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宫廷里,宫女人数不过五百,春联用白纸写,外戚不得任实职
在中国古代,外戚干政,宦官弄权,是两大政治痼疾,曾给秦、汉、唐、明等皇朝的统治带来了巨大灾难。清朝建立后,决心汲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于是,满清统治者给后宫订立了严格的制度,对敢于逾越法度者给予最严厉的惩罚。
在清代宫闱中,任何人的一切行为都必须循规蹈矩。后宫只有皇后可以称主子,妃嫔只能称主位。至于称“老佛爷”,只是清末慈禧专权后太监们的谀美之词。妃嫔们的行为称关防,清宫关防森严,各有太监专门管辖。为了防止嫔妃与家人勾连,宫内与外界的音讯是断绝的,不得随意联络,只有后妃家送进宫的食物不受禁止。光绪帝的珍妃入宫后,与外部联系的书信都是装在食盒中传送的,后来她给娘家传递的信札被慈禧发现而受到了杖笞的责罚,也是因为她违反了制度。
珍妃
清朝制定这种规矩,主要是防外戚之患。在清朝,外戚不能担任有实权的职务,皇后的父亲按例封一等承恩公,去世时赠予太师这个荣誉称号,但不许担任具体官职。皇后的弟兄都授予散秩大臣,赐予官职,以及春秋两季参与朝觐的资格,但只能担任宫禁侍卫的角色,不能掌管具体的行政事务。晚清时,慈安太后去世后,慈禧大权独揽,她的弟弟桂祥还是光绪的舅舅,曾因闲散无聊请求得到一个官职,后来破例授予工部尚书一职。但不到三个月,就被解职,原因是他不称职。可见慈禧当时虽然已经惟我独尊,却仍然担心遭大臣们的非议,毕竟有祖制在,她还是有所顾忌的。同治帝皇后的父崇绮是清朝唯一的一位旗人状元,他与儿子葆初都才华出众,文学、书法俱精,是旗人中最为杰出的人物,然而他们都不被允许参政,庚子之变中,他们家满门殉难。
评书中常形容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更有后宫佳丽三千。这并不是夸张,《礼记》便规定:“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历代帝王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无不在后宫圈养大批女人。《三辅旧事》记载,秦始皇“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掖庭总籍,凡诸宫美女万有八千”;《三国志》记载孙皓“后宫坐食者万有余人”;《晋书》记载司马炎“多内宠,掖廷殆将万人”;《隋书》记载陈叔宝“帷薄嫱嫔,有逾万数”;《新唐书》记载唐玄宗“宫嫔大率至四万”;清朝入关后,前明太监告诉康熙,明朝宫中有九千宫女。可见,从秦汉以降,皇帝后宫保持一万名左右的宫女是一种常态,然而清朝皇帝在这方面比以前的帝王都要收敛得多。清朝规定,宫女数量不得超过五百人,都从内务府下三旗的包衣中选取,而且清朝宫廷会把超过年龄的宫女放出宫去,不会出现“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悲惨现象,显得相对人道一些。
清朝的宫女每隔一年选一次,目的只是为了使规定的宫女人数足额,而且不会到民间随意寻觅搜掠美女,为选美而扰民的程度要比以前的朝代轻得多。
选取宫女一般在二三月间,凡是包衣旗人家的女子都要编入册籍,符合年龄要求的女子都要应选,称为选绣女。由于选入宫中的绣女很少有机会得到皇帝宠幸,等到出宫时,已经是25岁左右了,在那时属于老姑娘,很难嫁人,所以富庶人家都不愿女儿入宫,他们会通过行贿逃避选绣,或者以样貌丑陋的替身去应付,如果落选就万事大吉。
清朝宫女的衣装也不奢华,她们的礼服就是红袄绿裙,而常服就是普通的蓝布衫,非常简朴。清宫在这方面与其他朝代有天壤之别,也为后世所称道,有史家评说:“以视历史所传,奚啻霄壤,其不扰及民间,尤盛德事也。”
为管理宫廷内部事务,清朝于顺治十年六月成立了内十三衙门,首先是乾清宫执事,其次为司礼监、内官监、司设监、尚膳监、尚衣监、尚宝监、御马监、惜薪司、钟鼓司、直殿司、兵仗司。后来又增设尚方司,以后又改钟鼓司为礼仪监、尚宝监为尚宝司。到康熙即位后,合并了十三衙门,设立内务府以总领其职责。又于宫内设置敬事房,专门管理太监,敬事房设有总管、首领等官职,拥有官职的太监,每月给俸银三两。
顺治十二年,在内十三衙门前立了一块铁牌,上面刻着:“中官之设虽自古不废,然任使失宜,遂贻祸乱。近如明朝王振、汪直、曹吉祥、刘瑾、魏忠贤等专擅威权,干预朝政,开厂缉事,枉杀无辜,出镇典兵,流毒边境,甚至谋为不轨,陷害忠良,煽引党类,称功颂德,以致国事日非,覆败相寻,足为鉴戒。朕今裁定内官衙门及员数职掌,法制甚明,以后倘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能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特立铁券,子孙永守”。由于这个规矩的存在,终清之世,没有发生过严重的宦官之祸。清末的太监安得海虽然张狂,但他因违背清宫制度在山东被杀,宫中的太后虽然很宠爱他,也不能公然干预。李莲英虽然在宫中权势很大,但出了宫也不敢胡作非为,面对李鸿章不让他参加北洋水师的阅兵这种明显的羞辱,他也只能忍受。
