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影像正常解剖、(肺部分段、乳腺定位、颈部、纵隔淋巴结分区、肝脏分段)经颅多普勒操作、脊椎、纵隔、...

X线胸片

上图为正常胸部后前位片

2.胸部侧位片

上图为胸部侧位片

1.肺叶段X线解剖

肺叶

右肺:由水平裂和斜裂分为上、中、下三叶

左肺:由斜裂分为上、下两叶

斜裂:起自第5胸椎水平,倾斜向前下,大致与第6肋骨平行,止于前胸膜沟(前肋膈窦)后方数厘米的膈肌处。

水平裂:大致呈水平走形,与第4前肋大致同水平,前部常低于后部,外侧部常低于内侧部。

上图为:右肺上叶在正位与侧位的投影区域

上图为:右肺中叶在正位与侧位的投影区域

上图为:右肺下叶在正位与侧位的投影区域 。由于X线片是二维投影,因此中叶和下叶有一定的重叠。

上图为:左肺下叶在正位与侧位的投影区域

由于正位片通常会有一定的的重叠,因此侧位片可以对重叠部位的区域的定位起到很好的补充!

肺纹理

肺纹理为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阴影,它主要是肺动脉的投影,肺静脉、支气管和淋巴管也参与形成。肺纹理由肺门向外围延伸,逐渐变细,至肺野外带渐细小而稀少,距侧胸壁内缘约1cm范围内的肺野基本无肺纹理可见(图下图)。

3.肺野、肺带的划分 

纵隔两旁含气的肺在胸片上所显示的透明区域称肺野,其透明度随呼吸而改变,深吸气时肺内含气量增多,透明度增高,呼气时则相反。

为便于指明病变的部位,通常人为地将一侧肺野纵向分为三等分,即内、中、外带。分别在两侧第2、4肋骨前端下缘划一水平线,将肺野横向分为上、中、下三个肺野。(如上图)。

4.肺门的大小和位置

x线肺门指肺动脉、肺叶动脉、肺段动脉、伴行支气管以及肺静脉构成。

右肺门可分为上、下两部。上部约占1/3,由上肺静脉、上肺动脉及下肺动脉后回归支构成。上肺静脉下后干构成右上肺门的外缘;右肺门下部 约占2/3,由右下肺动脉干构成,其正常宽度不超过15mm,沿中间段支气管外缘平行向外下走行。右肺门上、下部相交形成一钝的夹角,称肺门角,正常该角顶清晰。如下图

左肺门亦分为上、下两部。上部由左肺动脉及其分支、左上叶支气管和左上肺静脉及其分支构成;下部由左下肺动脉及其分支构成,常被心影所

5.心影位置及大小

T1:心脏最右缘至前正中线距离

T2: 心脏最左缘至前正中线距离

L:通过膈肌顶部至两侧胸廓内沿并平行于膈肌的线

心胸比=(T1 T2)/L

1.正常<=0.50

2. 轻度增大 0.51-0.55

3. 中度增大0.56-0.60

4. 重度增大>=0.60

6. 纵隔的分区

纵隔位于胸骨之后,胸椎之前,介于两肺中间,从上至下、自前至后把胸腔分为左右两半。其上界是胸腔入口,下界为膈。两侧为纵隔胸膜和肺门。其中有心脏、大血管、气管、主支气管、食管、淋巴组织、胸腺、神经及脂肪等器官和组织。

纵隔的分区对确定纵隔病变的部位和分析病变性贡有重要意义。一般采用九分区法,即在侧位胸片上将纵隔划分为前、中、后及上、中、下共九个区。

正常胸廓由软组织与骨骼组成,两侧对称。

头颅正常CT解剖

耳部、眼眶正常CT解剖

眼眶(前面观)

耳部横断面-CT - 解剖图片

眼眶(前面观) - 解剖图片

眼球和眼的附属结构(外面观) - 解剖图片

眼眶横断面-CT - 解剖图片

鼻腔鼻窦及颅底CT解剖

鼻咽部正常CT解剖

(注意鼻咽癌转移范围)

咽喉部正常CT解剖

经颅多普勒(TCD)

MRA解剖图:(MIP TOF序列)

1、颈内动脉;2、大脑后动脉;3、大脑前动脉 (A1);4、大脑前动脉 (A2);5、大脑中动脉;6、基底动脉;7、椎动脉。

1、颈内动脉;2、大脑中动脉;3、大脑前动脉;4、大脑后动脉;5、椎动脉

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操作图

颅内动脉的解剖

ICA颈内动脉  MCA大脑中动脉

ACA大脑前动脉  PCA大脑后动脉
VA椎动脉  BA基底动脉  OA眼动脉

Willis 环的构成

,,一,,:'

不包括大脑中动脉

经颅超声的声窗

A.颞窗(MCA、ACA、PCA等)

B.眼窗(OA等)

C.枕窗(VA、BA等)

D.下颌下窗(ICA颅外段)

检查者体位

颞窗/眼窗:卧位,头部位于中立位
枕窗:
1.卧位,头部向对侧偏转
2.侧卧位
3.坐位,头略前屈
4.俯卧位,颈部上抬

探头及技术

探头中心频率为1-2MHz最佳,选择TCD条件

  • C型、D型模式

  • 能进行多普勒频谱分析

  • 显示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平均流  速、搏动指数(PI)等参数的结果

  • 显示测量点的深度及偏转角度

经颞窗途径

大脑中动脉(MCA)

深度:30-65mm

血流方向:朝向探头

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分叉处

深度:55-65mm

血流方向:双向

大脑前动脉(ACA)

深度:60-75mm

血流方向:背离探头

颈内动脉终末段(TICA)

深度:60-70mm

血流方向:朝向探头

大脑后动脉

深度:55-70mm

血流方向:近段朝向探头,远段背离探头

经眼窗途径

眼动脉

深度:40-50mm

血流方向:朝向探头

频谱特点:高阻  (PI>1.1)

颈内动脉虹吸段

深度:60-80mm

血流方向:朝向/背离/双向

注意:探查眼窗时超声波的发射功率应降低至普通的5-10%

经枕窗途径
正常参考值

PI:眼动脉>1.1  其余动脉0.65-1.1

TCD主要应用范围

1. 头痛、眩晕。偏头痛、颈椎病、大动脉等。

2. 判断脑血管狭窄和闭塞范围、程度以及脑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脑供血不足的诊断。

