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找你帮忙,一定要注意这三点,否则事办不成还得罪人

主播:Bobo
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21年5月20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恰到好处的帮助》。
这本书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终身荣誉教授埃德加·沙因所写。“帮助”简单两个字,却牵扯了至少两个人。它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但对我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却是极其深刻的。作者结合认知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让你学会恰到好处的帮助,减少人际困扰。
这次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助人者最容易犯的错。
你没看错,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帮助别人的人容易犯的错。
你可能觉得很诧异,我帮助别人我会犯什么错?对方感谢还来不及呢。
 
但恰恰是这样一种心理,最容易让你犯错。
因为当他人找你求助时,是你最容易觉得自己更高明,觉得对方不如你的时刻。
可是,这种心态很容易让你动作变形,言辞激烈,本来是助人为乐的事,结果却闹得不欢而散。
回想你过往的经历中,是否也发生过类似的事?
因此,我们需要在事前做好准备,提前搞清楚怎样的表现容易让帮助变成破坏人际的元凶。
首先是急于展露智慧。不管是你求人,还是人求你,你可能都会听到如下对话。“这道题还不简单?你咋这么笨呢?”“这件事你都不知道,你真孤陋寡闻。”“这种事就是小case,你的能力是真差。”你看,否定对方的回应会让受助者非常难堪。这件事再往下进行,即便你帮了对方,对方能记你的好吗?
不会的。他多半会记住你的嘲讽。因为解决问题是理性思维,嘲讽是感性思维。
在人际交往中,感性是人的第一直觉。也就是说,他不会记住你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帮过他什么,但是他会记住你给他留下的感觉。
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你该有的态度是:“噢,我明白了……你可以这样试试……” “这事儿不容易,我上次是这么做成的。”“这件事很少碰到,这样吧,你可以这么试试。”
当你用安抚和同理心更强的话跟对方沟通时,即便最后这个忙你没帮上,对方也只会记住你温和的态度。你们的关系反而会更好。
其次是面对抵触情绪时,施加更大的压力。当别人求助自己时,有些人容易高估自己。他就忘了“成功帮助别人”这件事,其实是个概率事件。
也就是说,也许对方的问题并不容易解决,你不一定能帮到别人。
所以,在沟通的过程中,助人者往往会不自觉地带入“领导视角”。他们会说:“你要这么办,这么办。”
而一旦当求助者质疑他们的方法时,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并且给对方施加更大的压力。
而且往往质疑越大越多,助人者就会表现出急于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给出的建议,向对方证明自己的建议是有效且正确的,认为只是对方还没有弄明白而已。
最后,助人者会发现,原来的求助演变成了让双方都很纠结的对错之争,甚至可能导致双方一拍两散。
最后是立刻回应,而且表现得胜券在握。
当助人者很快就答应了他人提出的帮助请求,并且表现得信心满满时,就会令对方感到可以依靠他,但实际上助人者并不一定能帮上忙。
比如:“我听明白了,我肯定能帮到你,咱们马上开干……”
“我知道你的问题出在哪儿了,咱们这样做……”
“如果你能做这几件事……我就能帮上忙。”
从表面上看,这些回应非常妥当,但实际上很可能是陷阱。因为一旦他无法帮到对方,就可能误事。
在微博投票中,网友选出的最让人反感的帮助方式是:答应好好的事,但没做到。热评第一的描述是:与其答应了做不到,还不如最开始就别答应,白白浪费很多时间。
这个陷阱叫“大包大揽”。如果你在没有充分了解对方的问题之前,就急着提出建议,甚至针对下一步行动发号施令。那么,当你无法帮助对方时,你的可靠度就会大打折扣。
总结一下,人际交往难就难在不可预测。打招呼、帮个小忙、礼尚往来这些事上尚且会产生很多矛盾和误解。帮助别人更是一个需要花心思的事。如果有人找你帮忙,不要盯着那件事,而要想办法维护好你们的关系,才是重中之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