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鼓舞朱高煦击败盛庸,顺利渡江,不久李景隆为朱棣打开金川门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初一,朱棣下令将高邮、通州、泰州等地的船只调集到瓜州,带兵行至浦子口,盛庸率诸将迎战,燕军战败。

朱棣虽然拥有战斗力强悍的精锐骑兵,可是却没有正规水师,这是燕军的一个短板。

长江天堑是京师的一面屏障,盛庸据险而守,阻挡燕军渡江,朱棣必须想办法击败盛庸,否则将前功尽弃。

当时正值夏天,天气湿热,不少燕军将士已经染病,如果不能顺利渡江,时间拖得越久,风险越大。

如果附近各地的守将趁机出动,合击燕军,后果不堪设想,朱棣压力很大,他甚至想过与对方议和,然后返回北方

正当朱棣发愁之时,他的第二个儿子朱高煦率骑兵前来。朱高煦悍勇善战,是员猛将,朱棣十分高兴,说:“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明史·列传·诸王传》

随后,朱棣又说了一句话,“勉之!世子多疾。”(《明史纪事本末》)

朱棣此话何意?暗示日后很可能让朱高煦继位?

朱高煦本就对世子之位十分向往,听后大受鼓舞,勇气倍增,率众拼死力战,竟然真的击败了盛庸。

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一直跟随朱棣四处征战,数次在朱棣危急时刻及时出现,救下朱棣。在白沟河之战中,朱棣差点被瞿能刺中,幸亏朱高煦率数千精锐骑兵及时赶到,拍马向前,与之决战;在东昌之战中,燕军惨败,张玉战死,朱棣且战且退,又是朱高煦率兵前来,将对方击败。

朱棣自然会觉得朱高煦更像自己,在心理上也更为亲近。

建文帝派都督佥事陈瑄率舟师来支援盛庸,孰料陈瑄却临阵倒戈,投降了朱棣。

陈瑄的投降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朱棣获得了水师战船,战斗力大大提升。

燕军趁势渡江,在高资港再次击败退守在此的盛庸。

朱棣接下来将如何决策呢?直接进逼京师吗?朱棣的大多数部将都这样主张,可是朱棣没有采纳众人的意见,他决定先攻取镇江,为什么呢?

“镇江咽喉之地,若城守不下,往来非便。先下镇江,则彼势益危矣。”(《明史纪事本末》)

朱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镇江是咽喉之地,若不先攻下此城,将十分不方便;攻下镇江后,对方的处境将更加危险。

虽然京师近在眼前,朱棣却依然十分清醒冷静,此时他对京师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担心腹背受敌,所以十分谨慎。

六月初六,朱棣率军行至镇江,守将童俊率众投降,也许对方早有降燕之意。

六月初八,朱棣在龙潭扎营,他能从这里看到钟山,他的父亲朱元璋便葬在那里。

“近乡情更怯”,也许朱棣此时的心情极为复杂,他自小在京师长大,那里是他的家。

朱棣接下来的目标是京师。朱元璋在京师经营了数十年,采用高筑墙的策略,把京师的城墙修筑得坚不可摧,十分牢固。

建文帝朱允炆收到消息后,更加郁闷了,在皇宫四处徘徊,他将如何应对如狼似虎的燕军呢?

方孝孺捉住李景隆,奏请朱允炆诛之,邹公瑾等十八名大臣差点儿在殿前把李景隆打死。然而,朱允炆没有处置李景隆。

有的大臣提议离开京师,暂避燕军,另作筹谋。

方孝孺认为,城中尚有二十万精兵,而且城池坚固,粮食充足,应坚守待援。

外地援兵到达京师需要时间,而燕军却日益逼近,只能想办法拖延时间。

于是建文帝派李景隆、兵部尚书茹瑺等人前去与朱棣谈判,表面上是议和,实际上是打探虚实以待援兵,被朱棣严词拒绝。

李景隆、茹瑺只得回去向建文帝复命。

建文帝又派谷王朱橞、安王朱楹等人去与朱棣议和,打算以兄弟之情劝说朱棣。朱棣对诸王的来意自然心知肚明,请诸王吃了顿饭,便让他们回去了。

京师城池坚固,易守难攻,朱棣日夜思索攻城的计策,并且派人到朝阳门侦察情况。

得知对方没有防备,朱棣立即率军出动,来到金川门。

当时谷王朱橞和李景隆负责守卫金川门,看见燕军到达后,打开城门投降,史称“金川门之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