清宫太监的行为很矛盾,他们大多类似市井无赖,然而却都信佛,所以又喜欢对人施以小的恩惠。
光绪年间,有个姓蒋的水果商是内务府的关系户,专门给宫里供应水果,每次供货后,各宫太监都能分到例钱。由于清末财政匮乏,蒋氏越来越难以拿到货款,家道因此逐渐中落,然而还必须给皇宫继续供货,给太监们的例钱也往往拖欠。有一次,一个太监找上门来,拍桌子捶凳地威胁说今天再不给钱就要玩命。蒋家见那太监气势汹汹地进门时,男人都出去躲避,只留妇女接待。女人们边哭边诉说收款如何如何艰难,外面催欠款又如何急迫,而且还欠着宫里的例钱,想想走投无路,只有去死了。那太监先是沉默,后来跟着女人叹息抹泪,继而又劝慰她们,最后说:“真没想到会这样,我们交往多年,怎能看着你们日子这样难过?然后掏出几两银子说:“钱不多,先拿着应付这几天再说吧,不要太伤心。”女人流着泪,千恩万谢地接过钱,太监则一边安慰一边告辞。
其实,蒋家是有钱故意不给,他们知道,给了一个就会来一百个,他们很了解太监的性格特点,于是施展苦肉计来搪塞。
按清朝制度,太监不得超过四品顶戴。同治朝有个太监已是四品了,他还乞恩晋升,同治说:“你嫌蓝色顶子不好,那再为你晋一级。”吩咐造办处用顶级翡翠制作了一个顶戴赐给他。那太监吓坏了,磕头请罪,同治于是将他的四品顶戴也褫夺了。此事也很能反映太监贪得无厌的习性。
太监在宫内的权力是很大的,慈禧万寿时,某省进贡的一对珊瑚在装运时失手破碎了一个,押运官惊恐万分。求某个总管设法补救,那总管笑着说:“出一万两银子给你办妥。”得到钱后,仅一顿饭的功夫,那对珊瑚就配齐了,原来是取库中的存货来临时配对,进贡仪式过后再换回去。
光绪大婚时,必须用全红苹果九大盘,那位姓蒋的水果商承办御果,但是送进去后,每盘顶上的一只都不见了,小太监斜眼朝他笑,实际就是要索贿。姓蒋的商人则从怀中掏出九个红苹果,一一放好,对小太监说:“老弟你失算了,我早就有准备。”太监们就是时常用这种无赖方式敲诈他人。
清宫内还有一些规矩与过去的朝代不同。由于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皇朝,满人入关后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汉化,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习俗,比如每年的新春对联不是用红纸,而是用白纸写的。满人尚白贱红,他们在关外狩猎时最忌讳红色,因为红色会暴露自己,遭致野兽攻击,满人追踪猎物时也都穿白色,便于隐蔽。所以清宫春联虽然用汉字书写,却是写在白纸上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慈禧对光绪十分冷酷无情,但实际上也非尽然。就慈禧的性格而言,本就不是个慈母,她对亲生儿子同治就十分严厉,同治早逝,与受不了母亲的严厉管束有很大关系,所以慈禧对她的亲外甥光绪,自然也不会显得温柔。但戊戌以前,她还是关怀光绪的,政变后,他们母子间的关系恶化。庚子事变的逃难途中,两人患难与共,感情也有所恢复,只是慈禧始终不忘前事,芥蒂难除,然而亲情仍时有表露。
光绪与隆裕不和,慈禧为此很忧心。有一年正月里,慈禧与光绪、隆裕等人一起打牌,光绪老是输,心中不快。慈禧见状,借故离席,让身边太监暗示隆裕给光绪让牌,光绪连赢几把后,心情大好,与皇后的关系也融洽了一些。在这个细节上,慈禧也像寻常老人一样表现了对小辈的爱心与呵护。
清朝以前的皇帝出巡时,仪仗规模浩大,沿途所有人等必须回避行礼,否则将遭重罚。明朝的画作,万历出警入跸图就真实再现了这种皇家出行的威仪。其实这种现象在中国以外的东方国家也普遍存在,日本古代的百姓遇到藩主仪仗时,如果没有下跪行礼将被斩首,日本武士甚至连违规的英国人都杀,酿成了著名的“生麦事件”。而清廷帝后出行时警跸相对宽松,没有前朝那么森严,扰民程度也相对较轻。据晚清见过皇家车驾的人记载:“……途遇驾过,但令回车下帘,安坐车中,俟毕始行。村农叱犊田亩,亦仍其常。”意思就是,坐车的人如果在路上遇到了皇帝出行的仪仗,只要坐回车箱里,放下帘子,等仪仗过去后就能继续行路,并不需要在路旁下跪;皇帝的车驾在乡间行进时,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可以照常干活,哪怕大声吆喝牛马也不用避讳。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虽然是由满族建立的,其统治者却能注意吸取历史教训,革除了历朝都存在的痼疾,对皇室生活和后宫规模做了一定程度的自我约束,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