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15年”的海归博士自杀:死亡,是他唯一自主的选择

01
前不久,回老家省亲,听见隔壁的刘奶奶一直在哭泣,跟着爸妈一起去看,发现他儿子躺在家中的客厅里,旁边是一地的安眠药瓶。
我们赶紧打了120,可是他的儿子还是没能救回来。
因为疫情的原因,所以他的丧礼很简单,只是请了一部分亲戚,那天我们也去吊唁了,在回去的路上,我心里有点难过。
因为听到了很多人窃窃私语,而说话的内容大多都是在表达刘奶奶儿子死得好,这样就不用在家啃老了,我听着这些,想想他的一生,突然觉得有点悲哀。
刘奶奶家的儿子刘洋,今年45岁,虽然只比我大了10岁,可是我喊他叔叔,小时候我知道他学习非常好,是我们这边有名的学霸。
刘奶奶那时候中年丧夫,她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他身上,希望儿子能够好好上学,以后找一份好工作,为他们老刘家光耀门楣。
可是,刘洋叔叔从小就不太爱说话,因为刘奶奶管的严,所以他给我的印象时,似乎从来没有好好地玩一次。
小时候,我听的最多的就是,大早晨他在家里背书的声音,有时候夜里十二点多,还能听见刘奶奶教育他的声音:“这些题目都不对,重新做一遍,做不会,不允许睡觉!”
后来,他考上了外地的名牌大学,在上大学之前,刘奶奶给他办了一个升学宴,众人都真诚地恭喜他,可是他再也没笑过。
在大学时,我听爸妈说起,他年年拿奖学金,只不过除了去图书馆看书不怎么和人接触,越发地不爱说话。
我爸妈就去劝刘奶奶,让他上完大学就回家工作吧,可是刘奶奶执意让他去国外读博士,这一去又是3年,回来后,刘洋叔叔已经30岁了,顶着海归博士的学历,工作肯定很好找。
可是,每一份工作,他做了几天就回被辞退,因为他从不和人说话,而且从来不会实践,身边人便嘲笑他,他受不了,便一一辞职。
后来屡屡碰壁,便不愿意再去找工作,一直在家里待着。
刘奶奶刚开始以为,孩子就是一时受挫,不愿意找工作,歇一段时间就好了,可是这一歇就歇了15年,他在家不是待在书房就是卧室,偶尔会和刘奶奶说两句话,便再也不愿意开口。
其实,我知道他心里挺苦的,可是他从来没有接触过人情世故,再加上许久不出门,已经与外界隔离了,身边的人都说他是啃老的巨婴,他也不反驳。
刘奶奶整日骂他,他也无动于衷,在他眼里,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已经习惯被掌控人生的他,已经不知道要如何改变自己,让自己融入到这个社会中去了。
这一次,他吞下了药,离开了这个世界,或许是他想开了,与其没有自我地活着,不如就此解脱吧。
对他来说,这一次,是自己唯一能自主做的选择。
02
刘洋的故事,真得是让我深深地感到惋惜,明明是一个海归博士,却最终是这样的结局,可是仔细想想,这样的命运,是他自己想选择的吗?
答案当然不是,或许有人说虽然小时候被父母管制,长大了总该有自己主见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心理学表示:“人一旦被控制久了,就很难自我起来。”
刘洋从小就被母亲严格管制着,他已经习惯,而且除了学习,他什么都不会,而这个社会,不是有学历就能成事的,学历固然重要,但是能力更为重要。
我们在痛斥那些啃老巨婴时,更应该想到的是,他们为什么会如此?
就像前不久,日本新闻里说得那位怒杀儿子的75岁老人,他家也有一个44岁啃老的儿子,老人介绍他的儿子从来没有工作一天,整日待在家中。
老人觉得这样的儿子,每天混吃等死,一言不合就暴力打人,活着也是浪费生命,便一怒之下杀害了他。
我想他的儿子一定不是从出生那天起,就是如此这般好吃懒做,而是在父母长时间潜移默化的不妥当教育下,才慢慢地变成如今的模样。
虽然我不知道,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但是我敢肯定的是,他一定没有被好好地、用心地管教。
或者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她的父母扮演着“魔鬼”的角色,让孩子的内心留下了无法抹去的阴影。
03
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真得是很大。
身为父母,面对孩子的啃老,不应该一味地责怪孩子的不是,而是要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育模式、相处模式,是不是出现了问题,是不是让他们受到了伤害?
如果是,那便要及时地帮助孩子走出这个困境,而不是怪他们不懂事。
要知道,“亲手把孩子养废的是父母,怪孩子不懂事的依旧是父母,这样的父母不是父母,而是魔鬼。”
所以,父母在与孩子的相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多给予他们关心,让他们在爱里成长,让他们慢慢地独立起来,能够应付自己的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