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公冶长篇(二)
一原文公冶长第五5.02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试解】孔老师评价子贱这个人时说:“像子贱这样的人呀,是一位可称为真正的君子人呀!”。接着又说:“如果我们鲁国没有一群仁德君子形成的仁德之风尚,没有一个成就仁德的环境熏陶感染,没有一群从德不从利的尊贤取友的同道,切磋交流的良好氛围,子贱又从哪里学到这些好品德以成就他的德行呢?”二释字若《说文》:若:择菜也。从艸、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艸。而灼切。《广韵》:若:如也,順也,汝也,辞也。又杜若,香草。汉字“若”的甲骨文像高举两臂理顺长发的女子,表示女子柔顺、顺从,后加“口”强调女子顺从,应答。造字本义:是顺从答应。张舜徽认为,“经传中训若为顺者多矣,自篆体变其字形为从艸,解者遂不得不为传会之辞以自全其说。”若有 “像,相似,与……一致”的含义,本章表示提醒人注意自己所指示的事物,“喏,就是这样的人”。斯《说文》:斯:析也。从斤其声。《詩》曰:“斧以斯之。”息移切。《玉篇》:斯:思移切。析也。又此也。汉字“斯”造字本义是表示砍竹扯篾,将竹片破扯成编制用的细篾丝。因“斯”“兹”音近,因此用“斯”假借“是”,表示此,这,这个,这些。
三素说前一章老师述说了两位在仁德修炼上有所成就的弟子,并谈了自己的择婿观,在其言说当中可以感受到春秋之时的仁德的缺失而导致的混乱,教导弟子应当学会“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仁德之智慧。本章继续教导弟子"德不孤,必有邻",给弟子指明榜样,让弟子体悟君子成德有赖于尊贤取友之益,有赖于“求为可知”的善学。子贱是一位善于品行高洁、才具非凡的人,自从老师知道他的事迹之后,老师了解了他志于仁德大道的理想,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见贤思齐、改过自新的勇气,其尊贤取友,虚心好学,勤于实践,成就了子贱的仁德境界。老师评价子贱这个人时说:“像子贱这样的人呀,是一位可称为真正的君子人呀!”。接着又说:“如果我们鲁国没有一群仁德君子形成的仁德之风尚,没有一个成就仁德的环境熏陶感染,没有一群从德不从利的尊贤取友的同道,切磋交流的良好氛围,子贱又从哪里学到这些好品德以成就他的德行呢?”本章老师通过对子贱肯定,强调了仁德大道是通过先王圣人一代一代的完善,传承到当今的,是君子修炼追求的至善至美的境界。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在老师的心中,鲁国还是有一群弘道扬德的君子的,还是有一群“朝闻道,夕死可矣”见贤思齐、尚德自新的同道的,因而老师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还是可以实现的。本章需要注意环境对成德的影响。孔子称赞子贱的品德良好, “君子哉若人!”此言趁机说明环境的影响力,鲁国多贤德之士,已形成了君子之德风,这是君于成就其德所必备的良好环境,同时阐明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环境要素。因为鲁国有许多君子,子贱能够身处这样的环境,能够亲近圣贤君子,作为学习看齐的榜样,所以才能成为君子。同时本章又是“德不孤,必有邻”的脚注,在仁德君子周围必定有一群同道好友在践行,在完善着仁德,从而才能使得仁德的光辉灿烂夺目。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子贱应当不是孔子的弟子,我采信了这一说法。方骥龄在《论语新诠》中说:或以为子贱弱冠之年即已成名,非孔子弟子,本章称美子贱,即非孔子弟子之明证。窃按:孔子不轻于毁誉人,贤如颜渊,亦未尝称之为君子。且孔子曾谓:“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可见君子固亦不易得也。今忽称子贱为“君子哉若人”,似有违孔子一贯之言论。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