3. 脑血管肿瘤及血管畸形的定位诊断及病理研究有一定意义。

4. 诊断脑血管痉挛及血管性头痛。

5. 诊断脑动脉硬化症,判断病变部位和程度,老年患者TCD分析能为脑动脉硬化提供客观诊断依据。

6. 锁骨下动脉盗血。

7. 蛛网膜下腔出血。

8. 颅内压增高和颅内循环停止。

9. 颅内压增高与脑疝的监测。

10. 脑昏迷与脑死亡。

11. 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诊疗。

TCD的判定标准

1、血流速度在正常值范围。

2、其他参数(PI 、RI、 S/D)在正常值范围。

3、脑内血流速度值按正常顺序排列。正常顺序(高-低)为:MCA、 ACA、 ICA、 BA、 PCA、 VA、PICA。

4、左右侧流速度及各参数值基本对称。一般两侧相差收缩期峰值不大于20cm/s,舒张末期峰值不大于13cm/s,平均流速不大于15cm/s。

5、血流方向正常。

6、频谱形态正常。

7、血流性质正常 出现湍流或涡流征象即为血流性质异常。

8、音频信号正常 正常音频信号呈柔和吹风样,如出现各种杂音则为异常。

心脏血管正常解剖

    肺部解剖和分段

右肺
上叶:S1:尖段;S2:后段;S3:前段。
中叶:S4:外段;S5:内段。
下叶: S6:背段;S7:内基底段;S8:前基底段;S9:外基底段;S10:后基底段。
左肺
上叶:S1+2:尖后段;S3:前段;S4:上舌段/舌叶上段;S5:下舌段/舌叶下段。
下叶:S6:背段;S7+8:前内基底段;S9:外基底段;S10:后基底段。

X线摄影对乳腺病灶定位及分级

第四版

第五版

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对规范乳腺X线报告,减少影像描写的混淆,下面可以说明了解一下
腺体分型
脂肪型(腺体成分≤25%)
少量腺体型(腺体成分25%~50%)
多量腺体型(腺体成分50%~75%)
致密型(腺体成分≥75%) 
BI-RADS分类
BI-RADS  0类(不完全分类,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
致密型乳腺、部分可以肿块、部分不典型钙化
BI-RADS  1类(阴性,恶性可能性0%)
正常的脂肪性、散在纤维腺体型
BI-RADS  2类(良性,恶性可能性0%)
乳腺增生、囊肿、纤维腺瘤、脂肪瘤、错构瘤、积乳囊肿、导管扩张、典型乳腺炎等
BI-RADS  3类(可能良性,恶性可能性<=2%,随访)
导管乳头瘤、叶状肿瘤(良性)、较大纤维腺瘤(分叶状)、部分乳腺炎症
BI-RADS  4类(恶性可能性:2%-95%)
可疑恶性肿块、交界及恶性叶状肿瘤、乳腺不对称密度增高结构扭曲
BI-RADS  5类(恶性可能>=95%)
典型恶性肿瘤(分叶、毛刺、恶性钙化)
BI-RADS  6类(活检以证实恶性性-临床择期手术)

颈部淋巴结分区:

第I区(level I):颏下及颌下淋巴结

第II区(level II):颈内静脉链上组

第III区(level III):颈内静脉链中组

第IV区(leveIV):颈内静脉链下组

第V区(levelV):颈后三角区淋巴结,即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及锁骨构成的三角区内的淋巴结

第VI区(levelVI):中央区淋巴结,包括喉前、气管前和气管旁淋巴结

第VII区(levelVII):上纵隔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应从淋巴结的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1)大小:淋巴结的大小是评价颈部淋巴结的最基本的标准。CT在测量淋巴结大小方面具有优越性,尤其对强化明显的淋巴结。大多数学者以以Ⅱ、Ⅲ、Ⅳ区肿大淋巴结直径≥15mm,其他区域直径≥10mm为诊断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标准。但是任何以大小作为诊断标准均有假阳性、假阴性可能。有学者提出不论淋巴结的大小,只要淋巴结内部密度有改变且边缘较清晰者均应判定为转移淋巴结。

(2)部位:颈部淋巴结转移癌为颈部最常见的淋巴结病变,以中、老年男性多发,可发生在单侧或多侧,双侧多见,颈部Ⅱ~Ⅳ区为好发区,此区发生率约92%,与原发肿瘤有关,最多见为鼻咽癌、口咽癌和甲状腺癌,其中咽后、颈后三角区为鼻咽癌的特征性部位;甲状腺癌常见于Ⅲ、Ⅳ区,且可发生气管食管沟、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淋巴瘤在颈部淋巴结病变第二位,发病年龄、性别无差异,以非霍奇金病常见,常以双侧或多侧、多区、多个淋巴结受累为主要表现;颈部淋巴结结核多为结核杆菌经淋巴通路感染而成,好发于年轻女性,常位于单侧或多侧多区,可以侵犯颈静脉周围和后三角区,以Ⅲ~Ⅴ区受累多见,尤其Ⅳ区+锁骨上区明显,约占75%;淋巴结炎、化脓性淋巴结炎往往合并咽喉炎、扁桃体炎和头面部皮肤炎症,Ⅰ区为好发部位。

(3)形态:有学者提出增大淋巴结的最长径与短径之比>2为正常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而<2时则提示为淋巴结转移。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易融合;淋巴瘤常多个融合成团块状,钙化少见;淋巴结结核钙化常见,呈斑块或蛋壳样钙化;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和化脓性淋巴结炎往往呈单个肿大淋巴结,融合、钙化少见。

(4)边缘:转移性淋巴结轮廓表现为清晰或模糊,活动期淋巴结结核周围可见炎性渗出性改变,周围间隙模糊不清,具有特征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和化脓性淋巴结炎因长期炎症刺激,使其被膜已与周围软组织发生炎性粘连,出现边缘模糊。

(5)强化特征:转移性淋巴结癌、淋巴结结核及化脓性淋巴结炎在CT图像上均易表现边缘强化,中央坏死呈囊状改变。文献报道,不规则环行强化伴中央低密度影为鳞癌转移淋巴结的CT特征性表现,如有原发肿瘤时此征象的特异性几乎为100%。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征性改变为淋巴结囊性变及壁内明显强化的乳头状结节,而多环状强化或分房样强化、中心坏死,可伴有周围肌肉脓肿,周围脂肪层模糊,内部见点状钙化为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典型表现。化脓性淋巴结炎大多为单发,环状均匀强化、壁厚,无明显壁结节和钙化。淋巴瘤常为均匀强化,边缘环状强化少见。

