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与水系变迁对中原文化中心迁移的影响
历史上,文化中心往往依附于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常常出现在交通位置最为优越的地方。历史上洛阳和开封长期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得益于二者所处的交通位置,它们的文化中心地位随交通位置的变化而升降迁移。
洛阳自西周到隋唐一直是我国东部地区通往关中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陆路交通方面,秦汉时期由长安东出通往东部地区直达临淄的东路干线、通往辽东的东北干线和通往吴楚的东南干线,以及经南阳盆地达于楚的南方干线在洛阳交会。水运方面,隋代开浚了西抵长安、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的沟通河、海、江、淮、钱塘江五大流域的大运河,形成了以长安、洛阳为轴心,向东北、东南呈扇形辐射的水运网,洛阳则位于这个扇形的顶点上。
由于位居交通枢纽,洛阳成为自周至唐持续近三千年的中原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唐代以后由于开封的崛起并成为首都,西运货物大量减少,洛阳所处的交通运输枢纽地位逐渐丧失,其文化中心地位也就慢慢地迁移至开封。
开封的兴起始于战国,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自安邑迁都大梁,次年,自荥阳引黄河水入圃田泽(在今中牟以西),然后开大淘引圃田水东流,经大梁折而南流入颖水,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沟通黄、淮两大水系的鸿沟运河网,开封成了沿鸿沟水系众多城市交通运输的枢纽,加上都城的政治地位,陆路交通也很方便,“从郑至梁不过百里,从陈至梁二百余里,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战国策·魏策》),所以很快就成为繁荣都市,当时全国许多学者名人也汇聚到这里,开封成为中原重要的文化中心。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挖了通济渠和永济渠,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抵北京、南达杭州、沟通全国的运河水网,开封因位居漕运的中点,又靠近京畿地区,所以发展特别迅速。在唐末至五代的100余年间,当黄河中游的长安、洛阳走向衰落的时候,开封却蒸蒸日上,蓬勃发展。至公元907年后梁王朝建立,定都汴京始,此后五代的后晋、后汉、后周也相继定都汴,开封就完全取代了长安、洛阳的地位,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宋开封不但是运河漕运的中心,同时也是全国的陆路交通中心。
以开封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主要干线,北达辽国的南京(今北京),西达西安,西南经南阳盆地可达两广,东可达山东沿海各地,北宋时开封优越的交通位置使它不但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使它成为当时世界性的大都市。
北宋以后,黄河的南移与泛滥,使鸿沟水系遭受淤塞与破坏,沟通南北经济的运河航道东移至江苏、山东,这样开封赖以繁荣的交通、贸易条件渐渐丧失,使得它由全国的文化中心降至河南省的政治、文化中心。20世纪初京广、陇海铁路修通,郑州成为全国铁路交通运输的枢纽,郑州的民族工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较快发展。
1929—1931年,郑州曾一度废县设市。1948年10月22日,正式建立了郑州市。19 54年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郑州逐渐成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