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的王族——大理段氏

托金庸大师的名作《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在大中华文化圈内广为流传、相关衍生影视艺术作品也层出不穷的福,众多金庸书迷们对于这些小说中描述的、位于云南地区的“大理国”、“大理段氏皇帝”、“大理天龙寺”等历史史实颇为熟悉,对这个在西南区域存在了数百年的地方政权的相关故事也怀有极大的探究兴趣,津津乐道于大理国及其历代皇帝们的精彩往事。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实金庸大师书中所描述的大理国中的人物和故事都是虚构情况居多,不过是借用了历史上的人物姓名和若干事迹,再加以艺术加工,最终出现在我们眼中的,就是让人心驰神往、赞叹不已的艺术精品了。

至于真实历史中的大理国和历代皇帝的故事,其实相对来说是比较沉闷和无趣、甚至有些悲催的,而在金庸大师发表相关文学作品前的漫长岁月里,大理国因为地方偏僻、国力平庸、文化单薄,在中华历史史书中声名不显,历史地位也不如另一割据政权——西北地区的党项族西夏国。如果不是金大师文学作品的着重描绘和精彩推介,大理国数百年的历史,后世人们能够熟知的可以说万中无一。而即使有金大师的加持和推广,大理国中被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也只有寥寥数人而已(如保定帝段正明、中宗文安帝段正淳、宪宗宣仁帝段正严(段誉原型)、宣宗功极帝段智兴(南帝一灯大师原型)等。)

而真实历史中的大理国和历代大理皇帝们的史实到底是怎样的,下面就为大家结合史料记载加以探索分析,以便朋友们能够抛开艺术作品中的虚构,去了解那一段历史长河中曾经发生过的点滴吧。

今天的云南地区,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开始,出现了第一个由当地摆夷民族乌蛮(即彝族)、白蛮(即白族)等部族联合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南诏。唐天宝四载(745年),唐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遣使前往南诏与南诏国王皮逻阁沟通进贡、互市、册礼等事,期间使者和皮逻阁在言语上产生了龃龉,并因此引发南诏和唐朝之间的战争,双方大打出手,数年之间多次交战,各自都损失惨重。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唐剑南节度留后李宓率七万唐军再次进攻南诏,一直攻到南诏都城太和城(今云南大理)下。南诏求助于吐蕃,获得吐蕃援军后和唐军大战于太和城西洱河。唐军深入敌后、后勤补给困难,终于不敌南诏和吐蕃联军,全军覆没于太和城下。这也是安史之乱前唐军最后一次出兵进攻南诏。

在这一次南诏和唐军的作战中,西洱河白蛮(白族)大姓段氏出兵最多,首领段俭魏率家族私兵在西洱河红山坡大破唐军,为南诏国建立大功,战后被南诏国王阁逻凤赐名为忠国,加封为清平官(南诏官名,相当中原王朝的宰相),成为了南诏国的开国元勋。

段敛魏就任清平官后,自建家谱,号称是中原大姓、凉州望族,为汉家河西武威郡段氏之后,是汉武威太守段贞的后裔。段氏来源于春秋时期郑国郑武公幼子共叔段,正经的周室支系,所以段俭魏以此自称,以提升家族声望,获得南诏国内更多资源和利益,光大段氏门楣。

段俭魏以下子孙,都出仕于南诏国,以及南诏之后的郑氏大长和国、赵氏大天兴国、杨氏大长和国,是世代从军的武将家庭。段俭魏的六世孙段思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下出生于唐景福二年(893年)的南诏国大厘城(大理市喜洲镇),其父段保隆时任南诏布燮(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宰相)。

唐乾宁四年(897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入南诏的唐人郑回七世孙)杀南诏王隆舜,立其子舜化贞为傀儡国王。唐天复二年(902年),郑买嗣再杀舜化贞并南诏王族子弟八百余人,南诏至此灭亡。郑买嗣更立新朝,国号大长和,改太和城为羊苴咩城,建都于此。

