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仰视你,北大荒
4.“家庭农场”
收获永远的丰收
1984年,北大荒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关键时刻,家庭农场和现代化是不是“水火不容”的争论正在进行。相当多的人认为,办家庭农场改变了国营农场全民所有制的性质,发展下去,会导致国营经济的瓦解。一位开拖拉机的老劳模看着拖拉机被其他职工拉回家,抱头痛哭。在这样的形势下,再加上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已经办起的家庭农场出现反复。干部群众都在思考,农场应该建立怎样的生产关系,才能和机械化的先进生产力适应?
风雨兼程二十年,垦区的改革几经风雨见彩虹,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两自理”(生活费、生产费自理)和“四到户”(土地、机械、核算、盈亏到户)的家庭农场经营机制和“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才在逐步完善中建立起来。现在,20多万个家庭农场成了这片土地的经营主体,那价值数十亿的农机具除了50架飞机以外,都归家庭农场;4000多万亩耕地,包括中央领导同志视察过的万亩大地块,也由家庭农场经营。在北大荒开垦的初期,军事化的组织形式,集体化的劳动方式,曾发挥过巨大作用,但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已经成为桎梏的旧体制被他们勇敢地突破了,而选择了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这个伟大变革,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奇迹。
纯朴憨厚的王木存,是垦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1958年转业到北大荒开拖拉机,虽然一年到头累个贼死,过的还是穷日子。他家有5个壮劳力,日子都这样,别的人家就更别提了。要不是1983年春节回河南老家过年,看到红红火火的家庭联产承包和家家由穷变富的日子,打死他也不想在农场搞“承包单干”。这回,他下决心大干一场,队里的领导也支持。全家5口人,包了2200亩地,还养了1000只蛋鸡,租赁了一套农具。人手不够,他们招了两个驾驶员、一个农具手。这八个人起早贪晚,干得特别卖力和精心。人之常情,这是自己家的事,谁能不使劲?那年虽闹了水灾,这个垦区第一个家庭农场仍获纯利2.7万元,是整个生产队利润的3倍!这一下,老王家可出了大名,被总局授予“模范家庭农场”,大照片被挂到了北京的中国农展馆。10多年过去了,老王家又开荒1500多亩,向国家交粮260万斤,自有的农具已上百万元。但是,王木存渐渐被人遗忘了,因为比他贡献大的家庭农场已经成千上万。
位于乌苏里江畔的859农场,有个葛柏林家庭农场。老葛1968年从佳木斯下乡到这个僻远的地方,从农工一直干到分场场长和党委书记。1985年春天,他突然放弃官职领着也辞去农场工会副主席的妻子林莉办起家庭农场。最初的创业十分艰苦,林莉用四根木棍支着一块帆布,脚站在泥水里给工人做饭,老葛开着拖拉机挖沟开地。第一年开了2000亩地,第二年被水淹没,第三年继续开。10多年过去了,农场现有耕地7000亩、林地2000亩、湿地900亩。他还有更多的惊人之处,成了中国第一个自费进口大型农机具的农户。那是一台投资48万元购买的大型拖拉机,驾驶员就是放弃在北京工作回到北大荒的儿子。老葛还是中国第一个自费保护湿地的农户,他用200亩熟地换回将被别人开垦的湿地,再花12万元修了围堰,让湿地恢复了原貌。
走进这个荒原深处的“乌托邦”,我看到绿林环抱的乡间别墅,成套的外国机械,水鸟低飞游鱼戏水的湖泊和通向田间的林阴大道,还有挂在客厅墙上“全国种粮十大标兵”的奖状。从2000年以来,他们每年生产1420吨粮食,能装40节车皮;如果按每人每年300斤口粮算,他的农场能养一万人!老葛说,家庭农场应该是现在最好的农场经营方式了,再吃大锅饭那是不可能的了。当年美国西部开发时,也试验过许多形式,最后还是选择了家庭农场。美国搞了100多年,农业世界第一,中国只要坚持下去,吃饭没问题,粮食和农副产品还可以大量出口。这些天,他又在建一个叫作“橡树庄园”的村落,在保持原有农业生产规模的同时,向旅游业发展了。
农场职工如此欢迎曾被他们拒绝的家庭农场这种形式,原因并不复杂。把个人的命运和那片土地连在一起,那里有自己的幸福生活,有自己的美好前途,只有傻瓜才不好好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