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你才知道,直接“怼”论证!(4) 2016真题
距离2019年考研还有39天!
每天早6:30,一起打Call!
2016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2009年真题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1000是100的十倍。但是当分母大到上百亿的时候,作为分子的这两个数的差别就失去了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沧海一粟。这使得在培养与选拔人才时,知识尺度也变得毫无意义。
现代网络技术可以使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查询到你所需要的任何知识信息,有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感叹何必要为学习各种知识数年寒窗。这不无道理。传授知识不应当继续成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功能。学校知识需要记忆,记忆能力,是浅层次的大脑功能,人们在思维方面的差异不在于能记住什么,而是在于能提出什么。素质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与此种能力之间没有实质性联系,否则就难以解释,具备与爱因斯坦相同知识背景的人有的是,为什么唯独他发现了相对论。硕士、博士这些知识头衔的实际价值一直受到有识之士的质疑,道理就在这里。
“知识就是力量”这一曾经激励了几代人的口号,正在成为空洞的历史回声,这其实是时代的进步。
中心论点:知识不再是力量
相关逻辑错误:
(1)不当类比:分子分母的关系,不能类比到个人知识与时代知识之间的关系。
(2)混淆概念:网络技术查询到的知识,不是“知识能力”。
(3)不界定概念:通篇全文没有支出知识
(4)前后矛盾:先否认学校的教育,又强调素质教育。
(5)以偏概全:爱因斯坦是个案
(6)符号化思维:硕士、博士是学历,不代表知识。
看一段同学的写的习作:
一段值得商榷的论证
原材料通过一系列论证试图得出知识不再是力量的结论。在证明的过程中,有一些逻辑错误,现分析如下:(此段很规范)
首先,文章借用1000,100数字作为分母的对比,诠释知识的位置。这一论证不科学,是类比不当的逻辑错误。我们的进步是基于知识和经验的累计,不断增多的过程。因此这个论证无法知识的尺度毫无意义。
(注意,此段存在部分语病,语言不够精炼。可以如此修改:首先,文章试图通过数字对比和分母对比,来论证知识经济时代个人知识是“沧海一粟”,是犯了不当类比的逻辑错误。知识经济时代不注意学习创新的人,会落后于时代,但不能推出“知识不再是力量”的结论。)
其次,文章中提出,网络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我们需要的知识,大学生为何需要寒窗苦读。这个观点,套用了错误的因果关系。只有掌握知识,才能开发网络技术。因此,没有知识就没有网络技术,我们也无法获得我们需要的知识。这个论证也不成立。
(此段可以如此修改:其次,文章中指出当前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直接查询到自己所需的“知识”,以此论证“知识不再是力量”的结论,如此论证实为不妥。原因在于,“知识查询”和“知识”不是一个概念,原材料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
第三,作者提出,知识和素质教育没有关系。这一论点,不够严谨。我们掌握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前提条件是我们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进而在丰富的知识中实践,掌握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因此这个论据不恰当。
(此段注意下,原文错误较多。可以如此修改:原文指出,传授知识不应该是高等教育的功能,这显然是否定了常识和事实,进而绝对化地否定了记忆知识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原文试图以此论证素质能力要高于知识能力,但通篇对素质和知识这组核心概念并无解释,是犯了不界定概念的逻辑错误。)
最后,作者提出爱心斯坦发现相对论,进而质疑硕士、博士的知识头衔的实际价值。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逻辑。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基于他渊博的知识,同时他所处的时代距今十分遥远。这是没有办法,放在同一个维度进行比较的。是无支持他质疑硕士、博士知识头衔的价值。
(此段注意下,尽管找到了逻辑错误,但是和中心论点的关系呢?原文并非要支持质疑或质疑博士头衔,而是要支持“知识无用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作者的观点、论证不够严谨,没有办法更好的支持他的结论。是一段值得商榷的论证。
(此段注意下口语化问题。)
我们坚信“逻辑改变生活,理性铸造梦想”的初心;
我们秉持“公益知识传播,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