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的基本问题之兼脉初探(赵红军)

青青河边草

脉学的基本问题之兼脉初探(赵红军)
摘要:从脉象形成的历史沿革,探讨中医脉学理论在脉象概念方面的含混模糊性,在实践中造成的混乱现象,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主题词:脉学、基本问题、现状与对策
所谓脉学的基本问题,是指脉象的概念问题,传统的二十七脉中“单脉”与“兼脉”等关系问题。搞清脉学的基本问题,是熟练掌握中医理论进行有效临床实践的捷径。
一、历史与现状
作为四诊法之一的脉学,早在《史记·扁鹊仓工列传》中就有其创始人名医扁鹊以脉诊病的记载。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从《脉经》到《千金方》,历代中医名著里有关脉学方面的记载,无不反映了一个道理:学习脉学理论,精熟脉诊,才能明正侯,遣方药,决生死。脉诊是一位高明医生所必备的基本条件。
然而,时代发展 到今天,由于西方医学的异军突起,许多现代诊断仪器的介入,脉诊已难于引起人们的兴趣。传统医学的精髓,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装饰品,流于形式。脉学理论后继乏人。说脉诊几乎濒临绝境,也并非是骇人听闻。
二、问题分析
中医理论素以“黑箱理论”著称。它在思维与表达方法上都与西医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受传统东方式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医脉学理论具有整体辨证的特点。同时,它的“习外揣内”的诊察方式和直观形象的脉象理论,却难于被现代人接受和掌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成为中医后学者之畏途。
1、没有形成明确、清晰的脉象概念
先从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谈起。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王干,曰心平,夏以胃气为平,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探带钩。曰心死。”之中形象叙述四时五脏脉的不同形象。此处并未明确提出后世所谓二而是七脉的单脉概念,但用一系列带有比喻、比较形象的语句开后世用形象化语句描述脉象之先河。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短,短则气病,数则烦 心,大则病进。”“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此处用以描述脉象的“长、短、数、大、代、涩”等单词,被后世发展成为二十七脉里的脉象名词。而在《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有“脉有从逆四时,未有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泻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坚涩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其中的描述脉象的“瘦、静、坚”等词,并未发展形成一种单脉,而被后世弃之。
可见,欲从千变万化的病理状态下,总结出几种脉象用以断定疾病的性质,并不是简单易学的事情。《黄帝内经》告戒医者“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经,从阴阳始”的辨证思维大法。
然而,这样的脉诊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离不开丰富的实践。但只有将实践中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将实践中得到的笼统、直观的脉象进行抽象概括,并用明确、清晰的语句表达出来,形成概念,才完成了对脉象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才具有科学性和稳定性。
从《黄帝内经》至今,医家一直用这种直观、形象化的方式表达脉象,使得中医至今都没有能够形成一个比较逻辑化的科学的脉象概念体系。
2、从二十四脉到二十七脉
《脉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脉学专著。西晋医家王叔和本于《内经》理论,辅以扁鹊、华佗、张仲景及古代有关文献资料,创造性的归纳出了二十四脉。
二十四脉为: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缓脉、紧脉、弦脉、脉、洪脉、涩脉、滑脉、细脉、软脉、弱脉、脉、伏脉、微脉、散脉、结脉、代脉、促脉、动脉等。《脉经》为西晋后学习之教科书。至唐,孙思邈著《千金方》仍沿用了二十四脉。
《脉经》对二十四脉形象的语言加以描述。这种描述很难与我们今天的给概念、下定义划上等号。例如“弦脉,举之无力,按之如弓弦状。”“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不仅表述含糊,更为今人下定义之大忌。
后世医家多遵循沿用王叔和二十四脉象名词,但对于各种脉象的理解,却都有不同程度的偏差。在《脉经》里,软脉即濡脉是这样叙述的“软脉,极软而浮细”,“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显而易见,软脉和弱脉,一为浮脉类,一为沉脉类,二者为对列之脉。可是在《难经、十五难》有这样的句子“按之乃得,举之无有,濡而细,名曰弱。弱,阳也。”这里的濡脉已经等同于弱脉了。在《千金方》里,尚有濡弱脉成为兼脉的怪象,后文专门论述。
编著了药物学巨著的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濒湖脉学》提出了二十七脉。二十七脉是在二十四脉的基础上增加了长脉、短脉和单脉,对于每种单脉及其相似脉象都用歌概括的形式加以解释和鉴别,但脉诊并未因此而变的简单易学。
疾病的千变万化,决定了脉象的变化多端。无论是二十四脉还是李时珍的二十七脉,都是对于疾?#8221;局实谋冉辖频姆从场1收呶抟庥诮幸淮温鱿蟮谋曜蓟蛘呤翘岢鲆桓鏊降氖觯芯柯隼恚魅范十七脉概念之所指,以及进行一些可能条件下的定位、定性、量化的研究,定会有益于后学。
3 、兼脉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把单脉的一种脉象称为“单脉”。但是,临床实践中更多见到的是两种甚或三种脉象兼有的情况。称之为“兼脉”。兼脉较之于单脉更能准确反映疾病的本质。这里,着重谈谈二脉相兼的情况。
理论上,二十七脉中的两种脉象结合成一种兼脉,共可以组成27x26/2=351种脉象。但实践中,并没有见到这么多。
中医脉象是通过位、数、形、势四个方面来进行分类 的。具体而言,以位分脉有浮、沉,以数分脉有迟数;以形分脉有长、短;以势分脉有洪、涩。两种脉象要相兼,首先要具备位、数、形、势的不同特点。如浮数脉,长洪脉。其次,具有共同特点的脉象是不可能相兼的,如不可能出现浮沉脉、迟数脉。一般情况下,二者相兼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把351种兼脉的情况分为以下四类。这样,在分类研究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
第一类:理论上此二种脉象不矛盾,可以相兼,同时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兼脉。如浮脉类兼脉有:浮数脉、浮弦脉、浮滑脉等。
第二 类:理论上可兼,但临床实践中却很少见到。

