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东迁,天子就从至尊的王变成傀儡,这是由周朝的分封制决定的
平王东迁,西周变成了东周,周天子变成了傀儡天下。一次迁都缘何改变了周朝的国运。
这还要从周朝的建立说起,周原是商朝的属国,在帝辛(纣王)的时候,周文王开始积攒力量,试图推翻商朝,建立以周为中心的新王朝。但周的实力并不能和商抗衡,于是周联合了周边的一些不愿意接受商主导的小国,推翻了商朝。整个过程,周并不是凭借一己之力,而是一个以周为中心的反商联盟完成的。
这里面也有偷袭的可能,因为帝辛当时建立了一支很强大的军队,四处征伐,朝歌空虚。在周建立之后,还存在和周一起灭商的属国,周吞并不了,并且也不能吞并。旧商贵族也需要安抚后。而周的势力在当时只是局限于西部。对于广袤的东部地区,周还需要消化。
面对这么大的版图,周人的选择只能是分封。为了稳定东方,周武王把最信任的弟弟周公旦和最重要的大臣姜尚封在了东方,这就是周分封的两个重要诸侯——鲁国和齐国。为了安抚旧商贵族,把帝辛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地,但武王很不放心,把三个弟弟封在殷地周围监督武庚,历史上称为三监。分封的还有周的属国,周王室还有功臣,这样就逐步形成了分封的局面。
帝辛的儿子武庚不甘心臣服于周朝,在周武王早逝后,武庚充分利用周公旦和三监的矛盾,联合曾经商的属国,发动叛乱。东方的齐国国君姜尚早就不同意分封武庚,因此密切监视着武庚的动向,并及时把消息报给了周公旦。周公旦率军东征,武庚战死,三监被去除。同时,让帝辛的哥哥微子回来成为国君,这个新的封国就是宋国。周公旦为了稳定东方,选择营建了洛邑。洛邑就是后来是周东迁的目的地。
周公旦在稳定了局势之后,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和周朝宗法制度。可以说,周能够存在那么久周公旦功不可没。西周共有12位天子,除了周孝王为叔父篡夺侄子的位置外,其余均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可以说制度维系着周王室和诸侯国的关系。
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更像是盟主和周边小国的关系。如果王室始终强,小国还是小弟,但过了几年之后,新的天下开始忘记了祖宗创业的艰难。原来的姬姓国随着血缘的变远,也与王室离心离德。功臣建立的诸侯国更是逐步远离王室。此时,周的天下共主位置,只不过是实力强大一些的诸侯,没有人敢挑战,却也不能辐射更远的地方。
周厉王时期出现的国人暴动,是周衰落的一个标志。周天子竟然被百姓撵走,天子已没有了颜面。而周幽王更是玩火自焚,宠幸褒姒,并最终废掉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褒姒之伯服为太子。失去太子之位的宜臼逃到了外公申侯那里。申侯咽不下这口气,联合犬戎,进攻周王室,并最终在骊山杀死幽王和太子伯服,褒姒不知所踪。
周幽王被杀,宣告西周灭亡,但东周并没有真正的建立。宜臼虽然为幽王的长子,但他毕竟被废,并且父亲被杀,他是有嫌疑的。这样,就有一部分诸侯选择立幽王的弟弟余臣为新天子,余臣就是周携王。而申侯等诸侯选择拥立宜臼为新天子,宜臼就是周平王,周朝出现了诸侯拥立和二王并立的局面。王室已经没有了尊严,连大一点的诸侯国都不如。
此时,如果不能获得大的诸侯国承认,周天子可能是非法的。周天子由至高无上的地位变成了需要诸侯拥立和承认的尴尬角色。而周平王面临的首要任务是除掉携王,成为真正的周天子。当时的大国晋国认准了机会,宣布承认平王为唯一的天子,除掉了携王。
这个时候,如果周平王能够在原来西周的土地逐步巩固,或许周王室还有复兴的可能。但是平王惧怕犬戎的骚扰,不敢留在丰镐。把收复失地的任务留给了不显眼的诸侯秦国,秦国在收拾犬戎的过程中逐步吞食了周王室的土地,并且因为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得到了王室在西方的土地。
至此,由厉王的暴虐到幽王的废长立幼再到平王的被迫东迁,西周由衰落走向了灭亡,而平王复建的周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下共主,只不过是一个傀儡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