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臆读03:爱情中绝望的你,是大哭还是沉默
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势大力沉的感情力量,皆要经过沉淀,出于平静。无论欢喜还是悲愁,当其发时,大哭大笑,只是刺激,不可持久。待刺激过后,沉淀于心,方成其力。顾随先生曾云:“慈母爱子相处,不觉欢喜,真是欢喜。”这欢喜是沉淀的,是平静的,而不是孩子刚出生时之激动。
作诗须酝酿,酝酿便是让感情有一沉淀过程。大喜大悲,事发当时,固然感情浓烈,以之作诗,则不免叫嚣,因情绪太烈。待事过之后,心绪平静,但终不能忘怀,时时萦绕于心。在心头千回百转,于某一时刻,被某一事物牵引,心绪不能自抑,此时才是作诗时机。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劈头四个“不可”,真是干脆,真是有劲。那是一点希望都没有的了,一切全完了。但是平静说来,不是大哭大叫。
树下是可以休息的,人在树下休息,是就着树的树荫。乔木既高,又少枝叶,没有树荫,就不是一个可休息的地方了。至于“游女”,不是“求之不得”,连“求”都不可。这是连失恋的资格都没有的。
汉水、江水深阔,不可逾越。这是绝望中的兴叹,不是事实的不能。《卫风·河广》诗云:“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说黄河深广,一枝芦苇就能渡过。谁说宋国很远,踮起脚尖就能看见。这当然是夸张的笔法,这说明,江水之隔,不是事实上的阻隔,而是现实阻隔的象征。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翘翘”是高扬的样子,“错薪”是交错的柴木。“楚”是一种植物,牡荆。去砍柴,要砍楚。为什么呢?因为楚是薪木中最高的,最好的。“翘楚”这个词,便是从此而来。
游女的不可求,是已经知道了的。没有希望,又放不下。但日子还得过,依旧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砍柴的时候,砍最好的柴,这自然就想到了一句谚语:“刈薪刈长,取妇取良”。因为“古者嫁娶,必以燎炬为烛”,薪柴和嫁娶是有关的。翘楚之薪,就在手边,良妇呢?便只好想象了:“之子于归,言秣其马”。婚礼的时候,谓好马,行亲迎御轮之礼。
幻想终究是幻,在思入幽微之时,平静的抬出现实:“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三章重复此四句,方玉润说其“一唱三叹有余音”。这是一种平静的慨叹与无奈。他不是问天骂地,疯魔发狂,只是一声沉重的叹息。因为现实的不可改,他甚至连挣扎的心都没了,只是绝望而又放不下的怅惘。
牛郎织女故事中,最后阻隔他们的那条银河,我就很怀疑也是出于《汉广》的意思。邓翔《诗经绎参》云:“古诗‘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四句,便从广永二字背面翻出,此为善于夺胎。”“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正是写牛郎织女的。
都是隔着一条河,但牛郎织女终究每年还是有相会之期的,是有希望的,并非“不可求”。并且虽然不得语,却是两情脉脉的。《汉广》中的人,那游女可能都不知道他的存在。两人也永无相会之期。就是彻底的绝望。
《汉广》中的情绪,是沉淀过的,是平静的,显得沉厚。不平静的样子是怎样的呢?《陈风·泽陂》中是这么写的:“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陈风·泽陂》这首诗味浅。他睡不着觉,泪流满面。从情绪反应来看,是比《汉广》要强烈的。《汉广》既没有写流泪,也没有睡不着觉。正因如此,《汉广》要比《泽陂》沉厚的多。
睡不着觉,泪流满面,看上去情绪更强烈。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是最一般化的反应。这种最一般化的反应,已经近乎一种概念表述。说他哭了,他疼了。只是一个信息陈述,人们能够“知”其意思,却不会“感”其情绪。因为这太浅,太一般。能“感”的部分,是在这种最一般化反应之外,更幽微、更个性的细节部分。是独上高楼,是无语凭栏,是暮雨飞燕,是窗前花发。什么具体情绪都没写,什么情绪都有了。并且是让人“感”到,而不是“知”到。
《汉广》呈现的是绝望下的无奈叹息。明知“不可”了,偏又一再念叨:“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种明知不可而又欲罢不能的情绪,就很清晰的被人感知到。使得读者也陷入一种难以言说的迷茫惆怅的情绪中。
我相信《汉广》中的人,一定经历过《泽陂》中的情绪,在初时就是那样的。《汉广》诗成的时候,则一定是过了些许日子,情感沉淀后的样子了。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是一种阻隔的象征,那阻隔如江水般不可逾越。这种阻隔的象征,可以用于一切事中,表现一种“不可求”的无奈。“不可求”者,非止游女,天下不可求之事正多。抱负难伸、分别两地、陷于困顿等等,都可以用“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来表达。所以在后来的诗词中,便有大量“欲渡河无梁”“欲渡无舟楫”等句子,来表达“不可求”的无奈,正是出于《汉广》。
《汉广》的这种“欲渡无舟楫”的情绪是一种无奈,人们会自然的幻想能够超越这种无奈,就像《汉广》中的人也会想“之子于归”一样。那什么能够渡过这没有船也没有桥的江河呢?自然是鸟。于是很多诗词中就有“愿为黄鹄”“骑黄鹄”这样的词句。如果这种冲破阻碍的愿望,用于男女之情,就变成了“愿为双黄鹄”,到这大家就比较熟悉了,白居易用此意写了“在天愿为比翼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