纵隔淋巴结分区

锁骨上淋巴结
1.下颈、锁骨上和胸骨切迹
从环状软骨的下缘到锁骨和胸骨柄的上缘。
气管中线是1R和1L之间的边界。

纵隔上淋巴结2-4
2R.上气管
2R淋巴结延伸至气管左外侧缘。
由胸骨柄上缘至无名(左头臂)静脉与上腔静脉交点。
2L.上气管
2L位于气管左外侧缘。

从胸骨柄上缘到主动脉弓上缘。
3A.血管前
这些淋巴结不像第2站的淋巴结那样与气管相邻,但它们位于血管的前部。
3P.椎前
与气管相邻的淋巴结不像第2站的淋巴结,而是在食管后面,椎体前方。
4R.下气管
由无名(左头臂)静脉与气管交界处至奇静脉下缘。
4R从气管右侧延伸至气管左外侧缘。
4L.下气管
主动脉弓上缘至左肺动脉上缘。

主动脉淋巴结5-6
5. 主动脉下
这些淋巴结位于动脉韧带外侧的AP窗口。
这些结节不是位于主动脉和肺干之间,而是位于这些血管的外侧。
6. 主动脉旁
这些是升主动脉或膈淋巴结,位于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的前部和外侧。

下纵隔淋巴结7-9
7.隆突下
8.食管旁
在7的下方。
9.肺韧带
位于肺韧带内的节。

肺门、叶和(亚)节段淋巴结10-14
这些都是N1节点。
10.肺门
这些包括与主干、支气管和肺门血管相邻的淋巴结。
在右边,它们从奇静脉的下缘延伸到叶间区域。
在左侧,从肺动脉上缘到肺叶间区。

腹部正常CT解剖

女性盆腔CT断层

男性盆腔CT断层

肝脏的8个分段
肝脏是人体内脏里最大的器官,也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腺。肝脏的分段一般依据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将肝脏分为8段。
门静脉的左右支将肝脏分为上、下两部分,肝左静脉分肝脏为左外叶和左内叶,左外叶上段为二段肝脏,左外叶下段为三段肝脏,左内叶为四段肝脏。肝中静脉分肝脏为左右半肝,肝中静脉左侧为四段肝,肝中静脉右侧为右前叶肝脏,肝右前叶上段为八段肝,下段为五段肝。
肝右静脉分肝为右前叶和右后叶,右后叶上段为七段肝,下段为六段肝,肝尾状叶紧贴下腔静脉,为一段肝,一共八段肝组织。每个肝段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Ⅷ标记,Ⅰ段:尾状叶;Ⅱ段:左外叶上段;Ⅲ段:左外叶下段;Ⅳ段:左内叶;Ⅴ段:右前叶下段;Ⅵ段:右后叶下段;Ⅶ段:右后叶上段;Ⅷ段:右前叶上段。
肝脏的8个独立分段,每段都有自己的流入和流出血管以及胆管系统。对指导外科手术具有重要作用。

记忆:

第一肝门以上顺时针:7 8 4 2

第一肝门以下顺时针:6 5 4 3

整个的分段,顺时针走向 2、3、4、5、6、7、8

第二肝门下方层面CT横断面

第一肝门层面CT横断面解剖

胆囊窝层面CT横断面解剖

颈椎、胸椎、腰椎阅片

广州站《整脊手法结合影像临床实践培训班》内附视频(←点击查看)

腰椎病影像诊断

常规腰椎CT扫描层面 

  常规腰椎CT扫描L3-S1段,分为

  (1)椎体层面(骨窗):观察椎体、附件骨质。

  (2)椎间盘层面(软组织窗):观察椎间盘、硬膜囊、神经根、韧带等软组织。

正常L3-4椎间盘

正常L4-5椎间盘

正常L5-S1椎间盘

一、椎间盘退行性变 

  1、椎间盘高度降低

  2、椎间盘真空变性:椎间盘见气体密度影,形成真空征。

  3、许莫氏结节(schmorl’s nods):又称髓核压迹。

  4、纤维环钙化

   多发许莫氏结节   椎间盘真空变性

椎体缘骨质增生,纤维环钙化

椎小关节退行性变 骨质增生、真空变性、关节间隙变窄

        左侧小关节真空变性     双侧小关节增生

二、椎间盘膨出

椎间盘影均匀超出相应椎体边缘,轻度时CT表现为间盘后缘正常肾形凹陷消失,圆隆饱满。

  椎间盘突出:

  ⑴中央型:椎间盘影局限性超出椎体边缘,硬膜囊可受压,硬膜外脂肪间隙变窄、消失,可伴纤维环钙化。

  ⑵旁中央型:椎间盘影局限性超出椎体边缘,神经根受压。

  ⑶后外侧型:椎间盘影于椎间孔方向局限性超出椎体边缘,神经根受压,椎间孔、侧隐窝变窄。

  硬膜外脂肪间隙变窄、消失,可伴纤维环钙化。

  ⑷远外侧型:椎间盘影于椎管外局限性超出椎体边缘,多伴纤维环钙化,骨赘形成,脊神经、周围肌肉、韧带受压移位。

中央型突出

女58,L4-5椎间盘中央型突出

女45,L5-S1椎间盘中央型突出

   L5-S1左后外侧型突出                         同一人,并L4-5中央型突出

       后纵韧带骨化,椎管狭窄                   椎间盘膨出,椎管狭窄

三、椎管狭窄 

  影像诊断标准:

  ①腰椎骨性椎管前后径≤15 mm示相对狭窄;≤12 mm绝对狭窄。

  ②硬膜囊前后径≤7 mm。

  ③椎间盘膨出、突出,侧隐窝狭窄(≤ 2mm),黄韧带肥厚(>5 mm),后纵韧带骨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等也可造成椎管有效面积狭窄。

骶椎腰化/腰椎骶化、腰椎滑脱、椎弓峡部裂。

1、骶椎腰化/腰椎骶化

腰椎骶化及骶椎腰化均是椎骨发育的异常,腰椎骶化是指第五腰椎外型类似骶椎形态,并构成骶骨块的一部分,一侧或两侧横突肥大呈翼状,与骶骨发生融合或形成假关节。骶椎腰化是指第一骶椎演变成腰椎样形态,即第一骶骨从筋骨块中游离出来形成第6个腰椎。如何在临床阅片准确判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里介绍一个最准确的判断方法。

这是一个最关键和准确的鉴定方法,国内著名骨放射学家杨世埙教授指导过,只要大家留意关注腰椎横突'三长/四翘/五宽',L3横突是最长的,L4横突是上翘的,L5横突最宽,特别用在胸椎腰化合并L5骶化的时候比较实用。

此外腰骶角的存在,对判断腰骶椎分界具有一定价值,不过存在水平骶椎是则较难做出正确判断。

下图为腰椎骶化

下图为骶椎腰化

2、腰椎滑脱分度

椎弓峡部裂

在斜位片上,正常椎弓附件投影象一“猎狗”形。

狗嘴表示同侧横突、狗耳朵为上关节突、眼睛为椎弓根的纵切面、狗颈即为峡部,当峡部不连时,在狗颈(椎弓峡部)处,可见一带状的裂隙,通俗称狗脖子带“项链”,椎弓为“狗的体部”,同侧和对侧的下关节突似“狗的前后腿”,对侧横突为“狗的尾巴”。