二十六年后,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大长和第三代国王,郑买嗣的孙子郑隆亶被权臣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杀死,大长和灭亡。杨干贞扶立原大长和清平官赵善政为傀儡国王,改国号为大天兴,自己则掌握实际上的朝政大权。十个月后,后唐天成四年(929年),急于登基的杨干贞撕下伪装,杀死了傀儡国王赵善政,自己走上前台,直接称帝,改国号为大义宁,自号皇帝。一年后,后唐长兴元年(930年),皇帝位置还没有坐热的杨干贞被弟弟杨诏赶下台,废黜皇帝称号,软禁在羊苴咩城皇宫内。杨诏则有样学样,自立为帝,成为大义宁第二任皇帝。

在南诏、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等政权的频繁更替中,杀戮和动荡一刻也不停地接憧而至,使得苍山洱海区域一片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困苦不堪。统治者们则不遗余力的拉拢地方实力派,获取各大姓支持,以稳固自身政权。在这种情况下,武将世家出身的段思平先是被郑氏大长和授予幕览(地方州府统兵副将)官职,后来又被赵氏大天兴、杨氏大义宁晋封为通海节度使(云南玉溪通海县),统辖滇东诸部,成为掌握实权的地方豪强。

后唐天成四年(929年),杨干贞废黜赵善政自立为帝,起先比较重用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但是后来杨干贞之弟杨诏阴谋夺位,于是向杨干贞进谗言说段思平有帝王之相,不可不防,意在使杨干贞猜忌疏离段思平,让两人反目,从而削弱杨干贞的实力,为自己夺位创造条件。

杨干贞果然中计,疑虑惶恐之下于是派人前往通海追杀段思平。当时善巨(云南永胜)郡守高方和段思平交好,得知消息后提前通知段思平离开通海躲避追杀,段思平于是藏匿到自己舅父的部族中,后来辗转来到善巨郡,投奔高方。而段思平逃离通海后,杨诏立即动手,废黜了杨干贞,软禁于羊苴咩城皇宫中,自己则登上了大义宁皇帝的宝座。

段思平在善巨的时候,依靠高方和自己的弟弟段思良的协助,在滇东地区积蓄实力,发展军队,扩充势力范围,并对当地百姓提出了“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的修养政策,以获取他们的支持和拥戴。经过在滇东地区数年不懈发展,段思平的势力扩充很快,也获得了大多数军民百姓的拥护,当时滇东各地都纷纷传言:“凡牧牛、牧马,鸡鸣犬吠等处,皆云段思平将为王!”段思平已经拥有了起兵推翻杨氏大义宁政权的条件和底气。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正月,经过七年多的准备,段思平联合滇东黑爨三十七部,再加上弟弟弟段思良和善巨郡守高方的部众、以及地方豪强董伽罗的鼎力支持,正式起兵向杨氏大义宁政权发起进攻,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抵达羊苴咩城下。杨诏死守羊苴咩城数日后,因城内守军纷纷趁乱逃跑和投降段思平军,在绝望中自杀,被他软禁七年的前任皇帝杨干贞弃城出逃,也被段氏军队擒获(也有说下落不明的),大义宁灭亡。

段思平灭大义宁后,在部属的拥戴下于羊苴咩城登基称帝。因为段思平生于喜洲大厘城,同时当年南诏后期曾经改国号为“大礼”,所以段思平采取谐音,建国号为“大理”,建年号“文德”,立国都在羊苴咩城(云南大理市西),这一年,是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就是大理国开国皇帝,他所建立的“大理国”,历史上称为“前理”。

协助段思平建国的诸多部属:弟弟段思良、善巨守高方、滇东豪强董伽罗等纷纷获得赐封和领地,段思良赐封辅政王弟,深得段思平信任和倚重;高方赐封为为岳侯,以巨桥(云南晋宁)地方为其家族世袭领地;董伽罗晋封宰相,赐成纪(云南永胜)地方为其家族世袭领地。高、董两姓此后成为大理新的权臣家族,地位仅次于段氏皇族,延续权势数百年。

