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概念,回归临床 —— 你值得拥有的一本《伤寒论》讲义

导读:这是肖老师2016年出版的《肖相如伤寒论讲义》的后记部分,也是公众号送给伙伴们2018年的第三份大餐。

《伤寒论》是中医必学经典之一,选择一本基于《伤寒论》原始概念和根植于临床应用的教材是学好它的基础,这也是肖老师自己编写这本教材的初衷!

 肖老师如是说:

我见过的《伤寒论》教材,有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主编的,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年出版的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伤寒论讲义》(二版教材),

有湖北中医学院(现湖北中医药大学)主编的,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伤寒论选读》(三版教材),

有李培生主编的,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五版教材),

有柯雪帆主编的,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六版教材),

有熊曼琪主编的,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学》(七版教材)。

由国家主管部门组织编写教材的历史终于七版教材,五版之前的教材由卫生部组织编写,六、七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

之后的教材编写开放,由各出版社组织、招聘主编编写。

由于不同出版社同时招聘主编编写教材,所以同一所学校同一主编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伤寒论》教材的情况也常见。

到现在为止,究竟有多少种《伤寒论》教材,不得而知。

 一 

我读书的时候用的是三版教材《伤寒论选读》,我考研究生之前背原文用的是二版教材《伤寒论讲义》,因为二版教材是按原文顺序排列的。

我教书的时候主要用五版教材,因为我认为五版教材是所有教材中最好的,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意见,也有很多时候学校也不征求我的意见,直接就让学生买指定的教材。

我读书的时候没有发现五版教材有问题,但后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五版教材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很正常。

不正常的是五版以后的教材没有对五版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而是完全照搬了五版教材中的错误。

比如对传变概念的表述,完全照抄了五版教材,而五版教材的表述不够明确;

第6条温病的提纲是不恶寒的,不能解释成微恶寒;

在太阳病的变证中,白虎加人参汤证是典型的阳明病,真武汤证是典型的少阴病,这些肯定不是太阳的变证;

脾约是太阳阳明,不是麻子仁丸证等等。

这些问题仅仅是我知道的,我已经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进行过探讨,也在我的著作《肖相如论伤寒》中进行过探讨。

 二 

很多同道和学生问我为什么不编教材?我确实不愿意编教材,现在的教材关注的是利益,不是学术。

当然,不编教材也有很多问题,用学校指定的教材,对其中的问题我肯定还是要指出来,其后果就是老师讲的和教材的观点不一致,这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和考试成绩,所以我决定自己编教材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是我自己编教材的原因。

 三 

中医学是开放的体系,谁都可以学习、研究,提出新的见解,提出新的概念。也正是因为历代医家的添砖加瓦,才使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但是,与之相伴而行的问题是,一些新概念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影响力,特别是表达能力,如果这个医家的影响力大,表达能力强,他提出的概念就传播广泛。

如果一个医家临床功底并不太强,但是表达能力很强,他提出的概念也容易流传。这就告诉我们,流传广泛的概念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伤寒论》是所有的医家都必须学习、研究的经典著作,以研究《伤寒论》而著名的医家也是层出不穷,很多医家在研究《伤寒论》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新概念,如半表半里、经证、腑证等,怎么判断这些概念的意义,是研究《伤寒论》遇到的重大问题。

怎么清除多余的概念、规范基本的概念,是中医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也是《伤寒论》研究的首要问题,我因此提出了“还原概念,回归临床”的基本原则。

比如,对于成无己提出的“半表半里”,首先要看这个概念是不是《伤寒论》中固有的?

如果不是,还要研究少阳病跟“半表半里”有没有关系?

如果没有关系,还要看“半表半里”是否能够更加有效地指导临床,“半表半里”能否更加准确地指导小柴胡汤的运用?

如果不能,则说明“半表半里”是多余的概念,没有存在的必要。

教材不完全等同于专著,需要有一定的体例。我认为李培生教授主编的五版教材奠定了《伤寒论》教材的基础,所以我遵循五版教材的体例,根据我的理解做适当的调整,加上了我的一些认识。

我坚持“还原概念、回归临床”的基本原则;力求在概念统一的基础上,进行规范表述。

 四 

我的进修生井冈山大学的钟丹、我的香港籍博士研究生陈楚为帮我完成编辑整理工作,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

肖相如

2016年5月22日于北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