椎弓峡部裂是引起腰痛的重要的原因。

CT及三维重建是检查椎弓峡部裂最直观的方法,能发现X线平片上不易发现的峡部裂。

纵隔、肾上腺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

纵隔定义

纵隔是一个腔隙,前为胸骨、后为胸椎,两侧为纵隔胸膜,上连颈部,下止于膈肌。

纵隔解剖

纵隔内有:心脏、大血管、食管、气管、神经、胸腺、胸导管等。

纵隔分区

纵隔九分法:

  • 上中纵隔分界线:胸骨柄体交界处到第四胸椎下缘连线

  • 中下纵隔分界线:胸骨体第四前肋端水平到第八胸椎下缘连线

  • 前中纵隔分界线:心脏、升主动脉和气管前方

  • 中后纵隔分界线:食管前缘

肿瘤好发部位图示

胸内甲状腺分类

1、胸骨后甲状腺肿:为颈部甲状腺在胸腔内的延伸,因甲状腺自身的重力或其内病变的重力,使其逐渐下坠,至胸廓入口时受到胸腔内负压的吸引作用,使甲状腺部分或完全坠入胸骨后间隙。此类占大多数。

2、真性胸内甲状腺:与颈部的甲状腺仅有血管及纤维相连,或者无任何相连。无任何相连的胸内甲状腺是因胚胎时期残留在纵隔内的甲状腺组织,逐渐发展为甲状腺肿而形成,又称异位胸内甲状腺。

一、胸内甲状腺

X线表现:

  • 胸内甲状腺较小时,可无明显X线表现。

  • 较大时常见征象有:上纵隔密度增高,纵隔影增宽,气管受压偏移等。

CT特征:

1、多数病灶与颈部甲状腺相延续,多位于气管前间隙,亦可伸入到气管及食道后方,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有利于显示连续关系。

2、肿块边缘较光滑,密度多不均匀,可见单发或多发低密度区,钙化较常见。

3、平扫CT值较高,增强后强化明显,且延迟较长时间。

4、多数病例纵隔内大血管及气管有推移表现。

矢状位重建显示更清晰

二、纵隔淋巴管囊肿

是一种先天性淋巴管畸形,囊肿壁内衬内皮细胞,内含淋巴液,增长缓慢。

CT表现:

上腔静脉后或气管旁见边缘光滑清楚的囊性肿块,内呈水样密度,囊壁菲薄,厚度均匀,增强扫描无强化。

三、胸腺瘤

绝大多数发生在前纵隔,少数可发生于后纵隔或纵隔外,如颈部、胸膜及肺部。

病理表现:

1、良性多见。

2、恶性少见:可侵犯胸膜、心包膜及纵隔内其他结构,故有人称之为侵袭性胸腺瘤,并可发生远处转移。

CT表现

1、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大小不一。

2、多数密度均匀,可有囊变、坏死、出血及钙化。钙化可呈点状、弧形或环形,对鉴别良恶性无意义。

3、增强扫描常均匀强化,囊变及坏死区无强化。

4、恶性征象:侵犯邻近结构,胸膜多发转移结节,胸腔积液,心包增厚或积液,远处转移等。

体检发现纵隔肿块

密度均匀,强化均匀

恶性胸腺瘤

穿刺证实恶性胸腺瘤,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

四、生殖细胞肿瘤

根据胚层来源可分为:

1、表皮样囊肿(外胚层)。

2、皮样囊肿(外、中胚层),囊性为主。

3、畸胎瘤(含内、中、外三层胚层组织),多为实体瘤。

纵隔生殖细胞瘤好发于青年男性,绝大多数发生于前纵隔,良性畸胎瘤占75%以上。

CT表现

  • 良性畸胎瘤多表现为厚壁囊性肿块,其他前纵隔囊性肿块如胸腺囊肿、心包囊肿、淋巴水瘤等囊壁菲薄,有助于鉴别。

  • 良性畸胎瘤另一特征表现为病灶内可见脂肪成分及钙化。肿块内出现脂肪特别是脂-液平面时对诊断良性畸胎瘤有特异性。

  • 如病灶外缘不整齐,边界模糊,侵犯临近组织,需考虑恶性畸胎瘤。

  • 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相对少见,其中以精原细胞瘤最多见,好发于男性青少年。

  • 发现时肿块常较大,多为分叶状,边缘不规则,极少含脂肪及钙化成分,如有出血及坏死可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肿块与邻近结构间脂肪间隙消失,常侵犯或推压邻近器官。

肿块周围脂肪间隙消失,与邻近结构分界不清

分叶状,边缘不规则,与邻近结构脂肪间隙消失

五、淋巴瘤

病理分型:

1、HL:临床上多见,以侵犯淋巴结为主,结外少见,常从颈部淋巴结开始,向邻近淋巴结扩散,文献上提及上纵隔受侵伴有胸内其他      淋巴结肿大者,90%是HL。

2、NHL:多为跳跃式,就诊时病变常已广泛,结外器官多已受累。其恶性程度较HL高,预后较Hl差。

CT表现:

1、可以融合成块,也可以散在存在,常累计相邻多组淋巴结,淋巴结境界较清晰,如有结外浸润可边缘模糊不清。

2、淋巴结的侵犯和分布以前纵隔和气管旁组最常见,其次为气管与支气管组和隆突下组,后纵隔、纵隔下部、心旁组和胸骨后组较少见。

3、常侵犯两侧纵隔或肺门淋巴结,且呈对称性,很少单独侵犯肺门淋巴结。

4、明显增大的淋巴结,特别是融合成团的易侵犯大血管及大气管。

5、肿块很大时可出现坏死和囊性变。

6、增强扫描一般轻度到中度强化,与明显强化的血管形成鲜明对比。

淋巴结肿大融合,压迫上腔静脉,致上腔静脉狭窄

淋巴结肿大融合,轻度强化,与血管形成鲜明对比

融合呈团的淋巴结中央见片状坏死

融合呈团的淋巴结中央见片状坏死

六、心包囊肿

可发生于心包的任何部位,约2/3发生于前心膈角区域,靠近心脏、横隔及胸壁,右侧多于左侧。

CT表现:

轮廓完整,与心包不能分离,圆形或卵圆形,多数为水样密度,囊壁一般无钙化。增强扫描囊壁强化不明显,囊内容物无强化。

多发性骨髓瘤病例:右侧心膈角囊性肿块,与心包紧密相连

上图为第一次检查图像,下图为复查图像,囊性灶明显缩小

七、前肠囊肿  

  • 包括支气管囊肿及食管囊肿。

  • 支气管囊肿绝大多数位于中纵隔内,多位于气管及主支气管周围,可有一细柄与气管、支气管相连,一般两者不交通,囊肿大小多为3-5cm。

  • 食管囊肿位于后纵隔,与食管关系密切。

CT表现:

呈圆形或卵圆形,偶有分叶状,轮廓光滑,壁薄,密度均匀,典型者呈水样,含高蛋白时囊肿呈高密度,但增强扫描无强化。囊壁较薄,但是反复感染可导致囊壁增厚,少数病例囊壁可有弧线形钙化,也有囊内钙化的报道。

前肠囊肿

食道左侧旁囊性灶

与上图为同一患者,食道左侧旁囊性灶

八、神经源性肿瘤

根据细胞起源分为三类:

1、起源于外周神经的肿瘤,包括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

2、起源于交感神经节的肿瘤,包括神经节细胞瘤,神经节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

3、起源于神经节的肿瘤,包括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化学感受器瘤(非嗜铬副神经节瘤)。

成人中最常见者为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20-30岁最多见。

CT表现:

1、部位:好发于脊柱旁沟内。

2、形态:大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分叶少见,边界较清晰。

3、密度:大多较均匀,略低于胸壁肌肉;如果肿瘤内发生液化坏死,含脂肪或钙化时,密度可不均匀。

4、强化:中度一致性强化,但有个体差异。

5、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最常见为肋骨及胸腰椎受压侵蚀,如出现不规则溶骨性破坏则提示恶性。如相邻椎间孔(神经孔)的扩大表明肿瘤已伸入椎管内形成所谓哑铃状肿块,为胸内神经源性肿瘤的特征改变。另外肿瘤可压迫侵犯气管、食管及血管,使之与肿块融合或将其包绕其中。

肾上腺CT扫描方案、解剖、皮质增生及小腺瘤的诊断

·也称:肾上腺性性征综合征

·临床上很少见

·皮质分泌过量雄性激素而导致女性假两性畸形或男性性早熟等病因:

>腺瘤:临床表现决定于肿瘤的发生年龄,与 Cushing腺瘤表现相同,但无对侧萎缩改变

>皮质癌:约占30%

>先天性肾上腺增生:双侧肾上腺腺体显著弥漫性增大,程度常明显超过 Cushing综合征的皮质增生

医学影像常用数据

一、 颅脑

重要的测量数据

正常CT值 白质 皮层

平扫(平均值) 39Hu 32Hu

增强(平均值) 41Hu 33-35Hu

每个数值的偏差±2Hu,皮质与白质之间的CT值相差:大约7Hu

脑室的大小

1、 侧脑室体部指数:B/A>4=正常

2、 侧脑室前角:(Monro孔水平) 40岁以下:<12mm 40岁以上:<15mm

3、 第三脑室的宽度: 儿童<5mm 60岁以下成人:<7mm 60岁以上成人:<9mm

4、 眼静脉的宽度:3-4mm

5、 视神经(轴位) a眼球后节段:5.5mm±0.8mm b最狭窄的位置(约在眼眶中央部位):4.2mm±0.6mm

6、 眼球的位置: 眼球的后缘在颧骨间线后9.9mm±1.7mm

垂体:矢状重组图象垂体的高度:2-7mm

注意:以下情况标准大小有所变化

妊娠期:为12mm 青春期:女性为10mm,男性为8mm

宽度(在冠状位上的横向长度,分娩年龄的女性):12.9mm±1.6mm

在冠状位上的垂体的面积(高度x宽度,分娩年龄的女性):93mm2±1.6mm2

垂体柄:<4mm

视交叉: 冠状位:宽度9-18mm,高度3-6mm 轴位: 宽度12-27mm,深度4-9mm

内耳道:5-10mm(平均为7.6mm);两侧相差应该在1mm之内,但要注意窗口技术的选择

眼部 :

1、眼球直径:轴位:右:28.6mm±1.2mm 左:29.4mm±1.4mm

矢状位:右:27.8mm±1.2mm 左:28.2mm±1.2mm

2、眼球的位置:后缘位于颧骨间线后:9.9mm±1.7mm

3、视神经(轴位):球后段:5.5mm±0.8mm 最狭窄的部位(大约在眼眶中间部分):4.2mm±0.6mm

4、眼静脉:1.8mm±0.5mm(轴位,4mm的层厚) 2.7mm±1mm(冠状位)

5、眼部肌肉:a 上直肌:3.8mm±0.7mm b 斜肌:2.4mm±0.4mm c 外直肌:2.9mm±0.6mm

6、内直肌:4.1mm±0.5mm e 下直肌:4.9mm±0.8mm

泪腺:

少于1/2的腺体位于颧骨额突前方

副鼻窦:

1、额窦:高度约1.5-2cm

2、碟窦:宽度约0.9-1.4cm

3、上颌窦:宽度约2cm 高度约2cm

椎前软组织:

1、咽后部:1.7mm±0.7mm

2、舌后部:9.9mm±1.7mm:6.0mm±1.1mm

3、气管后部:8.4mm±2.5mm

上呼吸道管腔(正常呼吸):

1、喉部入口:(舌骨水平面):19mm±4mm

2、声门:21mm±4mm

3、气管:17mm±3mm

4、甲状腺的大小:长度:3.6-6mm(重组) 宽度:1.5-2mm 深度:1-2mm

血管的管径(甲状腺水平):8、颈总动脉:6-10mm 9、食管:管壁3mm

二、 胸部

1、肺实质的CT值:-403Hu±25Hu

2、主动脉直径:<4cm

a 、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分支水平:3.2cm±0.5cm 主动脉根部水平:3.7cm±0.3cm

b 、降主动脉:2.5cm±0.4cm 主动脉弓:1.5cm±1.2cm 升主动脉与降主动脉直径的比率=1.5:1

3、上腔静脉的直径:主动脉弓水平:1.4cm±0.4cm 肺动脉干分支水平:2cm±0.4cm

4、肺动脉的直径:

·肺动脉干:2.4cm±0.2cm

·右侧肺动脉近端:1.9cm±0.3cm

·右侧肺动脉末端:1.5cm±0.3cm

·左侧肺动脉:2.1cm±0.4cm

5、主支气管的宽度:右侧约15mm 左侧约13mm

6、纵隔:胸腺的横径:1-2cm

心脏:

7、右心房:最大横径:4.4cm 主动脉根水平:1.9cm±0.8cm 二尖瓣水平:3.2cm±1.2cm 心室中心:2.8cm±0.4cm

8、左心房:最大前后径:4-5cm

·主动脉根部水平:2.4cm-4.5cm

·二尖瓣水平:2.9cm-4.9cm

最大横径: 9cm

主动脉根部水平:5.5cm-8.4cm

二尖瓣水平:4.9cm-9.1cm

9、正中矢状面和室间隔的角度:38度

10、室间隔的厚度:约5-10mm

11、心包的厚度:1-2mm

12、心肌的厚度:10-12mm

三、 腹部

1、 肝:

·a 肝左缘的角度:约45°

·b 左叶(在脊柱旁线上标准前后径)为5cm

·c尾状叶/右叶(CL/RL)=0.37±0.16(肝硬化时为0.88±0.2)

参考线(从内侧面):Ⅰ线是尾状叶的内侧缘的切线;Ⅱ线与Ⅰ线平行是门静脉的外侧面的切线;Ⅲ线与肝外缘相切,垂直于门静脉和上腔静脉连线的中点线,和Ⅰ、Ⅱ线垂直

门静脉:为1.5cm 肝静脉:为0.5cm

2、脾:

a 厚度(D):4-6cm

b 宽度(W):7-10cm

c 长度(L):11-15cm

脾指数:DxWxL=160-440

3、胰腺:

a 头部为3.5cm

b 体部:2.5cm

c 尾部:2.5cm

主胰管:宽度1-3mm

4、肾上腺:(变异较大):侧肢的厚度<10mm

5、胆囊:

a 断面直径为5cm(大于5cm可疑为有水肿、积液)

B 胆囊壁的宽度:1-3mm

c 胆总管的宽度:≤8mm(在胆囊切除后:≤10mm)

6、下腔静脉:横径为2.5cm

7、腹主动脉:横径约18-30mm

8、肾脏:

·a 前后径约4cm

·b横径5-6cm:头尾向的直径(=最高层到最低层)8-13cm 左右的差异<1.5cm

·c 横位的肾轴:肾夹角120° 肾门水平的肾横径:(5-6)cm(a横向的)x(3-4)cm(b前后的)

·d 肾脏皮层的宽度:4-5mm e 输尿管的宽度:4-7mm

肾脏的上极的位置:右:L1的上缘 左:T12的下缘(可变的,注意相差不超过1.5个椎体高度)

肾极之间的距离:

·a 上极:相隔约10cm(4-16cm)

·b 下极:相隔约13cm(9-18.5cm)

对比剂达到皮髓质平衡时间:1min

对比剂排泄进入肾盂盏系统时间:3min

吉氏筋膜(厚度):1-2mm

大于1cm的淋巴结在病理学上是可疑的,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意义的CT值:

·肝:65Hu±10Hu

·脾:45Hu±5Hu

·胰腺:40Hu±10Hu

·脂肪:-65Hu--100Hu

·肾脏:平扫35-45Hu缺乏对比;强化后皮层:约140Hu

·肾上腺:平扫为25-40Hu

·肌肉:45Hu±5Hu

·静脉:平扫时大约为40-55Hu

·胆囊:0-25Hu

·血管平扫:40-55Hu

女性盆腔:

1、 骶髂关节间隙:软骨厚度2-5mm(前部和下部:2-3mm)

2、 子宫:大小(可变的):

青春前期:长≤3cm,横径约1cm

未产妇:长≤8cm,横径约4cm

经产妇:长≤9.5cm,横径约5.5cm

绝经后:长≤6cm,横径约2cm

直立位子宫横径(充盈良好的膀胱)≤5cm

子宫颈:横径约≤3cm

3、 卵巢:

·青春前期:长≤2.5cm,横径约2.5cm

·性成熟期:长≤4cm,横径约2.5cm

·绝经后:长≤3cm,横径约1.5cm

4、 膀胱:壁厚(充盈良好的膀胱):约3mm

5、 直肠:壁厚≤5mm

6、 耻骨联合:宽度<6mm

7、 骨盆的尺寸:骨盆出口:前后径(尾骨到耻骨联合后缘)约9cm

男性骨盆:

1、 骶髂关节间隙:软骨厚度2-5mm(前部和下部:2-3mm)

2、 膀胱:壁厚(充盈良好的膀胱):约3mm

3、 精囊:

·大小:(变化较大)长度5cm

·宽度:2cm,高度:2.5cm

·膀胱精囊角:两侧均清晰

4、 前列腺:

·大小:(因年龄而异,20-70岁)

·前后径2.5-3cm

·左右径(及上下径)3-5cm 密度均匀,CT值:40-65Hu

5、 直肠:壁厚≤5mm

四、 脊柱

颈椎

1、 齿状突前间隙的前后径:<2mm

2、 矢状径:C1≥21mm C2≥20mm C3≥17mm C4-C7=14mm

3、 椎管的宽度:椎弓根水平椎管横径>20-21mm

4、 脊髓宽度:矢状面>6-7mm

胸椎

1、 椎管的宽度:椎弓根水平椎管横径>20-21mm

2、 椎管的矢状径:T1-T11=13-14mm,T12=15mm

3、 Jones-Thomson比率:(=AxBxCxD):在0.5-0.22之间为正常(<0.22为椎管狭窄)

4、 椎间隙的宽度:在T1处最小 T6-T11:约4-5mm 在T11-T12处最大

腰椎

1、 腰骶角(S1横剖面):26-57度

2、 椎间隙宽度或腰椎间盘高度:8-12mm,从L1到L4/5递增,从L5/S1递减

3、 椎管宽度:椎弓根水平之椎管横径:L1-L4>20-21mm,L5>24mm

4、 矢状径:16-18mm(简易公式:至少15mm;11-15mm=相对狭窄,小于10mm=绝对狭窄

5、 Jones-Thomson比率:(=AxBxCxD):在0.5-0.22之间为正常(<0.22为椎管狭窄)

6、 侧隐窝(矢状径):>4-5mm

7、 黄韧带:宽度<6mm

8、 椎间盘CT值:70Hu±5Hu

五、诊断数据

一、头颈部眼环厚度2-4mm。

视神经粗3-6mm。

第三脑室宽3-8mm。

顶部脑沟宽度不应超过5mm。

内听道开口前后径正常为3-5mm,大于5mm为增大。

垂体高度正常男性1.4-5.9mm(平均3.5mm),女性2.7-6.7mm(平均4.8mm),青年女性特别是妊娠期高径可达9-10mm(也有人报道达12mm者),其横径较宽约8mm左右,一般认为高径小于10mm的垂体瘤为微腺瘤,大于10mm者为大腺瘤。