(0)

相关推荐

  • 图解中医诊脉入门 图解中医脉诊入门(修订版)

    第一章 脉诊的起源与发展 一.脉学的起源 二.言脉者由扁鹊 三.脉学的基础--<内经> 四. <难经>的脉法 五.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 六.张仲景的脉法 ...

  • 中医脉诊与辨证开方结合的一点体会

    (注:本文中部分内容摘自很早以前一封来信,作者是一位中医,内容参照为医管家辨证仪早期版本里的中医诊脉功能,现行版本已大大加强了中医脉诊的智能识别) 青浦 陈景崇 看电视剧里郎中诊脉看病的一幕幕场景,深 ...

  • 案例分享 | 公益课:朱氏脉学之小儿积食脉法

    小编前言:最近很多小朋友都感冒.发烧了,刘月老师出了这期公益课,教大家小儿积食的脉法. 作者看过一本1977年出版的<中医基础学>,其中有一文是讲解传统脉学关于诊小儿脉的,书中的论述为:& ...

  • 王云霄中西汇通辩证脉学16课-《凭脉辩证辅行诀脏腑用药》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作者题为陶弘景,可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医著作,在唐朝之後失传.因为近代敦煌文物的发现而重新出土,成为了解中医早期发展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

  • 中医诊断学——脉学脉诀总结(28脉)

    用户1914710336 2019-07-12 09:51 脉学总结 中医诊断学--脉学脉诀总结(28脉)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 ...

  • 正常脉象是怎样的?脉学金口诀,打开脉学迷宫的钥匙

    正常的脉象是什么,一个正常人一呼一吸4至,和缓均匀,即为有神,为常脉,其余即为病脉,当然也要考虑特殊人群,如老人脉略弦,小孩脉数,胖瘦,春夏秋冬,相信书里也不泛记载. 知道了常脉,下一步就是要知道4种 ...

  • 脉学金口诀,打开脉学迷宫的钥匙

    脉学金口诀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把脉口诀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 ...

  • 王云霄中西汇通辩证脉学--论小柴胡汤的凭脉用药

    徒弟刘来电叙述近期右胁下痛,其他无明显症状,于是我仔细参考分析后应是少阳胆经循经路线,同时参考脉弦的情况,符合小柴胡汤的用药指征,嘱其喝小柴胡颗粒.对于小柴胡颗粒,世人包括药店的工作人员都认为是治疗感 ...

  • 朱氏脉学|证件与肾脉矛盾下的婚姻

    首先学过朱氏脉的同学都知道双肾脉均在左尺,这是朱氏脉不同于传统脉和<内经>九十三字定位法的独特肾脉定位.那么朱氏脉下的肾脉包括脉象和尖锐点,综合评定则包含的内容丰富,特有的离婚线更是有趣. ...

  • 朱氏脉学|适当抚平肺脉的人生轨迹

    学中医的人都知道肺与大肠互为表里,那么肺部疾病和大肠疾病很多人还是理解生理病理层.朱氏脉下剖析的肺与大肠,不但互为表里,而且皆含有伤悲. 日常脉诊发现,现代社会的人都是偏于悲伤的.很多青年人在恋爱自由 ...

  • 王云霄中西汇通辩证脉学006课-谈紧脉

    王云霄中西汇通辩证脉学006课-谈紧脉 左寸:心口疼.头疼: 左关:抽筋: 左尺:耳鸣: 右寸:肺伤咳嗽: 右关:呕吐: 右尺:小腹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