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脂肪变性及其对纤维化的影响


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代谢综合征是与纤维化进展、肝硬化发展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然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标志——肝脂肪变性的特殊作用关注不多,部分原因是由于缺乏适当的脂肪变性评估工具。

肝活检一直被认为是脂肪变性分级的黄金标准。但它属于侵入性检查,存在可能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可能导致抽样误差,尤其是当脂肪浸润不均匀分布时(典型活检通常为肝脏的1/50000),并且解读结果的一致性不高。此外,由于其侵入性,在治疗后重复监测很难持续。

成像技术为评估脂肪变性提供了可靠的非侵入性替代方案。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可能是脂肪变性量化的最准确方法;但其并非即时检查方法,并且相关成本高,作为日常临床护理显得不切实际。

FibroScan CAP至少克服了上述部分缺陷。这项技术依据脂肪影响超声波传播的原理,量化了超声衰减的变化,从而得出脂肪变性估计值。

近期在《临床胃肠病学和肝病学》上发表的文章称,为了评估CAP量化肝脏脂肪变性与肝硬度测量(LSM)估计肝纤维化之间的关系,Seto等人在香港1606名慢性乙肝患者中进行了一项横断面研究中。

超过一半的患者(56%;n=898)接受核苷类似物治疗,平均持续时间为75个月,在评估时90%的患者检测不到HBV DNA,而其余患者未接受治疗,HBV DNA中位数为857 IU/mL。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无论治疗持续时间长短,重度肝脂肪变性(CAP)与重度纤维化(LSM)相关。此外,作者证实,CAP每增加10 dB/m,未接受治疗组重度纤维化的风险增加15%,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增加8%。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严重脂肪变性时纤维形成增加的机制尚未确定。值得注意的是,脂肪变性和病毒复制(HBV DNA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最近一项大型研究报道了慢性乙型肝炎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保护作用。数据表明,环境因素促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NAFLD,影响疾病进展和患者结局。

总之,Seto等人的研究通过非侵入性方法证实慢性HBV感染患者严重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关联。值得注意的是,脂肪变性是重度纤维化的危险因素,与代谢综合征的存在无关。

通过检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慢性HBV感染之间这种临床相互作用,该研究有助于通过瞬时性弹性成像帮助确定慢性肝病患者护理的新目标。

目前获批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抗病毒药物(如替诺福韦、替诺福韦二代),可以有效地减缓肝细胞中的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损伤程度。

中国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Jia-Horng Kao教授等认为,HBV通常需要终生治疗,但是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可能引起了乳酸酸中毒、肾和骨骼安全问题。

乙肝抗病毒药物TAF(替诺福韦艾拉酚胺)在2016年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被誉为"有史以来抗病毒效果最强的乙肝药物",副作用少,TAF(替诺福韦艾拉酚胺)代表了目前乙肝治疗的最高水平。

本内容为医伴旅版权所有,欢迎分享转载!

医伴旅:寻找优质医疗资源,伴您走上康复之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