脑出血血量的算法:长×宽×高×π/6(单位:ml)。

在脑梗塞2-3w时进入吞噬期,往往可以见到模糊效应。腔隙性脑梗塞的大小一般小于15mm,小于5mm者CT不易发现,大于15mm者为巨腔隙,最大径达35mm。

颅缝分离:一般认为颅缝双侧相差1mm以上,单侧缝间距大于1-2mm,成人颅缝单侧大于1.5mm即可诊断,儿童有的颅缝较宽,但亦不应超过2mm。

颅内血肿的CT值多高于60Hu,在60-90Hu之间,最大不应超过94Hu(红细胞压积为100%时的CT值)。

脂肪****的CT值为-80~-130Hu。

硬膜下血肿分期:急性<3d,亚急性4d-3w,慢性>3w。

透明隔囊肿:其横径大于3mm,双侧壁向外膨凸,椭圆形或近球形,脑脊液密度。

眼球突出:在摆位良好的横轴位图像上,于两侧颧突之间作一连线,正常人大约有眼球的1/3位于该线之后,如位于此线后方的眼球面积少于1/3时,指示有意义的眼球突出。

骨性外耳道大约1.5cm长,占据外耳道之内2/3,外侧1/3为软骨部。

颈部食管后上方平第6颈椎下缘,前上方平环状软骨,与咽相接,下平颈静脉切迹至第1胸椎上缘的斜面。

颈部气管上端位于第6颈椎下缘水平,与环状软骨相接,下界前缘平颈静脉切迹,后缘位于第7颈椎下缘水平,向下移行至胸部气管,

成人颈部气管长约6.5cm,横径约1.94cm,矢状径约1.87cm,有6-8个气管软骨,仰头或低头时气管上下移动约1.5cm,其上段位置表浅,下段位置较深,距皮肤约4cm。

颈椎椎管近似一尖端向后的三角形,C1-C3逐渐变小,C4-C7大小一致,前后径在C1为16-27mm,下颈部颈椎椎管为12-21mm。

甲状腺位于颈正中气管两侧,由左右两叶和连接两叶的峡部组成,呈蝴蝶形,左右两叶位于喉下部和气管上部,起自甲状软骨,下至第6气管环,相当于第2-4气管软骨的水平,正常甲状腺重10-60g,一般为25-30g。

甲状旁腺有两对,上面一对位于甲状腺左右两叶后面上1/3处,常埋于甲状腺内,下面的一对位于左右甲状腺下极,每个甲状旁腺大小约5×3×1.5mm3重约30-50mg,正常CT上不可见。CT上,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通行标准是1.5cm以上。

二、胸部升主动脉总是大于降主动脉,两者比例为2.2-1.1:1。

奇静脉淋巴结正常直径可达10mm。

右肺动脉心包内部分正常测量值12-15mm,

正常主肺动脉直径不应超过29mm。

胸内气管长约6-9cm,位于中线或稍偏右侧,正常人气管直径约10-27mm平均男性19.5mm女性17.5mm。

食管壁厚度取决于膨胀程度,一般不超过3mm,纵隔内淋巴结任何径线大于1cm者均视为异常。

肺结节是指直径小于3cm的肺内类圆形病灶,3cm及其以上者则称为肿块。

空泡征是指病灶内1-2mm(或<5mm)的点状透亮影。

肺内结节或肿块的分叶:弧弦距/弦长≥0.4为深分叶;=0.3为中分叶;≤0.2为浅分叶。

肺内病变小于2cm者80%为良性;大于4cm者绝大多数为恶性。

厚壁空洞其壁厚大于3mm。

肺内小结节或粟粒结节大小约1-2mm。

左斜裂后端位于第3-4胸椎水平,向前下走行抵于前肋膈角;右斜裂后端位于第5胸椎水平,斜向前下方,止于距前胸壁约3-5cm处;横裂平第4肋骨水平内端指向肺门角,后端相当于斜裂中点,外端止于侧胸壁。

正常心包厚度上界为4mm,如大于4mm为异常。

CT扫描很容易发现心包积液,少至50ml液体即可检出,仰卧位少量积液一般位于左室后壁下方,宽度较小,心外侧及心前区仅有少量或无液性暗区,其积液量一般在100ml以下;中等量积液均匀分布于左室后方,心尖、心脏外侧、右室前壁之前,以房室沟处最多,其积液量在100-500ml之间;大量积液,积液暗区较宽,遍布心脏周围,心后最多,左房后壁之后也可见到,有时心脏悬浮于积液中,其积液量在500ml以上。

气胸:如果气带宽度相当于患侧胸廓宽度的1/4时被压缩的肺大约为25%左右;1/3时被压缩的肺约为50%左右;1/2时被压缩的肺约为65%左右。肺泡壁破裂融合而成含气空腔,大于10mm时称为肺大泡,无壁。

大叶性肺炎的分期:充血水肿期(12-24h);红色肝样变期(2-3d);灰色肝样变期(4-6d);消散期(7-10d)。

三、腹部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成人肝重约1300g,约为体重的2%,肝脏有腹膜包绕,但有3个区域无腹膜:下腔静脉窝、胆囊窝、膈面裸区。CT上肝脏左右两叶的分界是胆囊窝和下腔静脉窝的连线,即坎特利氏线(Cantlie)。

肝内血管系统有三套:肝静脉、肝动脉、门静脉。肝脏血供是双重性的,肝动脉20-25%;门静脉75-80%。由于肝内糖原含量较高,所以平扫时肝实质密度稍高于胰腺、肾和脾,肝平均比脾高7-8Hu。门静脉正常值:主干长为4.8-8.8cm平均7.3cm,横径0.7-1.6cm平均为1.09cm。总肝管直径3-5mm,一般不能显示,总肝管和胆囊管和并形成胆总管,胆总管直径<6mm为正常,6-10mm者为可疑扩张,大于10mm者为扩张。

胆囊壁厚薄均匀一致,正常厚度1-2mm(CT上不可见),超过3.5mm考虑为异常,大于5mm为肯定增厚。胆囊长径4-5cm,胆囊增大CT表现为长径大于5cm,由于胆囊壁的炎性水肿,充血或肝****继发性水肿,其壁与胆囊窝及周围肝脏界限模糊或出现低密度环。通常肝内胆管直径为1-3mm。肝内胆管扩张依范围可分为3级:仅肝门附近胆管扩张者为轻度扩张;既有肝门有有外周胆管扩张者为中度扩张;肝门及外周均明显扩张者为重度扩张,依肝内胆管Ⅰ-Ⅲ级分支扩张程度分为直径0.5cm为轻度;0.6-0.8cm为中度;0.9cm以上为重度。

胰腺长约15cm,位于腹膜后腔前肾旁间隙,为凸面向前的弓形软****影,横跨第1-2腰椎之间,正常胰管内径约2-4mm,在高分辨率的CT图像上,偶可见胰管的1-2个区段,只有扩张的胰管才能在整个胰腺全程显示。一般来说,胰头大小不超过第2腰椎横径;体尾部不超过第2腰椎横径的2/3,胰头部最大径(前后径)29.3mm;体部最大径25.6mm;尾部最大径21.2mm,对突然超过邻近胰腺3mm以上的隆起变化应予高度重视。

