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46:手上的筹码!
一个人的最大收益往往不会超过所属行业的上限,绝大多数人甚至不到平均值——这不仅符合逻辑,而且符合正常的分布规律。所以,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男。人生的所有重大决策都是一种投资,都是凭借有限的信息对不确定的未知做出影响深远的决策。人世间的最高智慧也就是能做正确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
集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将军之事也,然将失一令,则军破身死!对普通人而言,即便无需为三军负责,不需要考虑自己的决策是否会让千百个家庭支离破碎,家破人亡。至少也需要对自己负责,本质上也是拿自己的机会成本去赌一个未知。两个同样背景,同时起步的人,为什么十年之后生存状态已经天壤之别?在现实生活中,就身边的同类而言,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
事实上,开饭店的最关心的并不是下个月美元是不是进入升值通道,以及这种上涨会对大环境造成什么影响。他想不了这么长远,而且他店不大,任何夹缝都能让他活下去。所以,他更关心的是隔壁那家店的生意状况——他所有的所有的竞争策略和关注力都聚焦在街对面那家同样的店身上。至于如何适应大环境的变化,主要通过观察同类的行为来调整,具体来说就是:对面那家店做什么,自己就跟着做什么。如果发生疫情封锁这样的事,他们也不会有什么预案,如果对面倒闭,自己也就跟着倒闭。大家都这样,也就说得过去了——这就是普通人的生存策略,也是其形成决策和判断的现实写照。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人的一生,如果画出轨迹,需要做判断和决策的关键点也就那么几个。做对了,就步步高升;做错了,就原地转圈或逐渐沉沦… 其实,不仅仅是个体如此,达到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做判断和决策的关键点往往就只有几个,其它的时间不是在为判断和决策做准备,就是在把判断和决策落实到细节。古人说,人要立长志而不要常立志。其实说的是:如果判断经常错误,人就会质疑自己的整个判断系统,不断的变换目标,而且也无法落实。这种现象在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也是常见的。
我们的《结构学》的《精神结构》部分一直在研究人在形成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以及人的各种匪夷所思,甚至自己都不明不白的行为的驱动力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发挥作用的。我们从来都不做是非判断,不主张应该如何。因为在底层逻辑的《C4:是非的本质》中已经揭示过:所有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舍都是基于立场——任何是非对错和值与不值都源于某个原点所衍生出来的体系,所谓的立场就是你接受还是不接受这个原点作为是非判断的最高仲裁。举例说明:如果你接受某种宗教中神是至高的存在和一切的最高仲裁者,那么,这个宗教体系下的一切都会合情合理——它们都是从那个原点衍生出来的,所以天然自洽。如果你不接受这个原点作为一切的最高判断的仲裁者,那么,那些接受者的一些行为就会显得非常可笑,一些行为就会在你这里变得不可思议。
做了这么多铺垫,我们真正要阐述的是什么呢?就是生命体在其生存结构中形成判断和决策的方式,以及在判断和决策的形成过程产生影响的因素和权重。为什么要研究这些东西呢?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每一个人的生活和人生轨迹都源于独立自主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又都是当事人在当时所能做出的最佳判断和抉择。问题是,为什么那么多人的最佳判断和最优选择却会让自己把一手烂牌打的更烂?
两个人一起往前走,有一个人不是在从坑里爬出来,就是在坑里挣扎,或者就正在掉进新的坑里——这种坑有的是有形的陷阱,有的是无形的内在囚笼。想必你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两个背景差不多,能力也差不多,各方面都旗鼓相当的人,有人选择了退缩,而有人选择了逆流而上。不管他们是竞争一个女生,还是竞争一份工作,或者竞争一个大客户。本质上都是生命体对存续所依赖的资源进行争夺。败北的人不管如何自我开导,他的内心都会有一个洞,在往后余生的漫长岁月中,让他心有不甘又隐隐作痛… 这种欲罢不能的纠结会像拉出的丝线一样不断编织出困住自己的网。于是,他会错失更多的机会,继而恶性循环,预期和现实的落差会进一步强化这种心有不甘的扭曲,并编织出更密的网,让其作茧自缚。于是,他又掉进坑里了!
那个不怎么掉坑里的人,会看起来走的非常顺利。让那个老掉坑里的人羡慕不已。刚开始还会找一些理由和借口来自欺欺人,一旦距离拉开太大,后者就会破罐子破摔。并由里而外对自己的判断和决策系统产生深深的质疑!这往往是所有坑中最大的一个深渊,通常把它称之为:绝望!
结构学研究生命体在其生存结构中的求存之道。生命体获取资源的最初方式是掠夺,只有当掠夺的综合成本超过某个阈值之后才会转为交换。交换的资源不仅仅包括有形的资源,也包括无形的资源,既包括眼下的资源,也包括未来的资源,甚至包括交换获取资源的机会。这是最底层的逻辑,为任何形势的生命体结构所遵循。当然,在更表层会演绎出不同的现象和特征。
当你认为自己加把劲就能拥有的时候,你不会认为别人应该把自己拥有的东西拿出来分给其它人——这个其它人包括你。如果你怎么弄也无法拥有,你实在没有能与之交换的东西,你就会滋生出他占有的资源已经够多了,应该拿出来分给其它人这样的想法。本质上这是从交互再次切换为劫掠。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切换,是因为交换无法进行,相比之下,以劫掠的方式获取资源就变得更具可操作性。当然了,这种切换会很隐蔽,而伴随着切换的过程,会在更上层衍生出一堆东西——比如说滋生出一种劫掠的想法,以及为这种行为赋予合理化的观念、心态和理由。这些显性的东西都是伴随着底层逻辑衍生出来的辅助,并由此形成驱动行为的判断和决策。
不管外部的世界多么五彩缤纷,不管人的行为多么的不可捉摸,归根结底,都是在创造资源、交换资源和占据资源。当你审视一个社会的时候,你首先看到的是由技术元素构建起来的工具,其次才能看到由规则约束形成的制度,这些制度像一棵树的根系一样渗透到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规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有意义,什么没有意义。所有的这些,本质上都是在牵引人判断和决策,继而驱使和约束人的行为。最下面的那些底层逻辑事实上都是生命体生存竞争的求存策略所衍生出来的边界和轨迹。一个社会复制另外一个社会的时候,技术元素层面的东西很容易模仿——不管是什么地区,什么人种,什么社会,一个标准的工厂能够在这里建立起来,在那里也能够。然而,制度层面则比较难以复制,因为它开始涉及到生命体自身——许多人机械的把制度看成是流程,把人看出是流程中的一个标准化的环节。事实上本末倒置了!所有的规则和制度,如果从更底层去观察,都是生命体结构充分博弈之后形成的稳定态势——这种态势是需要维系的——在表层呈现出来的形态就是主动维护契约。
太困了,先写到这里吧,未完待续。还没有整理思路也没有注意遣词造句。这是用来阐述《结构学》的《精神结构》的导言,一镜到底的草稿。先凑合着看吧,改日有空好好整理一下再发到【觉悟社】中。
顺便说一句,2021年的标的,从我第一次在觉悟社中发出公告让你们发私信获取,到第四次发公告已涨了50%,达到可以自己决定去留的回报率。居然还有人磨磨蹭蹭拖到现在没拿2021年的标的。怕觉悟社里没看到,都在这里广播了,不会再提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