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亲子、师生关系是你想要的?而你又在做什么样的孩子、家长、学生、老师?
©️陶理
从左往右依次拍摄时间为2020年6月13日伦敦时间
20:43-19:40-19:33-19:29
这篇的写作目的是抛出与你有关的值得思考的问题,意在打开思路,让你不再理所应当地思考与行动,能够移情到另一个身份去尝试理解与沟通。
起笔这篇推送的时间是2020年6月14日中午。
上午我很早就醒来给自己煮了鸡汤,和加葱对谈了近期一些关于我弟弟的成长故事,然后就收到了一个学妹转发给我的小学生坠楼新闻,看过之后就立刻想到了我的一个朋友,转发给ta后,ta也说正想和我讨论一下“正能量”的话题。于是我们就此聊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再加上最近我组织翻译并完成了两个与教育有关视频的翻译:
所以在这篇文章中,关于孩子与家长、学生与老师之间关系与各自角色的看法与观点,也多少带有师长朋友对我的影响以及个人经验的局限性,之所以还有分享的价值,是希望能够借我表达自己的机会,让更多人也开始思考和想象自己想要的亲子、师生关系以及目前自己的亲子、师生关系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而你又可以为此做些什么吗?
所以我的观点对你来说不重要也不具备任何指导意义,只是可以给你借镜,来找找自己,也问问自己:
我想要自己是怎样的人
我目前是怎样的一个人
(孩子、家长、学生、老师是这次探讨的四种身份)
以下是陶理目前写这篇时的看法(也就是未来也可能会变的,你看到这篇的时候可能我就已经更新了自己的思考):
作为一个孩子,我想要:
家长不以为我好的名义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或做出道德绑架 比如,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怎么不是为你好呢?你快结婚生个孩子,我帮你带;养个孩子多好啊,你看我就有你才觉得有希望。 如实表达自己思考过后的观点后,不会被扣上不尊重长辈的帽子,也不会被评价为书读多了都傻了,能够进行成年人之间有智商的对话 在家里有一个穿衣和坐姿(及躺姿)自由的空间
所以我想要做一个能够平等地和家人坦诚交流想法,能够在家穿自己觉得最舒适的衣服以自己最舒适的姿态在各处活动的人。
作为一个孩子,我有的是:
可以如实表达自己思考的结果,但不一定能得到理性回应,但我还是有表达的权利,当然也是我自己在倾听后主动发声 因为在读书所以有暂时不被催恋爱结婚的自由,家人也都觉得要以学业为重
两个放在一起看,目前我能做到也想做到的是我可以坦诚说出我的想法,但不一定能够总是得到同样坦诚的平等对话,衣服发型经常要被提醒注意精致,但因为在海外独居还可以随心所欲。
作为一个家长,我想要:
(目前没有小孩,但我有弟弟,所以用姐姐的角度出发,也能算是家长,因为我理解的家长是家中年龄更长的人,senior family members)
弟弟能和我坦诚地和我分享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也能给出自己的理由,可以充分表达自己有什么观点又为什么这样觉得; 弟弟能够不撒谎,为人处事真诚善良,对待自己想做的事情有热情与坚持,不是三分钟热度也不是敷衍了事; 弟弟能够形成健康均衡的饮食习惯,有强健的体魄与开阔明朗的精神,能够乐观积极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作为一个家长,我有的是:
弟弟会在视频的时候特地跑来和我问好关心我最近怎么样,我也每次视频时都会问弟弟在做什么,我们是彼此关心也希望对方平安健康的 会和弟弟进行严肃的需要逻辑的、讲道理的沟通,而不是用家长权威压制批评,弟弟也会在和我的严肃对话中会思考怎么去准确表达自己 在我问到学校里最近情况时,要是表现不好会有些敷衍回答学业相关问题说还行,但考好了就立刻会开心分享自己进步细节的弟弟 一个非常迅速而且肯定地说自己不会欺负弱小的弟弟
两个放在一起看,目前我能做到也想做到的是我能够表达自己是在和弟弟探讨和对话,在爱的基础上进行,但并不意味着他想要做什么我都支持他那种,我给的关心和爱都是建立在他做这件事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其他人的基础上,所以我会很严肃地指出他不睡觉玩游戏耽误学业是错误的行为,但不会给他下结论判断他无法改正从此就要沉迷游戏。
今天周末,就别写太长了,暂时搁笔,不谈我作为学生和老师的现实与期待,但有一点我要说明,我从来不认为班级是一个家庭,学校是一个大家园,而且事实上也的确不是。我反对这种比喻的做法,将公领域与私领域混为一谈,是最容易滋生以权谋私者的。
这次看微博上10天前自杀的小女孩父母放相关截图的时候,看到班级的群名叫做“505一家人❤️❤️❤️”的时候真是觉得特别恶心到想吐。
那我就由此延展开来,说说我认为在一些名字称呼的方面,尤其是在学校这样的场所,从事教书育人行业,使用学校、班级、老师这样的称呼是非常合理也非常合适的,因为这些都在提醒着你:
这是一份专业的工作,你要做和你的专业身份、以及这个专业的场合匹配的事情。
