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中国」山东·兰陵
兰陵县是中国山东省临沂市所辖的一个县。战国时楚国始置兰陵县,荀子曾任县令,今兰陵县部分属之。汉朝时,为东海郡襄贲县、兰陵县辖境。1953年撤销兰陵县,其地并入苍山县与峄县,2014年1月,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
“高陵沃土,水甲一方,兰草繁茂,郁金飘香”,寥寥数笔,描绘了当代人印象中的兰陵。季文子的创举为古代农业历史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代思想家荀子在这里入仕为官,施政教学,写就了闻名天下的儒学经典。延续着先贤的足迹,崇儒尊礼的昌盛世家,以文治武功的成就,传扬于世。
历史
201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专家来到向城镇的一处古城遗址调查,对遗址西侧的夯土层进行了考古发掘。
于是一个古老封地鄫国古城的历史揭晓于世。据记载,鄫是一个可追溯至夏朝的分封国,在春秋时期鄫国因为弱小而成为鲁国的附庸。今天从鄫国故城遗址放眼望去,是平坦开阔的阡陌田畴,古老的土地总是沧海桑田,在时光流转中静候着发展的机遇。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次下游整体向北改道。因为这场地理变化。原本位于黄河河畔的鄫国,倏忽之间拥有了大片可耕作的肥田沃土,引起了周围邻国的艳羡。
此后一年,鲁国季文子为了保护鄫国,进驻到此并建立城邑,名为次室。此后大批的百姓纷纷自发来到这里开荒垦,第一时间出现了大量的私田。开明的季文子对于这种现象不仅没有停止,反而采取了支持的态度。
如今,季文子庙坐落在郁郁葱葱的文峰山脚下,向南遥望着季文子曾经治理过的丰饶土地。而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中国古代农业史上的一次开创之举。
公元前594年,率先在次室邑推行初税亩,鲁国的实力迅速增强,此后,各诸侯国争相效仿,进行土地制度改革。许多史学家认为,承认和保护私田的初税亩是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端,甚至被推崇为中国农业税的最早起源。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征伐不断。为了更好的治理新兼并的土地,楚国最早设立县制。被纳入楚国版图的次室,从此开始了建县的历史。传说楚国的屈原北上出使齐国,途经这座边陲小城,看到这里土地丰饶富足,山野遍布兰花,富有浪漫情怀的屈原便将此地更名为兰陵县。
文化
在兰陵镇,有一座大型建筑园林,这就是荀子庙。战国时代的荀子一生游历遍布中原列国。他读诗好学不倦求索,成为继孔孟之后的杰出儒学家、思想家。荀子逝世后,却并没有葬回赵国故里而是长眠于齐鲁之南这片平原之中。
史记中记载,公元前255年,荀子受楚国春申君的邀请,前往兰陵担任兰陵令。这个机遇使得荀子可以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赋值于实践。荀子上任不久后,春申君听信小人谗言,解除了荀子的官职。
无奈之下,荀子回到赵国,随后意识到错误的春申君再次向荀子发出邀请,因为牵挂着兰陵的百业待兴,荀子只好又一次来到这里继任兰陵岭,自此再也没有离开。
荀子担任兰陵令时,主张平政爱民强本节用,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这让饱经战乱的兰陵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荀子在兰陵执政了近20年,著书立说,传道授徒,把先进的思想文化与人文情怀融入民风淳朴的兰陵,沉淀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荀子庙的碑廊上刻着流传百世的儒家经典荀子三十二篇。史记中记载,荀子倾尽心血写完这部旷世巨作之后,长眠于他所依恋的这片兰陵热土。
荀子三十二篇蕴含着荀子在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思想精髓,作为古代杰出的教育家,荀子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认为学不可以已,强调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今天荀子的劝学篇成为永恒的音符,缭绕在兰陵的天空中,他见证着卓越的思想,跨越千年时光而生生不息。作为一位以儒家学说为主汲取众家之长的伟大实践者,荀子的政治生涯与兰陵的命运相融,交织在这片沃土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物产
早在明朝时,兰陵就已经成为山东大蒜的集中产区,那时的大蒜就作为地方特产写入县志中。20世纪90年代末,兰陵被农业部评定为中国大蒜之乡。
在悠久的种蒜历史中,兰陵的蒜农依靠世代积累的种植经验,优选培育出一种特殊的四六瓣大蒜。当地人都说,这种大蒜香辣黏浓,口感很复杂,所以深受人们的青睐。
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种蒜是蒜农们赖以生存的根本。靠着大蒜兰陵人实现了脱贫致富。
民俗
“男耍花棍,女打洛子”。兰陵县独有的猴呱哒鞭舞,又称“猴舞”。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和其他的传统舞蹈相比,猴舞要求表演者随着把洛子的节奏模仿猴子耍花棍,动作夸张,表情怪异,逗乐身心。据当地流传的说法,在旧时代兰陵的先辈们依靠猴舞这门手艺外出讨生计,挨过了艰难的时代。
他们通过这种欢乐夸张的表演,逗乐了无数的观众,也给自己的困苦生活平添了不少安慰。后来这门手艺被传承下来,逐渐变成了兰陵当地的特色民俗。2008年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人们娱乐生活的丰富,传统的猴舞很难再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如今,猴舞的后继传承者寥寥无几,多是年过半百的老人的身影。
手艺
苍山泥塑,又被称为小郭泥塑。小郭泥塑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相传祖师李宗彪从艺于天津泥人张之后汲取各家之长,最终把泥塑手艺带回小郭村,由此开创了小郭泥塑流传至今就150多年的历史。
在本世纪初,这门手艺被成功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小郭村家家户户都精于此道,这是因为当年祖师爷定下的规矩,只要村民们愿意学,来者不拒。在兰陵县,小郭泥塑从不缺学徒。多年来,村民们一直奉行着开放收徒的老规矩。
小郭泥塑的造型夸张而不失生动,线条简单却十分精巧。从神话故事到戏曲小说,各式人物飞禽走兽,其创作灵感无不是信手拈来。
都说泥土是静默的记忆,诞生于泥土的小郭泥塑却能发出声响,先辈们对小郭泥塑做了一次创新,他们将一小截芦苇秆封装在泥塑里,留下气孔,自此成了小郭泥塑独有的特色。
如今,小郭村的村民虽然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却没有丢掉祖传来的老手艺,他们继承着小郭泥塑家传与失传的独特技法有融合近现代元素,把精巧的小郭泥塑变成了备受青睐的工艺礼品。
当代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兰陵的牛蒡成熟的季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兰陵就已经发展为有着菜篮子称号的农业大县,但是兰陵县的菜农们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带着自己摸索出的经验,不断走出国门,分享与学习。
一次偶然的尝试,让兰陵成为中国第一个日本牛蒡成功的种植地,一时间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短短十多年,牛蒡在小小的兰陵县种植面积占到了全国牛蒡种植面积的50%以上。作为外来物种的牛蒡在海外十分走俏,销量可观,给种植农户带来了巨大的收益。2004年,兰陵被命名为国内唯一的中国牛蒡之乡。
作为山东南菜园,兰陵有着令人羡慕不已的广阔前景。在齐鲁之南,这片膏腴之地的累累硕果是农耕传承与践行精神共同孕育的绿色结晶,而滋养他的园丁正是今天的兰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