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半:29/60|成为你想要的改变,先开始进化为一个“文献交流者”。

2018.05.28 13:37 Summerhill

关于这所学校的介绍可以参考官网:http://www.summerhillschool.co.uk

(当然也可以参考这所学校创始人写的书,这个链接指向中文译本: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934766/)

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有人管着、完成任务就可以收获证书的活动,和那种没有管束、考核,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交流、相互学习的活动中选择一种,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这篇文章就在回答“为什么我选后者”?

首先这个问题其实有一部分源自我在得到app订阅的专栏——《谷歌方法论》,原文是在谈论牛津大学的学院制,还有一部分当然是因为符合我昨天去参观的这所异类学校(老师和学生平等自治共同管理学校、学生想不上课就不上课),最后一部分是因为我觉得这是我之前一直没明确表达的“文献交流者”活动核心理念。

在开始这样一个活动的时候,肯定会有争议、误解以及沟通不畅。

之前的几篇推送也分别从回应后续更新展望四个角度谈了一下我在与人交流中不断完善的关于这个活动的设想,这次再做归结:

  1. 对于读者:可以留下邮箱,和阅读同篇文章的同行各自读完之后交流体会;

  2. 对于作者:可以写一封信,回顾自己曾经创作历程给初学者分享一些经验;

  3. 对研究者:可以观察记录,看看什么时间、什么文章被阅读发掘得最深入;

所以这个过程中,我想要构建的是一个由文献阅读开启的“共同体”(community),从各自学习、彼此交流到共同实践,这个过程中不是我一个人撑起来,而是希望我在墙上画了一扇窗、凿了一个孔之后,感兴趣的人可以循迹而来:

我个人当然有我自己的观点,比如我认为每天都不能停,就像刷牙一样,每天都要扫一篇文章,每周都要找出半小时时间细致阅读,并且追踪参考文章。但我只是表达我自己的观点,并不是说,你就必须100%严格按照我的要求来,我会推荐,强力推荐,甚至尝试着去说服你试一试看这种方式。

但这是因为我觉得你有权利知道还有这样的学习方式,而不是智能毕其功于一役,一口气读完20篇文章之后一头雾水,也不知道该怎么和人交流。其实通过细读一篇文章,和其他读者交流,甚至发邮件向作者请教,这种看起来很慢的方式,看起来每天花个十到二十分钟的方式,是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从更多角度理解一篇文章的目的以及某项研究的意义。

不过就像牛不喝水没法强按头一样,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说:“嘿,60米外有一条河,这条河岸边比较浅,水流比较缓,可以踏进去喝水。我建议你每天喝一两次,一次喝100ml。”

这样是不是比较明显了?我给的只是建议和我的想法,甚至是我的一厢情愿,你所要做的事情一定是按照自己的频率来,你要是非得一次喝1000ml,那我也没有办法。

另外还有一点我所设想的情境是田园牧场式的放养,如果你非得把自己当作被关在笼子里等着被喂食加工好的饲料,而不是自己咀嚼牧草、去河边喝水,那么我好像也没有办法把你从自己圈的囚笼里放出来。

所以按照自己想要的频率来,但不要忘记有很多人都做过非常多的尝试,不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去想去做,那是真的夜郎自大:

https://pan.baidu.com/s/4htWVrXq

(共享文件夹链接)

目前共享文件夹有10位参与者,我想在这篇推送里正式邀请他们为在这个活动做一个评价和展望,分享他们的体验。

目前我设想的邀请函是这样,随后会通过邮件的形式陆续发出:

XX你好,

首先感谢你参加“文献交流者”活动,我是通过你留在共享文件夹里的邮箱联系到你哒~

我写这封邮件是想邀请你:等你有空的时候,以写一封信的形式回顾一下你在参与“文献交流者”活动的经历和体会,用word写一页纸向对这个活动感兴趣的其他GEO读者,先是从你的角度评介这个活动,其次展望一下我们可以怎么发现这个活动。麻烦你啦~谢谢!

请一定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告诉我最近太忙不能参加。

目前我邀请的是目前在共享文件夹里的“文献交流者”参加,希望能够在这周四晚上17.00前(伦敦10.00)征集到,然后5.31GEO会发出一期“文献交流者“推荐信合辑,用于庆贺六一。

P.S.

及:

共享文件夹中的专用子文件夹:

【集思广益】2018.05.31 北京时间17点前上传

建议命名方式:

你想在GEO上用的名字+你这封信的标题

例子:

陶理+每天都在成为你想要的改变

又及:

  1. 信件的格式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我不提供模版,但是你也可以参考我现在写的邀请函格式。

  2. 尽量使用文字表达,不要有表情符号,控制在一页纸以内。

当然也欢迎目前还在观望的你参与进来,毕竟这个活动才即将过半,而且未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能才会实现一个在网络空间的“夏山学院”。而且我们作为“身在庐山中”的人,可能也需要“旁观者视角”来避免我们进入“回音谷”(就是沉迷于自己的小圈子)。


吴军 谷歌方法论

出自:第093封信| 牛津和剑桥独特的教育和录取方式

(不知道截图是不是特别合适,如果有不合适的,到时候只能再致歉了;如果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可以选择自己订阅,还有关于法国、德国、美国大学教育的介绍;如果是我私人的朋友还可以选择:告诉我,作为订阅用户我可以请朋友读)

(得到还可以发app邀请码,然后大家都能有20元的优惠券)


日常的谷歌彩蛋:

我觉得很有趣的一种寓教于乐的泛科普方式是把人物形象卡通化之后,把这个科学家所做的研究用动画的形式交互表现出来,结果今天就看到谷歌这么玩了一下ph值:

这个在线互动小游戏可能只有今天有效:https://www.google.co.uk

但其实可以在doodle找到很多历史记录(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总是先看到冰山一角,要继续去追踪,就会被人类的智慧和有趣震惊到):

https://www.google.com/doodle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