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宁海的缘分(2) | 好好学习,边学边干!

好好学习,边学边干! 

文/俊哥

在2017年6月份,我接手执笔《象山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开放30年(1979年一一2008年)》,有人向我推荐"2017年6月5日发表在《今日宁海》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一个千年古村的承诺与守候》(叶雅琴)给我作参考。后来,我拿来,作为"范文″进行了学习与研究。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题目必须符合形势与文体的需要。一开始我对《象山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开放三十年(1979年——2008年)》很纠结,希望换个题目,角度换下让我好写些。一位先生解释说:《一个千年古村的承诺与守候》文也属于文史类作品,但非依职务写作,是为发表到宁海报,所以题目可以更自由活泼些。“一个千年古村”的提法,更符合现代读者审美要求需要,并非该村一定是“一千年”。而《象山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开放三十年(1979年——2008年)》是依职务写作,必须依照上级要求来写。写“改革开放”是形势的需要,赞“古村的承诺与守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至此,我对《象山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开放三十年(1979年——2008年)》这题目的纠结才解决。

二、重点与非重点。当时,我局初稿,就按时间记个流水帐。而《一个千年古村的 承诺与守候》写一千年比写三十年更难,但写得得心应手,铺排得当,有所主攻,有所助攻,有实有虚重点与非重点非常合理。

三、要介绍史实,更要总结经验教训。尽量注明出处,以文件、书证、照片为准,把阶段性的、大事情写出来,而非如志以实录。《一个千年古村的 承诺与守候》在第一节交待了背景。第二节最后一句:“承载着箬岙千年的承诺与守候,文化底蕴深厚”就是总结。

对于学者或者别人来说,这些道理烂熟于心,而且还许多锦囊妙计。《千年古村》作者或者更有深意,而我没理解。但对于我来说,从来没写过“党史”的人来说,这三条如指路明灯。我经过三个月重新收集资料、列题纲终于完成了任务,压缩在约2万多字。县党史办、市党史办内部杂志都发表了《象山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开放三十年(1979年——2008年)》。对于专家、作家来说,一篇文章是九牛一毛,何足挂齿?而对于我来,我的文章也许就只有这一篇能存于档案馆了,也算是个人的“伟大成就”了。也许一百年后,宁海、象山再合并,宁海县又出现了一个“方孝儒”一样聪明的读书人,想了解象山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开放三十年(1979年——2008年)这段历史,也会陷于我的一些“迷魂阵”中,对错误之处来个考证。

有老师说:写作必须认真,必须作好各种准备,必须铁肩担道义。我的体会是,老师的话是千准万确的,但是像老师一样的“老师”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单位都是很缺少的。老师对于学生严格要求也是千准万确的。但对于像我这样一个“不学无术”“外强中干”被逼着一天到晚写这写那的机器人(有型无思想内涵,简称机器人),内行的要写,外行的也要写,有话要写,无话也要写,怎么办呢?只有让我(他)边写边学了。

我的科室,有一位美女来我处告状,某临事工这也做错那也做错。一开始,我对她说,我跟她小姑娘(指临事工)说说。后来,她又三番五次对我说这事。我就对她说:“妹妹啊,小姑娘她(指临事工)有你这样水平会来赚3千1月吗?你年薪10多万,她3万。不要与你比了,我们科室临事工又必须有的。你多帮帮她吧。”

我就是这样的(写作)临事工,如果我是“台湾人”(卖家把价格抬上去,买家把价格压下来),会把写作业务推掉;如果我是“香港人″(想想、讲讲,不做实事),那么人家找过一次,也就没有第二次了,但我是机器人,脏活累活都愿做,大家多帮帮我吧。

边学边干,会要上,不会猪鼻子插葱装象也要上。

陆俊,笔名俊歌。1962年出生,象山人。父母曾在宁海象山二县合并期间,在宁海城关工作,一个热爱家乡的象山人,也热爱关注宁海。

□编辑:林海燕

□ 图片:林中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