段思平称帝七年后,于后晋天福九年(944年)去世,其子段思英继位为帝,即大理第二代皇帝文经帝。段思英追尊父亲段思平为神圣文武皇帝,上庙号太祖。

后晋天福十年(945年),文经帝段思英因为提高母族杨氏家族势力,导致引起国内大族董氏不满,于是董氏首领董伽罗联合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发动政变,废黜了文经帝段思英,由段思良承袭皇位、登基称帝,即大理第三代皇帝——大理太宗。段思英则在崇圣寺剃发出家、修行佛法,这是大理第一位出家的皇帝,崇圣寺也是金庸作品中“大理天龙寺”的原型。

此后,大理皇位在大理太宗段思良的后裔中传承了七代,分别是:

第四代:至道广慈皇帝段思聪(段思良之子)

第五代:应道皇帝段素顺(段思聪之子)

第六代:昭明皇帝段素英(段素顺之子)

第七代:宣肃皇帝段素廉(段素英之子)

第八代:秉义皇帝段素隆(段素廉之侄)。宋天圣四年(1026年),段素隆在位四年后,主动禅位,在崇圣寺出家为僧,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段素真。段素隆是大理第二位出家为僧的皇帝,也是第一位主动禅位出家的皇帝。

第九代:圣德皇帝段素真(段素隆之侄)。宋庆历元年(1041年),段素真在位十五年后,把皇位禅让给孙子段素兴,追随伯父秉义皇帝段素隆的脚步,也在崇圣寺出家为僧,这是大理第三位禅位出家的皇帝。

第十代:废帝段素兴(段素真之孙)。段素兴是大理太宗段思良的八世孙,他继位后,“性好游狎、好大喜功”,在羊苴咩城内外广兴土木、荒淫享乐,是大理少见的昏庸之主。宋庆历四年(1044年),对段素兴不满到了极点的大理权臣家族高氏首领高智升(开国功臣岳侯高方后裔)发动政变,废黜段素兴,拥立大理太祖段思平的玄孙、文经帝段思英的弟弟段智思的曾孙段思廉为新帝。段素兴被废后被迫在崇圣寺出家为僧,这是大理第四位出家的皇帝,也是第二位被迫为僧的皇帝。

经过百年的等待,大理太祖段思平的后裔终于从太宗段思良的后裔手中拿回了帝位,但这都是在权臣高智升一手操控把持下才得以实现的,新帝段思廉只是高氏家族的提线木偶而已。

段思平的后裔夺回大理皇位后,又传承了四代,分别是:

第十一代:兴宗孝德皇帝段思廉(太祖段思平玄孙)。在位三十一年后,段思廉迫于权臣高氏的压力和逼迫,于宋熙宁八年(1075年)禅位于其子段廉义,自己则在无为寺出家为僧,这是大理第五位出家的皇帝,也是第一位不在崇圣寺出家的皇帝。

第十二代:上德帝段廉义(段思廉之子)。宋元丰三年(1080年),大理另一权臣家族杨氏首领杨义贞发动政变,弑杀了段廉义,自行登基称帝。段廉义被杀后没有谥号,后世以其年号“上德”来称呼他,即“上德帝”。段廉义也被金庸大师虚构为《天龙八部》作品中重要人物“段延庆”的父亲角色。

杨义贞称帝四个月后,被大理地方实力派、权臣高智升与其子高升泰出兵击杀,恢复大理段氏皇室统治。高氏平定杨义贞叛乱后,因为上德帝段廉义后裔已经断绝(按金庸大师艺术创作中的说法,段廉义之太子段延庆在大乱中藏匿于民间,后来流落四方,研习武功,最终成为四大恶人之首),所以拥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新帝,承袭大理帝系传承。

第十三代:上明帝段寿辉(段廉义之侄)。在位仅仅一年后,就迫于高氏家族的压力,以自己在位期间国内屡次发生大灾为由,把皇位禅让给堂弟段正明,然后在崇圣寺出家为僧,这是大理第六位出家为僧的皇帝。段寿辉去世后没有谥号,后世以其年号“上明”来称呼他,即“上明帝”。

