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胎炻器与咸菜缸的故事?!
炻器
在见到白知易老师之前,我都不知道“炻”这个字念什么,更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种器皿的存在。
走进白老师的工作室,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喝茶,刚坐下,我就被他独具一格的自制茶杯吸引住了:“白老师,您这个杯子好漂亮啊,您是拿石头做的吗?”
他笑着说:“不,这可不是石头,这是泥土做的,但也叫shí器,是火字旁+石头的石,炻器。”
炻器?!居然是第一次听到,这到底是怎样一种神奇的存在呢?我迫不及待地向白老师请教起来,采访的话匣子也由此打开。
炻器,是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一种半陶半瓷的陶瓷制品。
{百度官方注释}
炻器,在中国古籍上称“石胎瓷”,具有朴实、浑厚、粗犷的风格,边圆厚,不怕碰击,又称“厚胎瓷”。坯体致密,已完全烧结,这一点已很接近于瓷器。但它还没有玻化,仍有2%以下的吸水率,坯体不透明,有白色的,而多数允许在烧后呈现颜色,所以对原料纯度的要求不及瓷器那样高,原料取给容易。炻器具有很高的强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因此也可制作卫生洁具、耐酸容器等。很适应于现代机械化洗涤,并能顺利地通过从冰箱到烤炉的温度急变,在国际市场上由于旅游业的发达和饮食的社会化,炻器具有很大的销售量。
我替大家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炻器,今天我们最常见的有——腌咸菜的缸!
陶器 炻器 瓷器
炻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数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远古人类已经掌握了很好的陶器烧制技艺,为了进一步增加器皿的不透水性,他们在陶瓷的烧制技艺上不断研究,但是因为不知道“瓷土”的存在,而错失了发明出瓷器的机会,却意外地因为升高了温度,而烧出了密水性比陶器要好的炻器。
?!没看懂??我说得有点绕?好吧,为了让大家都能懂,我还是画一张表格来阐述一下陶器、炻器和瓷器的区别吧:
这下,直观多了吧?为了测试一下这三种材质的不同,我用了陶器、炻器、瓷器三种花瓶来养花,三种花的保鲜度和长势果真不一样哦~~
要知道有啥不同?你们猜呢?不妨自己买回家试试看!
绞胎的复兴
绞胎亦称“绞泥”、“搅胎”,是一种源自唐朝的陶瓷新工艺。它与唐三彩、釉下彩绘并称“唐朝三大陶瓷艺术新突破”,目前在大英博物馆有藏品。
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泥土(古代主要是白、黑或白、褐、黄)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成新泥,再制作成形。由于泥胚绞揉方式不同,因而显示出的花纹也变化无穷。能绞出木纹、云纹、水纹、鸟羽纹、风景、人像、动物图案等。由于其制作工艺有别,所适用的器物类型和装饰部位也不尽相同。
北宋“靖康之变”后,这项古老的技艺不幸失传,乃至在巩义、焦作、当阳峪窑故地,绞胎怎么绞的、怎么烧的,亦无人知晓。
但是这项技术却被来华的日本人带回了国,在日本被继承下来。日本人称绞胎艺术为“练上手”,目前最著名的日本绞胎陶艺大师是松井康成。
我国绞胎技艺的复苏是在1981年,当时中央工艺美院的梅健鹰教授,对故宫珍藏的两件宋代当阳峪绞胎瓷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多次去实地考察、取证、试制,最后终于复原了这项唐朝的古老技艺。
今天,绞胎在云南著名的“陶都”建水得以发扬光大。用白老师的话说“七彩云南,是植物王国,也是金属王国,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建水有座五彩山,取那里的黏土都可以做陶,因为里面含有不同的金属矿物质,红色的是铁矿、蓝色的是铜矿等等。制作绞胎的话,可以有红黄青白紫黑等多种颜色,敲击起来声音亮如磬。”