成人脾重100-250g,长12cm,宽7cm,厚3-4cm,正常脾长度不超过15cm,脾下缘不超过肝右叶最下缘,脾前缘不超过腋中线。CT横断面以5个肋单元作为脾的正常标准。

正常胃壁在适当膨胀情况下,通常厚度较均匀,约在2-6mm之间,平均为4mm,有两个区域胃壁厚度可超过1cm,一是胃食管连接处,其厚度在0.6-1.8cm之间,形成所谓的“假肿瘤”;二是胃窦部小弯侧。一般把胃壁的厚度>10mm视为异常,但如发现局限性增厚,即便<10mm亦视为异常。

小肠、空肠占踞左上腹,可显示羽毛状或环形的粘膜类型;回肠踞右下腹和盆腔,无特征性的粘膜类型。通常小肠肠腔不小于3cm,正常小肠壁厚度小于3-4mm,小肠皱壁厚度约2-3mm,肠系膜淋巴结正常时不可见,或显示为直径小于5mm的线状或结节状软****密度影。

正常结肠在膨胀情况下壁厚不超过3mm,当空虚时不超过5mm,其壁厚度超过5mm,为可疑增厚,超过10mm肯定为异常。直肠长约12-15cm。正常肾上腺的厚度不会超过同一扫描层面上同侧膈脚的最厚部分。

成人肾上腺长约1-4cm,宽约1-3.3cm,厚约0.2-0.8cm。肾脏约3-4个腰椎椎体长,即12-14cm,宽5-7cm。右肾较左肾低1-2cm,两肾大小差别不应超过1cm。前列腺30岁以下的男性,上下径为3cm,前后径为2-3cm,左右径为3.1cm;60-70岁上下径达5cm,前后径为3.4cm,左右径为4.8cm。

成人睾丸长3-4cm,厚1-2cm,宽2-3cm。

成人卵巢平均长2-3.5cm,宽1-1.9cm,厚0.5-1cm,35-40岁逐渐缩小,绝经期后可缩小一半以上。

生育期未经产妇子宫长5.5-8.0cm,宽3.5cm,厚2.5cm;经产妇长7.0-9.0cm,宽4.5-6.0cm,厚2.5-3.5cm。

子宫腔为一狭窄的缝样裂隙平均长6cm,子宫肌壁厚1.5-2.5cm。

四、脊柱CT横断位可清楚的显示每个椎弓的7个附属突起,即1个棘突,2个横突及4个关节突,关节间隙正常为2-4mm。

正常椎管前后径15-25mm,横径为20-30mm,侧隐窝前后径(椎体后缘到上关节突前缘的距离)正常大于5mm,黄韧带厚度3-5mm。

PET-CT检查的SUV值

PET-CT整合了CT的技术,同时利用核素标记的代谢物显影,同时观察看到的病灶及其病灶对代谢物的摄取(SUV值),这对于判断病灶的性质非常重要。那PETCT检查不同肿瘤SUV值会一样吗?

SUV值全称为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 ,SUV),是pet在肿瘤诊断中常用的半定量指标,是指局部组织摄取的显像剂的放射性活度与全身平均注射活度。SUV=病灶的放射性浓度(kBq/ml)/注射剂量(MBq)/体重(kg)。目前SUV已被广泛用于肿瘤良恶性鉴别及疗效评价,预后预测。一般来说,病灶的恶性程度越高,SUV值越高。

打个比方说,我在CT上看到了一个肿物,但从影像学特点上看,很难判断这个肿物是什么性质的。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是炎症?肿瘤?还是结核?通过SUV值的大小,就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比如SUV值超过了10,那肯定是肿瘤了,如果小于2,那么多半是炎症了。再打个比方说,看到了一个很小的结节,直径只有0.5cm左右,CT上可能都发现不了,但是PET-CT显示其SUV值很高(通俗的说看起来很亮),那就考虑是恶性的,CT有可能就会漏诊了。

SUV也就是标化摄取值,是用以肿瘤组织摄取18F-FDG示踪剂定量指标。临床通常取SUV值的大小来鉴别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并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SUV是衡量病灶摄取18F-FDG多少的最常用的半定量指标。临床上pet/ct检查的SUV值是有一个具体指标的,对不同的肿瘤SUV值的界定值是不一样的。

多数学者将SUV 2.5作为良恶性鉴别界限,SUV>;2.5考虑为恶性肿瘤,SUV介于2.0~2.5之间,为临界范围,SUV<;2.0可以考虑为良性病变。例如肺部结节18F-FDG PET SUV>;2.5,提示恶性肿瘤可能性较大。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18F-FDG ; PET SUV的中值为4.03;最大氟脱氧葡萄糖(FDG)摄取值>10倍标准摄取值(SUV)与侵袭型的B细胞淋巴瘤密切相关(比值比为2.47)。

另外,预后判断与SUV值的联系也非常大,研究表明,原发灶或转移灶SUV<10时,预后效果相对较好,生存率较高;相反SUV>10时,预后较差。

肿瘤TNM分期
癌症TNM分期是指肿瘤的临床分期,一般可以分为四期,即Ⅰ、Ⅱ、Ⅲ、Ⅳ期。
肿瘤临床上TNM分期是根据原发肿瘤体积大小、周围组织器官浸润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否发生远处器官的转移等判断分期。临床常使用的分期方法有TNM分期,国内传统的分期中,一般Ⅰ期指最早期;Ⅱ期Ⅲ期属于早中期或中期;不同的肿瘤具体分期是不一样,每年都会根据新的情况进行分期修正。一般Ⅰ、Ⅱ期肿瘤可行手术治疗,可以加以化疗,预后较好。癌症Ⅳ期是癌症最晚期,即常说的肿瘤终末期或晚期,此时患者常出现器官、组织的扩散转移。大多只能够做姑息性放疗,或者联合化疗,减小肿瘤、降低分期,有些癌症四期可以采用靶向药物治疗,四期肿瘤的治疗主要目标是延长患者生存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对于癌症Ⅳ期,晚期也不要丧失信心,如果可以治疗需积极治疗。

罗马数字

罗马数字 1-Ⅰ、2-Ⅱ、3-Ⅲ、4-Ⅳ、5-Ⅴ、6-Ⅵ、7-Ⅶ、8-Ⅷ、9-Ⅸ、10-Ⅹ、11-Ⅺ、12-Ⅻ、13-XIII、14-XIV、15-XV、16-XVI、17-XVII、18-XVIII、19-XIX、20-XX。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