第十四代:保定帝段正明(段思廉之孙、段廉义之侄、段寿辉堂弟)。在金庸大师作品《天龙八部》中,段正明赫赫有名,武功高强,为君宽厚仁和,是大理一代明君。但是在实际历史中,段正明和前几代大理皇帝一样,只是权臣的傀儡,没有什么作为,“为君不振”。宋绍圣元年(1094年),段正明在经历了十多年来自高氏父子的巨大压力下,终于不堪重负,被迫将皇位禅让于清平官、善阐侯高升泰(高智升之子),自己则遵循先帝们的旧例,到崇圣寺出家为僧。大理段氏政权中断传承,大理(前理)灭亡。

段正明死后没有谥号,后世以其第一个年号“保定”来称呼他,即“保定帝”。段正明是第七位禅位出家的大理皇帝。

高升泰受禅称帝后,改国号为“大中”。两年后,高升泰突然患风疾(中风),不能继续执政,为了保持高氏家族的富贵,高升泰在宋绍圣三年(1096年)临终前遗命儿子高泰明取消“大中”国号,把国家归还给段氏。高泰明遵从父命,在高升泰去世后迎立段氏皇族——保定帝段正明之弟段正淳为新帝,恢复“大理”国号,史称段正淳称帝后的大理政权为“后理”。段正淳即大理第十五代皇帝——中宗文安皇帝。

大理中宗段正淳,在金庸大师的《天龙八部》中被描述为大理镇南王,辅佐兄长保定帝段正明处理国政。同时段正淳又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处处留情,是《天龙八部》中让人羡慕的主角之一。而实际历史中的大理中宗段正淳,则籍籍无名、受制于高氏权臣,登基后任命高泰明为大理布燮(相国),并高泰明的要求下宣布此后高氏子孙永远世袭为布燮,执政大理国政,自段正淳开始,“段姓有国无权,高姓有权无国”成为大理政权的政治常态。

宋大观二年(1108年),大理中宗段正淳把皇位禅让给儿子段正严,自己在无为寺出家为僧,这是大理第八位出家为僧的大理皇帝。

自段正淳开始,大理(后理)皇帝又传承了八代,分别是:

第十五代:中宗文安皇帝段正淳(段正明之弟)

第十六代:宪宗宣仁皇帝段正严(段正淳之子)。这个宣仁皇帝段正严,又名段和誉,就是《天龙八部》中的主角之一:段誉的原型。金庸大师将他描绘为玉树临风、痴心情长、身负绝学又心地善良的贵胄后裔、妥妥的“高富帅”,享尽齐人之福,实在令当年阅读金大师作品的我们艳羡不已。而真实历史上的段正严,没有那么高深的武功,没有那么多红颜知己常伴左右,也没有辽国南院大王和西夏驸马做兄弟,但确实是一位温和宽宏、勤政爱民,仁慈大度的大理皇帝,在位三十九年,“勤于政事,爱民用贤,思揽政权,远方慕之,悉来贡献”。又主动向宋朝结好称臣,以获取外部安定,宋徽宗赐封段正严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大理(后理)在段正严统治时期,开始恢复国力,百姓得以修养生息,大理有“中兴”之气象。

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在位三十九年,时年六十五岁的段正严因为“晚年诸子内争外叛,权臣(指高氏)倾轧内讧、骨肉相残”而心会意冷,不愿继续为帝,于是禅位给儿子段正兴,自己追随父亲文安皇帝段正淳当年的脚步,在无为寺出家为僧,法号广弘法师。这是大理第九位出家为僧的皇帝。

