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

其政闷闷,是无为政治的特征。其政察察,是有为政治的特征。按我们的理解来看其政闷闷与其政察察,就很容易解释。其政的政,是统治集团的活动,闷闷与察察,是正相反的两种政治活动。闷闷,是说在正常的统治管理活动之外,没有多余的活动。正常的统治活动,民众都已习以为常,不认为是对民众生活的干扰。而正常之外的统治活动,则使民众感到是一种烦扰,是正常生活之外的多余之事。在没有多余的统治活动之时,政治仿佛闷闷地没有什么活动,而在有了多余的统治活动之时,政治就仿佛无时不在纠察干扰民众生活的活动。察察,是无所不察的意思,是对民众生活干涉过细过多的表现。所以闷闷之政,并非没有正常的统治活动,但这是无为之治。而察察之政,则在正常的统治活动之外,又有多余的统治活动,使民众深感厌烦。至于祸福的相互倚伏,正好说明闷闷之政与察察之政的效果之差别。闷闷之政,似乎没有为统治者带来什么直接的好处,这似乎是祸。但它能使统治稳固安定,这岂不是最大的福?察察之政,似乎能够直接为统治者带来某些好处,这似乎是福。但长此以往,则使其统治动荡不安,这岂非最大的祸?所以讲了闷闷之政察察之政后,马上讲祸福的问题,似乎没有关系,其实有着内在关联。老子之书,言简意赅,必须弄清其中的逻辑关系。

明太祖注:故复云闷闷,言淳朴守无事,民俗实,君福也。亦言察察,谓苛政也。民多不足,此君之祸也。

以苛为明,察察,苛政也,以智治国,这都是对察察之政的最好说明。统治者自以为高明,苛察民众,以智治国,则民众为了生计,也必然以智相对抗。苛政猛于虎,到了极点,必然引起民众的抗争,最终导致统治者的灭亡,即所谓鬼瞰其室,这就是福兮祸所伏的意思。世事没有纯粹为福或纯粹为祸的,祸福总是在相互转化之中,所以说莫知其极。既然如此,守住闷闷之政,让民众安居乐业,则必无丧败之祸。

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

判断祸福,当然要有一个正确的标准。但人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颠倒了这个标准。于是以祸以福,以福为祸。这是价值观的颠倒,老子力图拨乱反正。无为有为的辨析,是其基础。以无为治天下,民众的价值观,就会随之改变。这也是统治者的价值导向问题。

明太祖注:老子教君天下者,勿甚前奇,人将谓真用奇也。若言奇者,天下不巧者,安能常久?虽云奇,实正之妙也。谓世人不知久,谓妄说为奇,于斯之道,果奇耶正耶?此奇字,古今人名之错矣。故圣人守正而不改,强不恃能。道行焉,道成焉,民安物阜。

宋徽宗要为天下树立至正,即在价值观上确立一个标准。由此再进一步区分什么是祸,什么是福?纠正天下人的小惑大惑,与自私之俗。这个至正的根本原则是什么?在统治者来说,就是闷闷的无为之治,使民众有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不争不斗,安分守己,各自完全自己的本分,整个天下也就可以安定无乱了。明太祖在老子之书里,看到的是老子对君天下者的告诫,这是他的实用哲学的体现。君天下者,不必用奇。只要守正而不改,强不恃能,就会道行道成,民安物阜。正,就是无为,奇,就是有为。道对政治的规定,就是无为之正,遵照这一规定进行统治,就是高明的帝王。正邪所以会在某些人心目中产生变化,是因为他们不能掌握道的精神,因此也就不能掌握统治的诀窍。统治的目的在于稳定无乱,不在好大喜功。稳定无乱,才能长治久安。好大喜功,就会带来无穷祸乱。无为是稳定无乱的根本,有为则是好大喜功的根源。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化是进行统治的一大要领,割则是进行统治的一大危害。化的妙处在潜移默化,使人不知不觉。割的害处在生硬强制,使人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圣人之治,善化而不割。与割类似的,还有刿、肆、耀,都有强制或强迫的意思。统治者手中有权,若要推行自己的意志,往往不顾民众的意愿,所以割刿肆耀等行层出不穷,而不善于以化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意志。即便知道化的好处,也往往缺乏化的方法。不如直接强制地推行。强制推行,初看起来,似乎比较快当方便,但从长期的角度看,其祸害无穷,往往出乎统治者的意料之外。纵观中国历史,此类史实,实在太多。

方隅,是对事物的区别讲究一清二楚,容不得一点含糊。与之相对的,则是圆滑。前面所说的察察之政,就是注重方隅。古人云,水太清则无鱼,就是对察察之政的一个总结。老子的思想,注重大方无隅,则察察之政只不过是有隅的小方,而无为之治或闷闷之政,才是无隅的大方。其余的廉、直、光,都可用这种逻辑一一说清,即大廉无刿、大直无肆、大光无耀,反之则是小廉有刿、小直有肆、小光有耀。但如何从小方系列向大方系列转化,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而老子及后世的注释家们,对此都没有阐述明白。

(0)

相关推荐

  • 最新版本 老子道德经新编二十篇2021版

    老子道德经新编二十篇2021版 <道德经>,相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著,全面阐述了他的宇宙观.人生观,也包括治国和修道的原则及方法,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3年长沙马王 ...

  •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

    这一章节是老子对 统治者所说的,对有道无道的看法,再次重申知足常足. 先贴下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有道,战马耕作, ...

  •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

    老子在这一章节,继续很明显的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即以无事取天下,即无为. 先贴下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令 ...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四章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纵放情欲,为什么会动之死地?当然是因为危害了别人的利益,而受到惩罚.由谁按照什么规则来惩罚之?当然是国家机器中的镇压工具按照国家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柔弱的水能攻破坚石,是有一定条件的,并非绝对如此.如果水量太少,不能持之以恒地冲击,则不能攻坚强之物.所以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 不武.不怒.不争.为之下,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前提的,即为士.战.胜敌.用人.能不武不怒不争为之下,则是最高明的士.战.胜敌与用人.看来,老子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啬,也是无为之治或闷闷之政的最好说明.治人,不就是统治天下吗?事天,也是统治天下的意思,因为古人认为为天子者,是天命所在,是按天命为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知是对道的知,道不可道,所以不言.这里并非什么忘言,而是不可言.由此也可知,言者必非道,所以说言者不知.玄同,是把人与道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此章言得道之人的特异功能.得道之人,无为无心,对万物一视同仁,无任何分别,自己也与万物一样,没有彼此的区别,所以也就没有害和被害的心理.这正是赤子婴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善建善抱者,肯定都是在位的帝王,只有他们才能建国立本,怀抱百姓.按照老子的思想,帝王如何进行统治?这是中国古代道家的政治思想,与儒家法家的政治思想有大不同,但共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 气是中国人的一个重大发明,一方面把气看作万物的始源,一方面把气看作生命的根本,这是中国古代气论的基本观点.由此汇合成关于气的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者,常有一大不自觉的弱点,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忘了学习的目的,而以学习本身为目的了.一切的学习,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认识真理,但真理不是具体可见的,需要通过众多具体入微的知识来做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德是道之用,然而德也有的上下高低之分,并非德都是道的体现.看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政治状况,就能分出德的优劣.按唐玄宗所说,则有有德,有无德,有淳德,有上德,有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