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啥意思?端午与夏至有啥关系
夏至是一年之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也被称为“阳至”。端午节也叫端阳节,代表着那一天的太阳位于正中天。由于端午那一天,青龙七宿位于正南中天,叫做飞龙在天,而夏至那一天就是青龙七宿位于最中天之时,所以最初的端午与夏至其实是同一天。
后来人们把端午节定为农历的五月初五,从此端午就与夏至成了两个完全独立的节日,如果端午与夏至重逢为同一天,就叫做“龙花会”。有句农村俗语说:“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下面就来看看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端午节被定为农历的五月初五之后,就完全成为了农历的节日。而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决定的,当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位于九十度时,就是夏至交节的时间。
那么黄道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假想出来的一个大圆圈,也就是说二十四节气是阳历的节气。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制定的,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所以阳历的平年就是365天,闰年就是366天,这也是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一圈的时间。
而阴历是根据月亮绕地球运行来制定的,月亮每次绕到太阳和地球中间的时间为二十九天半,一年十二个月也就是354天,相比之下比阳历少了十一天。这就会导致阴历某个月只有节令没有中气了,如果哪个月没有中气了,就在后面加一个闰月,所以阴历的平年是354天,闰年就多出了一个月,就有383天了。
这就造成了阴历的节日与阳历的节气每年的时间都不一样,比如有时候立春在过年之前,有时候在过年之后,只因为过年是农历的正月初一,而立春则是阳历的节气。同样夏至与端午也是一样,端午是农历的节日,夏至则是阳历的节气。
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
二十四节气是太阳黄道平均划分成二十四等份而得来的,也就是说每个节气之间的时间是固定的,也就是黄道的十五度约等于十五天。如果夏至在端午之前,也就说明所有的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都提前了。
比如今年立春之后第十天才是过年,提前到这个程度了,夏至依然在端午之后的第八天,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夏至跑到端午之间,也就说明立春至少在过年之前十几天,也就是腊月十几就立春了。
春季的早来就会导致各种虫子过早苏醒,而且春季的早来是最容易出现倒春寒和一些反常气候的。而端午本身就是从夏至分离出来的,端午节很多习俗都是根据夏至太阳正中时演变而来的,如果夏至已经过去了,端午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比如端午节要打午时水,指的是太阳最正的那一天午时的水,叫做“极阳水”,如果夏至已经过去了,太阳已经南行了,白昼也开始变短了,那端午的午时水就失去意义了。端午本是龙的生日,要赛龙舟,祭龙神等。
要知道这些习俗就是为了庆祝龙的生日,也就是龙在天空中的位置最高的一天,也就是夏至那一天,过了夏至青龙七宿就开始西落了。如果端午在夏至之后赛龙舟庆祝,岂不是要庆祝青龙西落吗?
所以就有了“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的说法,首先是对农作物生长不利,其次是端午节跑到夏至之后,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龙已西落,太阳已南行,白昼已经减短了,一切都表现出西落的迹象,端午也就没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