诚然,这份工作所要付出的情绪劳动以及情感与非教育行业相比,老师和学生关系融洽时,会有存在自然而然存在的称呼改变,尽管我个人是非常警惕这种做法,因为称呼上的改变很多时候是私人关系中才会有的,而大多数人并不能够区分私人和专业的关系,对于青少年来说尤其难。
很多青少年以及新老师应该都经历过感觉彼此能打成一片,但发生一些事情之后,老师又觉得学生怎么欺负我有一种骑到头上来的感觉,而同时青少年又会在想这个老师说是我的朋友怎么这点事情都计较,老师和学生果然还是对立的。这就是公、私不分会带来的潜在分歧与矛盾点。
另一种情况是,当一个家庭中存在矛盾的青少年向作为成年人的老师敞开心扉,你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是ta的哥哥或姐姐,你作为一个老师,其实并无法作为哥哥姐姐进入到ta的家庭中去帮助ta解决在家中遇到的困境时,其实有时候会更难受,感到无能为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向都特别反对称呼老师为x哥、x姐之类看似亲近的甚至有点像家人之间的称呼,这种混淆其实存在着公私难解。因为事实上你作为老师还是这个家的外人,你一般而言只能陪孩子走一段在学校的路,短的是一学期,再长一般也不过是小学六年。通常你是因为你的专业身份(老师)而与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产生联系的,所以你也其实并不是学生的哥哥姐姐。既然如此,就不要给这样的幻想了。
随着我逐渐地成长,我也越来越反对各种形式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称呼。我对于所有上来就以自己眼中的礼貌来称呼我“姐姐”“妹妹”的人,都会表达我的观点,名字被创造出来就是用来称呼人的,我希望被称呼的名字是什么。这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尽管有人在我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之后依然会选择固执地加上自己所谓的“尊称”,我只能再次表达一下我的态度,称呼名字就好。
下列情况代表我自己对与学校有关的称呼现有的理解:
真正教过我、我也认可其业务能力的专业人士,是我的老师。
读研究生(博士也是研究生)导师有相同,彼此之间是师兄弟姐妹关系。
在不同时期就读过同一所学校的人是学姐妹长弟关系。
但即使是这样,我还是觉得追到本源,无论是老师关系、其他的师门关系以及同校关系,如果对方用年龄来对你有所尊卑长幼的限定,无论是年幼者摆出一副我弱你强你要帮我,还是年长者摆出我强你得听我的,都是一种不应该被接受的不平等现象。
因为你们形成的是专业关系,而不是个人联系,就算因为专业关系产生了个人的交集,那和你家人与朋友关系也依然是不相同的。既然认清楚了这样的本质,至少对于学术界而言,专业关系那就要用专业能力来理性地辩驳争论,而不是用你的年资、经验来进行情感或道德上的压制。
这是为什么我还是尽量在可以选择的时候,会选择告诉所有喊我“师姐”“学姐”的人,这只是一个称呼,我希望你可以直接叫我的名字,但如果你实在改不了,我并没有办法强迫你,那你要记得我们之间是平等的,而且我们之间有这样的称呼是因为学校、导师而产生的专业联系,因为入学年龄不同而产生的和学号一样,我们之间其实并没有尊卑长幼之分。
对我来说,一旦接受这样,人与人之间在可以选择的时候,尽量选择以平等的关系相处,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人,对方也是一个人,所能进行的对话与沟通也就都能或多或少破除一些对权威的迷思、对权力的架构有一些些挑战,想着我们彼此平等,也这样去践行。
这样做的人多了一些之后,或许过了一些年份,我们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虽然也在继续加着xx老师这个后缀,但不用非得说“您”,也可以选择说“你”了。这并不是从此就再不能用“您”这个词,而是你有得选择了。
所以其实好像我解释了这么多,在总结的时候又可以回到今年国际女性日的主题 #每个人的平等(EachforEqual)
在六月,我也依然倡导这样
尾图提供题图的另一种视角
最后分享一本书,不是为了你看过后记得什么观点或结论,而是想通过提到这本书,给打开这本书的你提供一点点儿思维角度以及思考的方法,激发你的思绪与联想。
恰好10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20年6月14日,马克斯·韦伯(Max Weber)*逝世,所以今天就选择他的《学术与政治》(源自两篇他在1918和1919年的演讲)。
英文版:https://b-ok.org/book/1317394/aa222d
中文版:https://b-ok.cc/book/3520732/16d91b
我不懂德文,就不放德文版了
*如果你确实不知道他,但想对他多一点了解,英文尚可不妨先从这个斯坦福大学的哲学百科开始: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weber/
英文不行,那可以考虑Philosophia哲学社的哲普,比如这篇:马克斯·韦伯:理性和现代国家 / 哲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