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名要塞区通信一连男女官兵
【原创】左鲁豫 军旅警营
关注军旅警营公众号,
阅读更多军旅美文
照片采集通信一连战友群,照片顺序没有先后
全体战友集结完毕
九月,要塞区通信一连120名男女官兵在长山岛集结
我们在通信一连相遇,唯美了整个曾经
9月14日,原要塞区通信一连的120名男女官兵在长山岛集结,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兵令从1962——1984年,年龄77——53岁,连队第一批女兵最小的13岁,最大的18岁,但是大家在同一个连队的旗帜下,走过了最年轻的岁月,走出精彩的第一步,大家相见格外亲切。
通信一连战友联谊会由周亚玲主持,老兵白力军介绍了连史;第七任连长施贤怀代表组委会致辞;时任电话站站长左鲁豫代表女兵讲话;李景华代表73、74年兵讲话;孙娟代表75年女兵讲话,会上演出了节目,孟秀辉诗朗诵《战友》;哈斯的民族舞《顶碗》;吴炳权的抖空竹;女生小合唱《当那一天来临》郎君的葫芦丝独奏《渔歌》;男女生合唱《战时第二故乡》;赵英、于丽华独唱等。整个会议热情而难忘,凝重而感慨,大家都沉浸在回忆和欢笑之中。
一连在当时是外长山要塞区指挥机关的有线通信保障分队,在平时和战时,都有十分重要的执勤任务,这里先后有几百名女兵在连队服役过,这里也走出了老总、法官、教授、行长、医生、技术7级军官等,大家说:
一连是我们心中的能量,在任何岗位都努力胜任;
一连是我们的人生财富,让我们学会坚强和自信;
一连是我们人生的起点,让我们放飞理想和信念;
一连是我们精神的摇篮,让我们学会做人和为人;
一连是我们人生大学校,让我们从学生变成战士;
一连是我们心灵的家园,让我们想起就感慨难忘。
一连是我们品行的土壤,让我们走出洁净和踏实。
在连队,虽然,生活是艰苦的,执勤是辛苦的,环境是燥枯的,但是每一个人都是充实的,是奋发向上的,是尽心尽力的,都是没有抱怨的。
这次,我们回到人生最初的起点,走到我们人生起航的锚地,
这里有太多的成长路径可以寻觅,
有太多的故事可以回忆,
有太多的感慨是成长的足迹。
随着岁月的变迁,大王山上的老营房已经荡然无存,上山的山路也变得荆棘丛生,著名的52级台阶,也早已挪走它方,但是几百名战士一直要求,披荆斩棘去爬山,也要回当年的山上营房看看痕迹,站站土地,觅觅回忆,找找足迹。
那里有我们最初起步的点点滴滴,有我们每个人成长的痕迹。
进到193指挥坑道,那是我们执勤和冬季居住的地方,一串一串的故事,在每个人的脑海中穿越流过,一段段往事在每个战友的画面中闪过,站在老连队旧址,站在指挥坑道工作间,仿佛我们回到当年,仿佛我们今天依旧年轻,
叹,岁月可以改变容颜,却改变不了我们心中的怀念,
慨,时光可以磨平一切,却永远抹不去我们对连队思念!
通信一连的称呼如此亲切,这是因为这个战斗部队的编制序列里面,有我们的存在,有我们的曾经,我们是这个连队的一名战士。是自豪,是自信,是荣誉,是骄傲。
我们又来到守岛建岛纪念塔,看看我们长眠在这里的战友,他们是赵铁枫、于福、张洪喜,我们集体献上了怀念的花圈,于继英也是第一次来到哥哥的墓前,送上47年深深的思念。
感谢连队艰苦的生活,锻炼了我们的意志,
感谢连队严格的规章制度,塑造出一批批优秀的士兵,
感谢连队的培养教育,让一代代战士成为人才,
当兵的岁月和连队的锻炼,
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和能量,
我们通信一连相遇,唯美了整个曾经。
这是高长仁连长因身体原因没上岛,他在皮口码头等待他当年的兵
图为当年电话站的女兵们
年轻的战友们回到人生起航的地方
这是在193指挥坑道口
孟秀辉诗朗诵
原来回连队的路已经变成荆棘山路,大家在回连队的路上
走山路回连队
女兵们在回连队的路上
193指挥坑道口
走进坑道里
这是当年的坑道里的宿舍,女兵们在体会一下当年的感觉
营房已经放然无存,只留下参天大树和小草证明着岁月的历史
当年的女兵们
当年的女兵宿舍是上下铺啊
,
敬礼思念的营房
女兵还是那么潇洒
62年老兵77岁的时任站长郭恩祥,在连队旗上签字
蒙古族女兵哈斯——魅力的民族舞
顶碗
当年的架设排的战友们
当年架设排也有能干的女兵
女兵们还是那么潇洒
62年老兵高长仁连长在皮口等待大家下岛见面
指挥坑道口六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