于是,我也学着白老师的样子,拿起一个绞胎炻器,在侧面敲击起来,果然发出非常清脆悦耳的“当当当”的声音。但是注意要悬空敲哦,如果握在手里使劲敲,声波的震动不能自然传递,胎壁薄的话,小心敲碎哦~~
绞胎炻器的创新之路
唐朝的绞胎,在泥胎上会刷上一层釉,烧成的叫绞胎瓷器。而绞胎炻器是不上釉的,通过烧制温度的控制,让陶土表面部分玻化,形成光滑的质感。而对绞胎炻器技艺的传承、推广、发展、创新,则是白知易老师所挚爱,并决定毕生为之奉献的事业。
在白老师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形形色色的绞胎炻器,屋后还有一个烧制炻器的小型电窑。
他每天在这里一边动手研发、烧制、一边免费对前来体验手作的中小学生、游学群体、热爱文化的游客等讲授绞胎炻器的历史、文化、渊源。
柜子上的奖杯和证书,诉说着白老师这些年取得的成就。
他说绞胎工艺其实很复杂,取完泥之后,要晒掉泥土的暴性,再反复捶打成蚕豆大小,然后把不同颜色的泥和到水里绞浆,再用布包起来沥干,再晾晒脱水,揉制,制胚,再烧制。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在绞揉的过程中,呈现出的花纹是会体现技艺深厚的。一般来说,绞胎拉绞出风景的图案并不难,但是要呈现出动物图案和人像,却是需要诀窍和功底的。
我们在白老师的绞胎炻器作品里,看到了人物、动物、河滩、草原、沙漠、星空等各种各样的变化无穷的美丽花纹,我也忍不住买了几个喜欢的茶杯带回家。
五色陶土 五彩人生
初见白老师,我就忍不住好奇地询问他是不是艺术家转行来做炻器,因为他有一头黑色的齐腰长发,在背后松散地扎起,显得很有个性。但其实白老师是工科背景,他笑着给我讲起了他丰富的跨界人生。
白老师的母亲是建材局的,局里管辖有一个砖瓦厂,他的童年就一直在跟这些泥土砖瓦打交道,所以潜意识里培养了他对泥土和陶瓷艺术的热爱。但他毕业后是在工厂里学钳工,因为兴趣自己做了电工,后又转行做销售,做企业管理,还干起了水电配套工程项目,还成为昆明的“太阳能第一人”,解决了集中供热的整体控制问题,期间还干过打碟的DJ,弹过吉他,业余时间,他酷爱历史和文化,写得一手好诗,笔名云水散人。
这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和人生阅历,为白老师今天在绞胎炻器上的创新和探索打下了见识不凡的基础。
2002年他爱上了喝茶,由茶具开始,他爱上了陶器,又在卖陶器的过程中,他机缘巧合认识了建水的陶瓷艺术大师马成林老师,于是便跟着马老师开始学习绞胎的制作,因为热爱,一发而不可收拾,每天痴迷于绞胎炻器的制作。这几年,他又带着徒弟们,独自摸索绞胎炻器的传习和创新之路。
往往一个兴趣爱好广博的人,在遇到真正能使他沉静下来的事物时,就会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执着和热情,而这才是毕生所追求的事业的开始。
白老师每天都在烧制炻器,每天也在不断阅读和思考,他的思虑很深很远。他希望政策能给绞胎炻器一个根源的归属,在多点之间交叉整合资源,形成蜘蛛网式的共享资源系统和生产、销售、教育合为一体的产业链布局,例如用炻器带动茶叶,再带动包装、带动设计等领域。他也还想研发一些绞胎炻器、陶艺和布艺结合的文创产品。
白老师希望绞胎炻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一抹色彩和美丽。毕竟,我们不仅需要咸菜缸,我们还需要琴棋书画诗茶花的格调人生和与之相匹配的多彩器皿。
他说“五色陶土,在道家思想里被称为五行土,五种颜色对应了金木水火土,所以多用五色陶土的器皿喝水,从道家养生思想来讲,是有益人体健康的。”
白老师也用诗词体现出绞胎炻器和道家哲学之间的渊源,并抒发了自己薪火承传的美好宏愿。
薪火承传
七彩云南五色陶,盛世年华似水娇。
风烟千年续一梦,百壶物象觅山遥。
今日融和春色聚,楴叶浅浅四海涛。
崇尚道源承传续,炉火纯纯燕归巢。
绞胎炻器,用变化给沉稳的泥土注入了活泼的张力,化无情土为有情物。就让我们在白老师的诗词中,细细品味这些五色陶土在烈火中幻化出的“千物千样、款款不同”的美物和那跨越千年的薪火承传吧!
本文图片来自现场拍摄和白老师提供
主编:卓佳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