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巨廷现代水墨的前因后果
图:梁巨廷与其作《山石禅之三十六》/本报摄
现代山水创作既传统又当代、既抽象又具象、既求古法印证又推陈出新。这些矛盾、特徵成为近年画家、评论家争相探讨的焦点。汉雅轩便从此问题出发,于新年伊始围绕水墨精神推出“汉雅一月”艺术家联展,邀得香港新水墨运动践行者梁巨廷、北京新媒体艺术家裘世明以不同媒介齐作回应。至于笔墨造型、流光曳影背后又有何故事,笔者在与两位“山水文人”的访谈中一一道来。/大公报记者周婉京、实习记者陈星云
悠悠半世纪,香港画家梁巨廷从艺五十载不怕山水变了色,只怕现代水墨少了“度物象而求其真”的气韵追求。“生命是何其有限、短暂的,我探索了四十年才明确描绘山水的方向,算是有了'前因’,而后自二○○○年开始,我在创作上逐渐进入全面性的'后果’时期,中间提升的不是物料或空间处理上的能力,而是对传统性与现代性两者的兼收性理解。”梁巨廷说。
梁巨廷一九四五年生于广州,三岁随家人移居香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接触香港书画圈前,梁巨廷当过木匠学徒,从事木器傢具製作,直到结识张树生、张树新兄弟,遂开始追随吕寿琨于雅苑画廊学画;其后,他修读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平面设计课程,随王无邪学习设计。他在一九七五年隻身前往美国,回港后将“硬边主义”与“极微主义”的艺术概念融入个人创作,且担任香港理工学院兼任讲师逾十年,后在一九八○年创办香港正形设计学院。
说起恩师吕寿琨,梁巨廷对其从不束缚学生创作的教学观念赞赏不已:“我跟吕生学画是由看画开始,每个星期五都去学两个钟,直到吕生去中大教书我都持续去听他的课,期间他从未收过我一分钱。许多老师喜欢教学生去临画,临摹古人不说,还要临摹老师的作品,吕生对这种做法十分反感,他不愿意弟子像他,反倒觉得和学生分享创作方法、交流意念重要过模仿风格。”
宋画理性 元画个人化
梁巨廷续言:“你看宋代的画很理性,元朝的画就比较个人化,究其原因是和宋代盛行的宫廷派画风有关,画师皆出自宫廷(例如李嵩等人便在当时被称为'画院待诏’),倘若是不知晓这些画作背后的精神,岂不就背离了传统,更遑论物料、成法的创新了。”
中国山水画重“意境”,却更重“法”,梁巨廷认为只有悟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理,方可娓娓道出画中情缘,“造境”的同时开闢个人风格。
从一九六六年的水墨拼贴作品《浮屠》到七十年代的混合油彩作品《蓝调》、《橙调》,再到八十年代末的《川藏风云》,梁巨廷总结自己是个“不停做尝试的人”:他试过用块面和肌理的重叠营造立体的视觉效果,试过在写生中採用结合近景、中景、远景的“三叠法”构图……在这反覆推敲、琢磨的创作过程中,他提出“作画需在不断修改中追求极致”的观念。
重视传统也重视现代
二○○○年以降,梁巨廷继续以独具的艺术敏感,刻画时代山水,他先后将版画的“移拓”手法植入绘画,挥写出形似传统“拓印”的非具象笔触,《对开山水》与《山水与几何结构》系列均为此时期的代表作。梁巨廷笑言自己的断点虚线是符合数码时代科技特徵的,既呼应了视觉科技(全球定位仪)上的几何虚线标示,也带给山石结构以“应物象形”的数码观感。
“我重视传统,但也重视现代,我眼中的山水和观者的欣赏机制都会因时而异,生万象变化。”梁巨廷说。
除了数码性外,梁巨廷近年偏爱绘製大尺幅作品,今次展览便有一张三十三米的巨幅画作《山水.循环》藉葵涌汉雅立方空间展出,就此偏好,画家解释道:“山水画讲究生动,要兼具气韵和精神,我现今觉得大幅作品更能融会我多年学习、创作的经验,承载力和表现力更强。打个比方来说,如果说小画是一段小曲,大画便是一首乐章。”
被问及前路如何求索,梁巨廷没有作答,只是笑笑。笔者猜想在这笑颜背后,不变的应是画家对修心、求法的孜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