓血便。
最后是发黄4条。
9.82解释了发黄的原因是寒湿凝聚。
9.83主要是茵陈蒿汤的主症。
9.84是栀子柏皮汤的主症。
同时对黄疸再次进行了简单的分类。
9.85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主症及平时的用法。
主要是对皮肤表面有湿热的一些病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