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高考”图鉴
清乾隆三十年(1765) 选魁匾额
高考,对学生及家长来说都是重之又重、慎之又慎的事情。但是,今天我们不谈高考,我们聊聊科举,看看它在紧张之外,显得有趣的另一面。
明·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
考中进士后可谓风光无限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题跋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当时周边的许多国家都曾争相效仿,以求提升国力。
古朝鲜的科举试卷
关于科举制的首创时间,史学界存在汉、隋、唐三种争议。既然如此,那我们就越过这些阶段,从明清的科举现场来了解一样古人的“高考”。
科举考场 1898年
在我们的想象中,如此重要的事情,现场布置一定也是相当华丽考究了,然而事实上,高考考场里的家具,“简陋”得超出你的想象。
桌椅
科举考试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不同阶段。如今的“高考状元”,在古代对应的就是会试和殿试的第一名。
会试场地——号舍
会试举行于京师礼部,每科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会试考场是成排的号舍,每个号舍只有1.5平方米,陈设非常简单,只有两件家具:一张座椅,一张书案。
号舍场景还原
每位考生都要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待上九天六夜,完成三场考试,辛苦非常人所知。
参加会试的学员虽然已经各个都是“举人老爷”的身份,但是考场依然十分简陋。那么需要直面皇帝的殿试总该“奢华”一些吧?
《宋人殿试图》
其实情况也只是相对好一些,以明代殿试为例,考桌虽然换成了更加漂亮的长案,但是考生并没有座椅,都是微弓着腰站着答题的。
现场唯一配备座椅的,只有皇帝本人。
清代殿试场景还原
清代殿试的考桌降低了高度,虽然依旧不设座椅,但是考生可以席地而坐来答题。
所以,在古代的考场里,只有桌子才是标配,现如今坐着考试的样子在以前并不常见。
明·仇英(传) 观榜图
书箱
现如今高考,早点起床、早点出门就足够了,古时候的科考则不然,提前数月上路赶考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是必然的。
清·章谷《携琴游山图》
书僮负责打理书箱等生活用品
赶考途中,复习自然不能少,生活用品也需要带,“书箱”就成了最为重要的随行家具,家境富裕的考生还会带上书僮,全程调琴负箧。
在文人社会的大前提下,书箱对于读书人来说更像是一种对于梦想的寄托,因此书箱的制作往往精美、灵巧,富有象征意义。
清·彩漆人物木质提盒
寻常书生的书箱多用竹簟制作,条件好的则可以用脱胎漆器制作,再好者则会用朱砂或金粉来描饰。
艺尊轩珍藏 黄花梨·官皮箱
艺尊轩珍藏 黄花梨·官皮箱
而在书箱的顶端,则是黄花梨、紫檀这样使用珍贵红木、托付能工匠将专门定制成官皮箱等式样。
从路人的角度来说,眼前走过的书生,带着什么样的书箱,也就体现了该书生的家庭地位和经济基础,那么考生沿途受到的待遇和服务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书房
古人云:
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与古人相比,现在的学子的学习与复习更多是在书桌而非旅途中进行的。
宋·刘松年《山馆读书图页》
无论外面如何喧嚣,进入这个小小的空间,宛如到了一片净土,有间心怡的书房,就是属于学子的“奢侈”。
艺尊轩 梦圆时分书房
书房之地,修气质、齐涵养、寄精神,俨然一个洞天世界。无需多大,悦已、容身,足矣。
艺尊轩 鸿运相伴书房
季羡林曾经写道:我兀坐在书城之中,忘记了尘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
艺尊轩 锦上添花书房
愿好学之人都能有书房一间,拥书千卷,酣睡写读,以文富养,让余生远离荒芜。
金榜题名
7月至,高考至
它是扎在夏天尾巴上的成人礼
也是遇见未来美好年华的始发站
祝愿学子们现在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
试卷密封线
艺尊轩创始人
包天伟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木雕艺术大师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上海海派红木艺术博物馆馆长
点小花花,让他们知道你“在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