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人生未能如愿的遗憾,或许也是在避祸
道德经:人生未能如愿的遗憾,或许也是在避祸。
古人有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活得太清明太干净的人,未必是一种好事,反而会因为你的清明干净,而给自己造成障碍,树立屏障。
人生的障碍就是源于自己对于外界事情的不能容纳,不能接受,也因障碍而起了执念,更有了痛苦,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僵化。
《菜根谭》之中说这样一句话: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那些堆满污物的地方通常会滋生许多生物,而极为清澈的水中却没有鱼儿生长,所以真正有德行的君子应该有容纳他人缺点和宽恕他人过失的气度,绝对不能自命清高独来独往。
坚持完美是一个美好的品德,但是活得过于通透和干净,不能接受任何的不完美反而是一种缺陷。
白岩松老师说:“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和极致。”
因为这个世上没有完美存在,越追求完美越会产生失落的痛苦,而且万物物极必反,当你过度追求完美和圆满的时候,事物就会往相反的方向去发展,这也会给你带来灾祸。
永远记住一句话:人生中未能达到的圆满而产生的遗憾,或许也是在避祸。
《道德经》中说: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一位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很多人讨厌的孤单、寡和、不圆满,但是王公却能用这些词称呼自己,世间之事有益必有损,有损必有益。
事物都有不同的影响以及作用,就好像我们所追求的圆满和完美,我们自以为这些圆满和完美给自己人生带来是完全好的作用,其实并非如此。
在看似“好”的影响之下,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灾祸和问题,而容纳这些不完美,才是避免这些问题的根源。
而容纳就是能够让事情只做到八分满,还预留两分余地的智慧,不但能够有退路,而且也会因为你宽广的胸怀容纳更多的事物,古往今来,但凡能成大事者,必然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纳世间污秽之事。
唐朝的李靖曾经任隋炀帝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的意思,就向隋炀帝揭发李渊,李渊灭隨之后,就要手刃李靖,这个时候李世民却站出来反对,才得以保住李靖的性命。
后来李靖驰骋沙场,征战天下,安邦定国,也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
同时还有一个人叫魏征,他曾经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但是李世民功成名就之后,不计旧怨,量才重用,让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朝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豁达的心胸才可以容纳百川,人生在世,先学会容纳那一些不完美的“污秽”,当一个能够容纳世间万物的入世者,才能拥有出世的境界和不一样的人生,适当的去接受一些污秽,才能获得更好的敬重。
宋朝的大学士苏轼和王安石,两个人有着非常深的渊源,他们从最初的针锋相对到后来的相濡以沫,其中发生着外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王安石最初对苏东坡的态度不太好,因为苏东坡和他的立场不同,王安石是革新派,苏东坡是保守派,所以他就借故把苏东坡贬到黄州。
而苏东坡胸怀大度,倒没有把这件事放心上,更没有念旧恶。
后来过了很多年之后,王安石从宰相位置上退下来之后,两人关系好的像结拜兄弟一样,共叙旧情,互相鼓励,最后苏轼经过王安石居住的地方,还特意几次去拜访。
所以,永远记住一句话,人生所有的心性影响的都是自己,无论是豁达和狭隘,最终都会在你的生命中开花结果。
所以让自己能够多容纳一些事情,摒弃自命清高的特性,放弃坚持完美的狭隘心性,才能容纳更广阔的人生。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人生,看见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