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万户侯,粪土
上卷 第四十回 第三节:
【原文】
说笑之间,已来至沁芳亭子上.丫鬟们抱了一个大锦褥子来,铺在栏杆榻板上.贾母倚柱坐下,命刘姥姥也坐在旁边,因问他:“这园子好不好?"刘姥姥念佛说道:“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时常闲了,大家都说,怎么得也到画儿上去逛逛.想着那个画儿也不过是假的,那里有这个真地方呢.谁知我今儿进这园一瞧,竟比那画儿还强十倍.怎么得有人也照着这个园子画一张,我带了家去,给他们见见,死了也得好处."贾母听说,便指着惜春笑道:“你瞧我这个小孙女儿,他就会画.等明儿叫他画一张如何?"刘姥姥听了,喜的忙跑过来,拉着惜春说道:“我的姑娘.你这么大年纪儿,又这么个好模样,还有这个能干,别是神仙托生的罢。”
【端木持易见解】
据《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以后,有人劝他定都在此,可他因为思念家乡,急于东归,对劝他的人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后人便延伸出了‘锦衣夜行’这个成语,确切地说是“衣锦夜行”。劝他的人叫韩生,当时就非常生气,说了一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就把韩生扔到锅里祸祸了。于是又有了另一个成语,叫“沐猴而冠”。
据《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就是说刘邦曾经到咸阳出差,没事儿到处跑跑看看,看到秦始皇的仪仗队,于是羡慕叹息的说,“大丈夫当如此也!”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天天锦衣玉食,妖姬娇娃自不在话下。但他仍然总觉着还缺了点什么!怎么想都觉着自己和当年的秦始皇之间还差了点儿什么。后来,有个叫叔孙通的儒生,就搞了一套礼仪制度,排练大臣,刘邦终于找到了那点感觉,不禁赞叹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楚霸王项羽急于回想,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觉得只有回乡,才能找到一种感觉,什么感觉呢?富贵感。刘邦当皇帝之后缺的那点东西是什么呢?也是富贵感。你看,实际上,二人实际上档次差不多。志在富贵,志得则意满。唯一的差别是,楚霸王心里最看重的是楚人对他的看法;而刘邦比他稍微厉害点儿,他心里看重的范围更广一点儿,是六国人对他的看法。
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她希望能把大观园的画带回去炫耀,说什么“死了也得好处”。这句话我想了好久,死了还能得什么好处?后来我想明白了,人之所以认为死的值得,那是因为活着的时候,最大的愿望得到了满足。“生获其志,死得其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方面来说,人不能志满,志满以后,人就不珍惜生命了,就会觉得,死不死无所谓了,“老子这辈子啥没有得到?死了也值了”。
农村人的最大梦想,是“大家都说,怎么得也到画儿上去逛逛”,这就是他们的愿望。进一趟城,看一眼城里,就算死了也值得——这就是好多农村里一辈子没出过门,没进过城的人的“最美好的愿望”。这个可怜的的愿望哦,令人叹息。
那贾母呢?按道理说,她已经得到了一切,住在神仙呆的地方,拥有刘姥姥梦想的一切。可她为什么没有“志得意满”呢?为什么还要在刘姥姥这里炫耀,寻找富贵感呢?你看她问刘姥姥:“这园子好不好?"是不是炫耀呢?讲真的,贾母的水平和刘姥姥的水平,也只在一个档次,那就是寻求福贵感。
人,究竟应该怎么活着?为什么而活着?
难道真的都和项羽刘邦、刘姥姥贾母这般,追求富贵,然后炫耀富贵?
追求富贵的人靠抱来大金孺子,给别人喂奶,以此为踏板,靠着主子坐下这富贵,又有什么好炫耀的呢?苟且而富,夺人以肥,灭族而贵,富贵有何骄傲的呢?
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构筑在沁芳亭上的富贵,是可耻的。
如果公天下,同富贵,人与人平等,此时,富贵又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恐怕再也不需要炫富耀贵了。
我希望人们,不要再以“富贵”为人生志向,否则,富贵至极,则可笑至极,卑鄙至极,无耻至极,虚伪至极,最后在别人眼里,必然不过是一幅画,几句话罢了。
那应该追求什么呢?
最起码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正气吧?
最起码是“为人民服务”的正义吧?
最起码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志向吧?
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