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莫能与之争——《论语》悟读【93】
木讷质朴也君子,何须口舌逞一快。
《论语》第五篇第四章:
【原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nìng,能言善说)。"子曰:"焉用佞,御(抵挡,指争辩)人以口给(jǐ,应对敏捷),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
【译文】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没有囗才。”孔子说:“何必要有囗才呢?伶牙俐齿地同别人争辩,常常被人讨厌。我不知道他是否可称得上仁,但为什么要有囗才呢?”
【悟读】
常与同好争高下,不和傻瓜论短长。
孔子说过,“刚、毅、木、讷,近乎仁。”其中,“木”和“讷”即少言语,不逞口舌之利,唯此方近于“仁”。孔子一生最反感的便是巧言令色之人。本章孔子借别人对冉雍的评价,再次对好逞口舌之利的行为予以了批评。
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所作所为皆从纯净的本心本性流露而出,无我无私,清清净净,无需太多华丽的语言;一个人有着贪嗔痴心,处处想从他处有得,或去除己所不欲,自当伶牙俐齿、花言巧语。这样言语是经过修饰的,或带着表演性质的,缺少真诚真心,与本心本性是相悖。
与人争论没有赢家,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对此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把“避免与人争论”列为说服他人的一项重要原则。而苏轼的才华绝世,但仕途却一路坎坷、屡遭打击,也与他直谏朝政、讽时讥世有一定的关系。
“身和同住”,浅而言之,一起共同生活的人,身无争,彼此照顾,互相容忍,处处春光。世间一般人,处处想着便宜,皆为狂妄、自尊、自大、傲慢的习气,属於业障,属於缺失人生智慧。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懂得谦让和隐忍。
鬼谷子,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能掐会算,高深莫测。但他知隐善忍,不动名利,一生隐居鬼谷,名法道纵横各家皆以之为始祖。
孔子是教师中的牛叉。他创办的是一所真正的君子大学,与学生们坐而论道,强调的是善良的品格、宽广的心胸和远大的志向,故有七十二贤。
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不争,不是不作为;不争,是不逞强。《道德经》的话,告诉我们一个处世的最高智慧。
处处与人争执,说到底,是一个人的心胸和格局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