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参考】美国作家吉恩·洛格斯登及其《农夫哲学:关于大自然与生死的沉思》
《农夫哲学: 关于大自然与生死的沉思》是美国作家吉恩·洛格斯登的心灵自传,在轻松幽默的笔触下,蕴涵着对自然、死亡、环境和永恒等重大主题的深思。
吉恩·洛格斯登是一位多产的非虚构类作家、记者,但他的另一个主要身份是农夫,他在俄亥俄州的上桑达斯基镇居住,经营着一家农场。
已是耄耋之年的吉恩在大自然中寻找启迪,探寻大自然诠释出的生命奥秘。在他看来,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没有给出令他信服的答案。
“倒是我自己的小农场,那是我天堂般的王国,这份喜悦正慢慢渗出一种新的平静,滋润我,让我易于接受宗教与科学的对立。我开始同情那些相信宗教或者相信科学的人。”
患癌症之后,他开启了蓦然回首式的寻根之旅。“大自然一直都想告诉我那些长久以来我需要知道的事,而我,却总让来自非自然世界和超自然世界的声音将它淹没。”
他的思想主张“道法自然”,与中国道家的思想有某些相通的道理。当然,论深度,此书远不及道家思想,但是相对于道家的玄虚,此书又多了几分人间烟火及现代气息。
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也许,吉恩骨子里也有这样保守怀旧的情怀。他在书中带有几分戏谑的口吻,讲述了动物对现代农用机械的超级喜爱,它们借助机械里的空间筑巢,往往导致机械失灵或是因线路短路而引发火灾。因此他批判性地说:“我仇视的是所有庞大的机器。”
这让我想起《庄子》中的一则寓言:子贡到南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经过汉水的南沿,见一老丈正在菜园里整地开畦,他开有一条地沟直通到井边,却抱着水瓮浇水灌地,吃力地来来往往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子贡见了说:“如今有一种机械,每天可以浇灌上百个菜畦,用力很少而功效颇多,老人家您不想试试吗?”种菜的老人抬起头,却把脸一沉讥笑着说:“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这样的话,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情,有了机巧之类的事情,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沾染的纯洁空明的心境就不完整齐备;精神就不会专一安定;大道就不会充实他的心田。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说的办法,只不过是羞于做那样的事罢了。
吉恩也一样怀着几分哀伤述说现代社会对生态环境侵蚀和破坏。“大地本可以成为永久的花园,是我们在阻挠这一切的发生。我们每年都撕碎大地的土壤,这是阻止它成为永久花园的第一步。”
“我现在会做噩梦,梦到家乡的这些牧场上也挤满了地产开发区,一块块的土地,支离破碎。”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工业化时代,社会看似大踏步地前进了,人们也看似理性了许多,可是,仔细思量,实则未必,或者,至少藏着很多隐忧。
吉恩在序言中表示:“我写这本书是因为我相信人类(包括我自己)都没有理性逻辑”,“人类活动的整个文化史都在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用一只手杀生,却用另一只手救命。”
不得不说,工业社会的前进是以环境的破坏以及人性的堕落为代价的。对于金钱利润的过分追逐,人已渐行渐远,忘了自己的当初。西方科学化管理以利益为目标,以物欲为动力机制,人在这一管理过程中被异化为赚钱机器和消费工具,财富成为目的,人变成了手段。正如庄子所言:凡是物欲强烈的人,他天然的心灵根器也就浅薄了。
美国记者艾伦·韦斯曼指出,历史进入20世纪中期,商业生产的麦秆长度缩短了近乎一半,麦穗的谷粒数目却倍增。这些都是在所谓绿色革命中被改造过的作物,目的是消弭世界上的饥荒。这种经由强迫交叉配种与氨基酸随机结合,这种基因改造问世的农业改良技巧所制造出来的产物,必须仰赖肥料、除草剂、杀虫剂的精密配方,才能成功生存下来。因为这种在实验室培育出来的生命形态,无法自行应付外在世界里的重重危机。
当下,人们的食材的确是日益丰富了,可是食材的质量呢?为何绿色食品成为了新宠?为何绿色食品成为了稀缺资源?
不过,吉恩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倒是不怎么悲观,他认为大自然的修复能力常常被人们低估。他甚至还认为,农业也许会卷土重来。作者援引《自然战争》一书指出,五十年前,专家们说,顽固的小农会走向消亡;今天,郊区和市区的许多后院里却全是这些小农。
当然,不管怎么说,谁也阻挡不了人类前进的步伐,人类大概不会退回到农耕社会了,但是对现代文明缺陷的反思是有的。当下比照以往,社会的财富,无疑是取得了实质性地增长,但是,人们的幸福指数,是否也有实质性的增长呢?这个,是不是就很难说了。
北大徐凯文关于现代年轻人虚无主义的文章流传甚广,文中说,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30%北大学生厌学,只因得了空心病。生存下去的意义被掏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好的生活了。我们从身边就能发现,个人财富达到了20世纪初期以来前所未有的程度,但出门碰到的很多人都是焦虑不安的情绪。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材料来源:微信公众号·把书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