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鲁迅是我这辈子唯一讨厌过的作家

提起余华,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的代表作品《活着》。很多人说:他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那是茅盾文学奖"欠"下的。

余华给人的感觉就是有一种不可替代的冷静气质。像一把泛着银光的柳叶刀,握在一双饱满温度的手上。余华的语法有着迷人的特点,他能把最直白,简单的文辞,重新锻造出风格化的具有疏离感的语境。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人,他曾在一次演讲当中说道"我少时编造鲁迅的话和人争论,他是我这辈子唯一讨厌过的作家。"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余华当时正在上小学,有一次他跟他的小学同学进行过一次辩论,关于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地球近。

当时是余华输了,但是他不服气,于是第二天就把鲁迅搬出来了。他为了赢得这个辩论,编造了鲁迅说的话。

他在演讲中是这么说的:我们继续争论不休,直到有一天我搬出了鲁迅,一下子就把他打垮了。我在情急之中突然编造了鲁迅的话,我冲着他喊叫:"鲁迅先生说过,太阳中午的时候离地球最近!"他哑口无言地看了我一会儿,小心翼翼地问:"鲁迅先生真的说过这话?"

"当然说过,"我虽然心里发虚,嘴上仍然强硬,"难道你不相信鲁迅先生的话?"

"不是的,"他慌张地摆了摆手,"你以前为什么不说呢?"我一不作二不休,继续胡编乱造:"以前我不知道,是今天早晨在广播里听到的。"他悲伤地低下了头,嘴里喃喃地说道:"鲁迅先生也这么说,肯定是你对了,我错了。"就这么简单,他不遗余力地捍卫了一年的太阳距离观点,在我虚构的鲁迅面前立刻土崩瓦解了。

这是他当时讨厌鲁迅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觉得,为什么一个人会如此信任鲁迅以至于让一个人直接放弃了自己的观念?

还有一个原因:鲁迅文笔太犀利,太真实了

鲁迅先生的文笔有多么犀利,自然不用咱去解释过多。很多批判作家往往是一本书、一篇文章具有十分讽刺。

然而鲁迅这位作家,是一个片段、一句话乃至一个词语都是讽刺无比,以至于有些篇章和句子至今读起来都觉得是在反映当下的社会问题,并且矛头直接指向那些高官厚禄以及权力之人。

但文章题目也只是说了"讨厌过",余华在人生当中经历了些许的事情,这让他转变为从一开始青年时期对鲁迅的误解到后来的讨厌,再到最后的欣赏。

他在不同时期对于鲁迅先生的评价的主要段落有这一些:

我曾经无知地认为鲁迅是一个糟糕的作家"鲁迅的著作堆在最外面,我进出办公室的时候,双脚时常会碰到它们,我低头看看在地上灰溜溜的鲁迅著作,不由幸灾乐祸,心想这家伙终于过时了。

有一次我经过时,不小心被地上的鲁迅著作绊了一下,差点摔倒在地,我骂了一声:"TMD,都过时了,还要出来捉弄人。

......

我吓了一跳,心想这个鲁迅有点厉害。

他只用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了。

读完了《孔乙己》,我立刻给那位导演打电话,希望他不要改编鲁迅的小说,我在电话里说:"不要糟蹋鲁迅了,这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鲁迅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我当年从文化馆办公室进出时,移动的双脚时常被鲁迅的著作绊住,我觉得可能是命运的暗示,暗示我这些布满灰尘的书页里隐藏着伟大的叙述。"

可以看到,余华对鲁迅的看法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过时的"老书生,到一个被余华所尊重并且评价为"伟大"的作家。

其实,我们只是光看到了鲁迅。余华文笔犀利,真实的小说也有很多

比如他写了一本书到现在已经出版了27年,各个版本的销量都已超过了2000万册,更是横扫了10项大奖,影响了一代中国人。

这本书叫——《活着》

《活着》,是一部表现生命张力的书,所以他写这本书时候,文笔就充满了张力,有一种竹子般的柔韧感。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据说余华写《活着》一直特别流畅,但是写到这段就卡住了,卡了两个月。他不知道怎么来描写福贵站在儿子墓前悲痛的心情。直到一天,他突然有了灵感,写出了"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然后就又恢复了顺畅。

这是一个极佳的比喻句。月光照在那条他儿子跑过的路上,路好像他的伤口,月光洒在路上,就像是盐撒在他的伤口一样。这句只有12个字,没有一个字在诉说悲痛,但合在一起,却是无限的悲痛。

余华写完这句后,伏在书桌上嚎啕大哭。那一刻,是他写作的巅峰的时刻。

我挑了一段书中的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坐在我对面的这位老人,用这样的语气谈论着十多年前死去的妻子,使我内心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仿佛是一片青草在风中摇曳,我看到宁静在远处波动。

四周的人离开后的田野,呈现了舒展的姿态,看上去是那么的广阔,天边无际,在夕阳之中如同水一样泛出片片光芒。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这都是余华在《活着》里写下的段落。显得厚重,文笔犀利而又真实。没有文采么?其实太有文采了,他的文采就是找到了最适合这本书的笔调,那一份宛如乡村原野的恬适和纯朴。

书中福贵人生大起大落,家人一个个因为各种原因死去。福贵独身一个人生活着,养了头老牛,给它起名字,夕阳西下,回忆过往。

活着,或许有意义,它代表人生起伏跌落,代表得到与失去,见证时代的变迁,代表一个鲜活的生命如何在悲哀的时代挣扎被现实狠狠击落打败,最后仍旧驮着老牛长笑在夕阳下。

又或许,活着,只是活着,一种状态,或喜或悲,或哭或笑,活着只是活着,没有任何意义。

"人为什么要活着?"

我想,很多人在心底都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

为了金钱、为了地位、为了名声,或是为了家庭、为了亲人、为了孩子。

每个人都会为各种各样的目的而活,但如果这一切都不存在呢?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余华的这本《活着》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看过很多余华的小说,但没有一本像《活着》这样给我这么大的震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