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抢险有关术语
汛
是指江、河、湖等水域在年内定期性涨水的现象。而汛期是根据季节的不同分为:春汛(又称桃花汛),伏汛、秋汛、凌汛(又称冬汛)。我市地处江淮之间,汛期从6月1日至9月30日,主汛期为6月15日至9月15日。
洪
是指降雨、融雪、冰凌及热带气旋风暴、山洪、泥石流而引起巨大暴涨的水流,使江、河、湖水位上升到一定位臵,将会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灾害的现象。
防洪技术
是水利工程管理技术在洪水条件下的综合运用,以避免或减轻洪水危害,其内容有洪水测报、预报、警报、洪水调度、工程抢险、分滞洪区的运用、防洪风险分析和防洪保险等。
防汛抗洪
是指国家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为了避免或减轻洪水给社会带来的灾害损失所进行各项活动的总称。
洪水预报
根据洪水形成和运动规律,利用前期和现时出现的水文气象因素对未来一定时段内的洪水情况的科学预测。
水库
把坝上游集水面积内的雨水拦蓄起来,以调节天然径流,为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服务的工程。水库根据蓄水量分为大型水库(总库容超过1亿立方米)、中型水库(总库容1千万立方米—1亿立方米)、小型水库(总库容1百万立方米—1千万立方米)。
土坝
是指坝体由单种或多种土料压实填筑而成的挡水建筑物。
均质土坝
是指坝体由透水性较小,性质基本相同的粘性土料筑成。通常用壤土或砂质粘土。
堤防
是指一般用土料压实筑成的挡水建筑物,建在江两岸的叫江堤,河两岸叫河堤、湖洼周边的叫湖堤,海边的叫海堤或海塘,圩洼周边的叫圩堤。
险情
是在大汛期或平时高水位时,水压力、流速和风浪加大,各类水工建筑物均有可能因高度、强度不足或存在隐患和缺陷而出现危及建筑物安全的现象。
剪切破坏
土体内部都有一个滑动面,沿这个滑动面,一部分土体(滑动体)相对于另一部分土体发生滑动,而使建筑物遭到破坏。形成土的抗剪破坏能力的因素,包括土的内摩擦力和凝聚力。
内磨擦力
是指土的固体颗粒相互滑动的阻力,包括土料之间的表面摩擦力和颗粒间犬牙交错的咬合力。
凝聚力
指土的粘性来源于土粒间粘聚在一起而不散开的粘聚力。
渗透
在水压力的作用下,水在土体孔隙中的运动称为渗透。
渗透破坏
指土层在渗透水压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破坏现象。
浸润线
渗透水流水面与主坝横部面的交线叫浸润线,浸润线又是坝体内渗透水流使坝体内形成上干下湿的分界线。
散浸
坝体背水坡因渗透土体过份湿润或发软,甚至会有水不断地逸出的现象。
管涌
是在一定的水力梯度的渗透作用,砂砾土中的细颗粒在孔隙的孔道中发生移动,并被水流带出基础以外的现象。
流土
是粘性土或非粘性土在渗透水流的水力梯度进一步增大,使坝基的局部主体表面隆起或大块土体松动而随渗水流失的现象。
漏洞
在高水位情况下,坝的背水坡及坡脚附近出现横贯坝、堤身或基础的渗流孔洞,称为漏洞。
裂缝
是指坝体的表面或内部出现开裂现象。按其走向可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龟纹裂缝;按其成因可分为:不均匀沿陷裂缝、滑坡裂缝、干缩裂缝、冰冻裂缝和振动裂缝,其中以横向裂缝和滑坡裂缝危害性较大。
塌坑
在持续高水位情况下,在坝的顶部、迎水坡、背水坡及其坡脚附近突然发生局部下陷而成的险情。
坍塌
是指堤坝临水面土体因供水流暴涨骤降或水位冲刷而成的土体崩落的重要险情。
滑坡
主要指坝体边坡失稳,土体的下滑力超过了抗滑力而造成的主体滑动的险情。
反起层
指在背水坡脚用1-3层不同粒径的非粘土,通常用砂、砾、碎石等构成,其粒径随渗流方向而增大,其目的是防止堤坝坡脚处发生管涌或水流冲刷破坏。反滤层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某一层的颗粒,不应穿过粒径较大一层的孔隙;(2)每一层内颗粒不该发生移动;(3)反滤层不应被淤塞。
溢洪道
是指用以宣泄超过水库调蓄能力的洪水,以保证挡水建筑物的安全。
非常溢洪道
是指出现超过校核频率的洪水,为保证挡水建筑物的安全,以便在非常情况下加大泄洪能力而设臵的溢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