宋淳熙三年(1176年),出家已经二十九年的广弘法师圆寂,年九十四岁。这个时候,他的儿子、大理景宗正康皇帝段正兴都已经出家五年了,在位皇帝是广弘法师的孙子功极皇帝段智兴。功极帝为祖父上尊号“宣仁皇帝”,上庙号“宪宗”,恢复他的皇帝称号。大理宪宗宣仁皇帝段正严是大理(前理、后理)在位时间最久、享寿最高,口碑最好的皇帝,这也是金庸大师以他为原型创作出“段誉”这一成功艺术角色的原因之所在。

第十七代:景宗正康皇帝段正兴(段正严之子)。段正兴在位二十四年,一直被高氏权臣大理布燮(相国)高量成所操控和压制,名为皇帝,其实毫无权力。于是在度过二十多年高高在上却乏味无趣的皇帝生涯后,段正兴在宋乾道七年(1171年)效仿历代先帝及正在无为寺为僧的父亲广弘法师(宣仁皇帝段正严),将皇位禅让给儿子段智兴,自己前往无为寺为僧,陪伴父亲广弘法师。这是大理第十位出家为僧的皇帝。

第十八代:宣宗功极皇帝段智兴(段正兴之子)。这就是金庸大师作品《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著名的南帝一灯大师的原型。在金大师书中,段智兴武功盖世、雄踞西南,为一代武学宗师,“一阳指”、“先天功”独步武林,“九阴真经”的修为更是登峰造极,是“天下五绝”之一,号称“南帝”。而老年禅位后,段智兴法号一灯,隐居世外参禅悟道、普渡世人,点化凶顽,大仁大义,慈悲悯人,确实是精研佛法的悟道高僧。

但实际历史中的大理功极皇帝段智兴,一生都没有出家为僧,也没有任何武功绝学,只不过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大理皇帝而已,和他的祖先们没有多少区别。不过段智兴崇佛倒是确有其事,在位期间于大理国内建造的佛寺达到六十座之多,亲自带头礼佛,“君相皆笃信佛教,延僧入内,朝夕焚咒,不理国事”。因此大理政事多有荒废,本来就不是很强的国力也多有损耗,大理在段智兴统治时期开始衰落。

宋庆元六年(1200年),段智兴老死于大理皇帝的位置上,时年五十一岁,其子段智廉继位,尊父亲为大理宣宗功极皇帝。

第十九代:英宗亨天皇帝段智廉(段智兴之子)。段智廉在位五年就去世了,没有留下子嗣,死前遗命弟弟段智祥继承皇位。

第二十代:神宗皇帝段智祥(段智兴之子、段智廉之弟)。段智祥在位三十三年,是大理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曾祖父宪宗宣仁皇帝段正严。宋嘉熙二年(1238年)年老的段智祥把皇位禅让给儿子段祥兴,自己在无为寺出家为僧,这是大理第十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出家为僧的皇帝。他去世后,儿子段祥兴为其上尊号庙号,但是因为王朝末年史料流失,段智祥的尊号已经失佚,没有留传下来,只有“神宗”庙号得以留存。段祥兴也是最后一代有已知庙号的大理皇帝。

第二十一位:孝义皇帝段祥兴(段智祥之子)。段祥兴在位时,蒙古已经兴起,并通过原西夏故地向南方攻伐,目标直指大理,并最终攻灭南宋。大理在蒙古不断进攻下接连失败,丧师失地,几乎灭国,只因窝阔台汗突然去世,蒙古退兵,大理才躲过一劫。宋淳祐十一年、蒙古宪宗元年(1251年),段祥兴去世,把烂摊子丢给了儿子段兴智。段祥兴的庙号没有流传下来,只有“孝义皇帝”的尊号留存。

第二十二代:向义天定贤王段兴智(段祥兴之子)。接过了大理皇帝这个烂摊子的段兴智在蒙古的不断进攻下没有坚持多久,宋宝祐二年、蒙古宪宗四年(1254年),蒙古三路大军在蒙古蒙哥汗之弟忽必烈的指挥下合围大理,一路势如破竹,连下大理多处重镇,直抵大理都城羊苴咩城下。大理皇帝段兴智和实际控制权力的大理布燮(宰相)高泰祥引兵出城抵抗,被蒙古军大败,各自逃走,羊苴咩城被蒙古轻松拿下。

