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 香 ||钱万平
作者:钱万平
前两天读了赵恺老师的有关纪念杨荫榆先生的文章,我不由地想到了沉香。
在读赵老师文章之前,我对杨荫榆先生的事迹已经有所了解。这个了解不是“旗手”的文章留下的那副面目可憎的形容,而是一个知晓民族大义,欲挽大厦于既倒的,铮铮铁骨的巾帼英雄。因为杨荫榆先生是杨绛先生的姑母,在有关介绍杨绛先生的文章中说到了杨荫榆,知道了杨荫榆先生的一些事。
知道了杨荫榆先生的伟绩,当然就无法不敬佩杨荫榆先生,因而也就抹去了源自某些文章带来的固有的形象;这情形有点像当我们看到了那些被利剑斩下的“老虎苍蝇”,他们在得意时头顶上往往都有一顶顶闪光的桂冠,当这些人失势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些冠冕,也就不那么闪光了。当然,这是反比,与杨先生在我头脑里由鬼魔成为英雄正好相反。
离题了不是?还是说说杨先生和沉香之间的联系。
沉香不是简单地和沉香树划上等号的。它们之间密不可分却又有所区别。
沉香树在风雨雷电、虫蚁蜂噬咬等外来因素下受伤,伤口受到微菌感染、溃烂。出于自我保护,沉香树分泌了大量的树脂油在伤口四周,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醇化,便形成了一种有香味的膏脂状的物体。这个膏脂状的物体连同它旁边的木质部分,就是沉香。也就是说,沉香饱经百年风霜,经历了无数伤痛的洗礼却依旧坚强。并且它把伤口变成自己最有魅力的一部分,岁月越久、香味越馥郁,而且一旦香成,永不消散。
沉香形成的过程与杨荫榆先生的经历何其相似?大自然是不是经常借着物语来阐明天道?其实回顾历史,像杨先生这样沉香般的人物还有很多。就如这次我们百年大庆时,又从尘封的典籍中知道了陈独秀,瞿秋白,张闻天等一如沉香。
历史会有误会,也有可能曲解,这也算正常。问题是如果一旦醒悟,应当正视。这,才是正能量。不是说跟着潮流咋咋呼呼,人云亦云,群行群止有识见才是正能量,否则就是“二”。
还是回到沉香上来。
熏闻、烧闻沉香,是传统的品香方式。油脂随高温挥发而出,甘醇轻柔,摄定心神,驱除污秽之味,有益身心的修持,适合静坐、抚琴、书画、禅修等场合使用。沉香的养生价值也很高。沉香在记载中有“辟邪气、养正气”的养生妙用,香从鼻入,通于肺腑气血。
以物类人,常读类似杨先生这样人的行迹,濡染他们这样的人周身洋溢的浩然正气,追随效仿,社会就有可能循着文明渐进;总是崇尚绿林好汉式的人物,社会的戾气就会加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会层出不穷。无论是从眼前还是长远,都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凡夫俗子之见,不知然否?
附:
作者简介
▼▼▼
家住城南
闲说“官威”
滋味留香我独先
生机 ·高致
秋夜虫鸣
每天更新自己
闲扯林徽因及其他
红绿灯
闲话浦南路
听猫“叫春”
北窗下的萤火虫
冬夜听雨||钱万平
半日未虚度,砺志又增趣
期待“裸慈”
是处日新月异,天堑何能限南北
闲说祭灶
年味趣拾
柱础墙基堪作证,机宜面授两河清!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