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之间难以冲突

我们不能把不同种族之间一般规模的冲突都上升到文明之间的冲突的层面,文明之间是否发生了有效冲突,要看冲突的后果,只有特定种族在相互冲突后发生了以下五个变化中的一到两项标志事件,才可以认为是文明之间有过理论意义上的冲突。 1、不同文明之间地理边界的改变。 2、文明主体民族语言文字的改变。 3、文明主体民族生物学特性的改变(通婚)。 4、文明主体民族宗教信仰的改变。 5、基于上述变化的原民族生活习性、价值观的改变。 基于以上5个标志 ,印度文明可以说从未和中华文明发生过冲突。其重要原因是青藏高原横亘在两个大陆之间,古代人中国人或印度人,都很难跨越高原抵达对方腹地。虽然如此,历史上印度文明却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挥过重要作用。

东亚南亚地理地形图

如果我们认同现代智人起源于非洲的观点,那么第一批智人到达印度大陆的时间,至少比智人到达华夏文明腹地要早1万到5万年。因此我们不难理解早期印度文明各个阶段比中华文明要早上1千到2千年。 印度大陆的古达罗毗人在印度河流域孵育出早期的印度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就出现了印章文字,达罗毗荼人在公元前2700年开始使用青铜器,公元前1100到900年开始使用铁器,以上三项略晚于埃及文明,却至少早于中国古人1000到2000年。

智人迁徙路径图

公元前500-600年的时候,北印度迦毗罗卫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格神释迦摩尼,他对日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形成将发挥重要影响。佛祖释迦摩尼创立了佛教,他本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名叫悉达多。释迦摩尼成长于富裕环境,受到良好的教育,大概在29岁出家,在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佛教出现后马上在印度平原上流社会流行,帮助衣食无忧的贵族找到思想上的寄托,这一点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无论其逻辑的完美程度,还是思想的进步性,都是相当超前的。佛教通过塔里木盆地传播到中国,始于两汉时期,在唐朝达到高潮。 中华文明的特质,是儒释道三位一体,儒家的伦理秩序,道家的无为,加上释迦的善恶因果 ,三大支柱缺一不可。今天中国人善良的天性,因2000年前佛教的传入被加强了。只有等到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并盛行之后,中华文明才得以正式定型。 在唐玄奘赴印度取经之前,已有数位印度高僧来到中国传播佛教,这些印度高僧对当时中国统治者的影响,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玄奘。而且这些高僧的传教行为相比近代基督教传教活动,没有一个总的教会在背后支持,高僧们显得更加没有目的性和功利性。历史上还未曾有过以如此少的人,如此大的改变了另一个种族的文明进程。 除了大家熟知的出生在龟兹祖籍天竺的印度高僧鸠摩罗什(东晋),最早到中国传教的印度和尚为摄摩腾(东汉),摄摩腾又作“迦叶摩腾”、“百竺摩腾”,简称“摩腾”。中天竺人,生于婆罗门家庭,博通大小乘经典,常年在外游方讲学。汉明帝永平十年,迦叶摩腾应明帝之请,来到洛阳。此外还有菩提达摩(南北朝,中国禅宗始祖),竺法护云摩罗察(南北朝),安世高(东汉),白法祖(西晋),善无谓(唐开元),金刚智(唐开元,密宗创始人)。唐开元之前,这是来到中国传播佛教的最著名的8位印度高僧。 佛教在其起源地印度,公元10世纪的时候,又被复兴的印度教取代而式微。在中国,却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土壤,我们说,佛教的传播,是早期中印文化之间交流的成果。印度文明之于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冲突,甚至在初期还有过提携和促进。

克孜尔石窟前鸠摩罗什坐像

《文明六讲之五》

酒圈网 宓卓 2020年7月11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