败于蒙古后,段兴智逃奔昆明,高泰祥逃奔姚州。蒙古军继续追击,先击破姚州,擒获高泰祥,再攻占昆明,擒获段兴智,平定大理全境。大理自太祖段思平建国,到末帝段兴智被蒙古擒获,共历二十二帝,三百一十七年,至此灭亡。

灭大理后,蒙古改称大理疆域为云南,并对高泰祥加以劝降,高泰祥坚决不降,并慷慨陈词:“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殒首,盖其分也。”忽必烈赞许其忠义,在按照高泰祥自己的要求把他处斩在五华楼后,再嘉奖高氏家族,命高氏子弟世袭云南姚安、鹤庆等地土司。此后高氏家族世袭这些地区土司三十多代、近六百年,一直传承至清朝改土归流之时。

而段兴智被擒获后,忽必烈先是废黜他皇帝之位,然后把他送往漠北觐见蒙哥汗。蒙哥汗为了对刚刚占领的云南区域施以怀柔政策,于是没有处置段兴智,而是对他赐予金符,授命为大理军民府总管,令其回归云南,继续管理原属段氏的各部族。

段兴智没想到亡国后还可以回归故土,又意外地获得蒙古官职,被授命继续管理大理府周围各部族,简直是心花怒放,惊喜万分。虽然没有了皇帝名头,但是却获得了实际掌管政务的权力,这比历代段氏先帝们作为高氏傀儡的时候要强得多!因此段兴智对蒙古及蒙哥汗感恩戴德,死心塌地,大理段氏从此后成为蒙古及后继的元朝政权之死忠。

宋景定元年、蒙古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成为蒙古新主,得到消息的大理总管段兴智于是北上朝觐,但于半途中病逝。忽必烈遣使吊祭,赐段兴智谥号“向义天定贤王”,令段兴智之弟段实继任大理总管。

段兴智及其之后的段氏大理总管一共传承了十三代,一百八十九年,是元朝云南行中书省官员统治地方的强有力助力,为元朝稳定云南局势立下过莫大功勋。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以颍川侯傅友德为主帅,巩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副将,率三十万大军南攻元朝在云南的残余势力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三个月便平定云南全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自杀,云南从此归属大明。

元朝在云南的残余势力被消灭后,太祖命傅友德继续率军向大理府进攻,并拒绝了第十三代、也是末代大理总管段世“请依唐宋故事,奉正朔为外臣”的请求(实际就是继续裂土为大理割据统治者),要求段世纳土归顺。段世拒绝纳土,在龙尾关(大理下关)驻兵抗拒明军,明军将领定远侯王弼和西平侯沐英率军前后夹击,大败段氏守军并活捉了段世,大理、鹤庆、丽江、拒津诸州府全部平定。

平定大理后,明军把末代大理总管段世和第十二代大理总管段明(段世之侄)的两个儿子段苴仁、段苴义送到京师(南京)觐见明太祖。太祖接见了段世和段苴仁、段苴义,并对他们说:“尔段氏昔年曾有降表,朕不忍废之。”太祖说的是自己于洪武元年(1368年)在应天府称帝建立大明后,第十一代大理总管段宝(段世之兄,段明之父,段苴仁、段苴义祖父)曾经于洪武五年(1372年)遣使入京师朝贡,并上表称臣纳贡的往事。而段世和段苴仁、段苴义都向太祖叩首称死罪,不敢言其他。

太祖于是留段世在京师居住,封段苴仁为湖广武昌卫镇抚,改名段归仁;封段苴义为山西雁门卫镇抚,改名段归义;各自前往卫所赴任。又下诏改大理总管府为云南布政使司大理府,设置流官治理地方,将留在大理的段氏旁支各自分散到腾冲、保山、红河、云龙等地居住,至此,统治西南疆域超过四百年的大理段氏走下了高高在上的王位,成为大明属下的普通平民,最终都融进了历史的长河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