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七月四日,从游击战漫谈北美独立战争
杨虎城囚禁详考(2)
最新:
约克镇大捷。
在五、六、七十年代出生,经过黑白革命电影熏陶,现在已经四十、五十、六十岁的这帮我们,其实都很熟悉曾经的红旗飘飘、锣鼓震天的日子。
年龄大了,既保持着争强好胜的习惯,骨子里面永不认输,满嘴跑了火车,其实依然是孩子的模样。
强国、弱国,国际形势等等内容并无定则,最适合争论、吹牛。不过,若论漫天海吹最具怀旧特色,我个人就最爱收听胡锡进先生的频道。
此外,世界军史、战史,也是我们这代人漫天海吹的最爱主题之一。
我们自幼是全天候浸泡在黑白战争电影,受其影响,谈及古今中外战争,甚至信息化、智能化的海湾战争等等,大多数过来人都会目光炯炯,信誓旦旦说起当年电影里的游击战。
关于游击战的电影很多,想来大家并不陌生。
早年的李向阳,张嘎子和现在的李云龙等等。他们都是家喻户晓的影视剧游击战的经典人物。
不过,影视剧人物毕竟不是现实人物。
通常,人们不太了解军事,很容易被影视剧的游击战误导,往往会将游击战看成是绝杀无解的一种战术,迷信游击战所到之处战无不胜。
因而,直到现在,我们这几代人的很大部分朋友,不仅依然相信抗战靠游击战取胜,更肯定相信美军在越南战争同样败于北越武装的游击战……
甚至,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张召忠先生也以业内专业人士和五十年代专业看黑白电影人士的双重专业人士身份,器宇轩昂,赶来凑趣。
记得当时,张召忠先生叉腰站在电视机里,口沫飞溅,大手一挥,坚定预言了冲进巴格达的美国大兵最终会陷入伊拉克人民的汪洋大海。
然而,事实抽脸,那次,张召忠先生满脸通红。
这算是游击战的新幽默。
可见,真实的游击战与影视剧游击战实有很大区别的。那么,影视剧之外的真实的游击战到底是怎么回事?
简单地说,游击战是一种极为血腥、艰苦的进行无差别作战的战术。自古以来,游击战就是战争的重要组成形式。
游击战侧重边游边击,既游且击,在游动中寻找战机,在打击中准备游动……最终,鉴于游击战性质所决定本身的作战效率和影响,游击战只能成为战争次要方向的战术,无法决定战争的成败。因此,游击战必须要配合正面作战,以助力正面作战实现正面作战实现作战目标。
游击战往往在敌后作战。
因而,无论哪一个国家的政府军,非政府军,一旦选择开展游击战,即要合理选择战机及作战时间、地点,以及快速部署合理分配作战兵力,果断出击,打完就跑。
这些游击战的战术内容自近、现代出现,为世界军事强国归纳成为军事学重要内容,继而得到发扬光大。
大约在二十世纪早期,随着蔡锷等大批青年军官留学日本回到国内,现代游击战战术也就系统地由日本传入中国多家讲武堂及后来的黄埔军校。
此后,游击战在中国开始了普遍应用。
来自西方军事科学的近、现代游击战,和传统的孙子兵法、史记等描述的模糊、抽象的古代游击战,实则有一定的区别。
现代游击战尤其遵循军事战术规则,合理优选作战时间、地点,快速、合理部署兵力,权宜优选出击规模与方式,以及权宜决定结束作战。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家喻户晓的这个十六字诀,实则就是对游击战战法的通俗易懂的一次经典的总结。
通常,游击战只能作为正面作战的补充,因而游击战无法在战略层面决定胜败。即便被很多人认为美军当年在越南铁板钉钉地败于北越的游击战,其实,也是因为不了解战史而片面迷信游击战出现的误会。
在真实历史上,越战期间,北越发起游击战几乎每战必败,既在军事上难以为续进行游击战,同时,北越游击战对越战走向更是影响极小,即可忽略。
独立战争时期的英军正规军阵列。
最终,越战游击战能够坚持下去的主因,是越南的苏联、中国及东欧多国的天文数字支援,以及越战游击战场之外的“胡志明小道”。
而决定越战走向的主因,则是当时的冷战格局下,中国、苏联、美国在东南亚的终极博弈的必然结果。
游击战有其局限性,显而易见。
纵观近、现代史上,游击战作为极端的、典型的非对称作战战法,最早出现,可能在1775年-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
1775年4月18日,在列克星敦、康科德等地,为保护自己的家园和妻儿老小,北美抵抗者开始以武力抵抗英军入侵,美国独立战争序幕拉开。
而此时,北美大地尚无一支正规军,全部都是民兵。
民兵,Minuteman,又译作一分钟人。
相传,这个单词原意特指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打响第一枪的列克星敦民兵。
当时北美尚无正规军,在北美地区与英国关系日趋紧张之后,1774年9月,北美殖民地第一支一分钟人的民兵在马萨诸塞州成立。
此后,其他北美各州也相继组建了自己的民兵。
北美在抵抗英军之初,并没有国家、军队。因而战事突发,北美抵抗英军就只能依靠这些非正规军的民兵。
按理说,这些一分钟人并非职业军人,面对当年职业化程度最高的英军,北美军队以业余对职业,就像中国足球队应战巴西队,大败毫无悬疑。
然而,结局出人意料。
这些民兵平时耕农劳作,出则为兵,入则为民,飘忽往来,一分钟即可投入战斗,一分钟也可撤离战斗。他们作战全然不守传统的作战规则,因而得以在战场规则之外,形成爆棚战力,使得遵守战场规则英军为此穷于应付,极为头痛。
当时,北美独立战争列克星敦战斗打响,英军及其德国雇佣军沿袭古罗马风格,身着鲜明的红色军装,排列成行,在穿着更为鲜明的红色军官服的军官们的指挥下,由军鼓和风笛伴奏,列队前进。
然而,大约2万左右的各地民兵汇聚波士顿,四散在山岗、树林、屋角、磨坊等隐蔽处,专门远程偷袭、狙击行进中的英军,专门猎杀指挥部队的英军军官。
英军在北美大陆最精锐的3000余野战军在进攻波士顿城外的邦克山一战,即被伤亡超过千人。
以当时气势如虹,打遍全球无对手的英军的陆军全军,也不到5万人。
如今打下波士顿郊外一个小山,就在北美民兵枪口下损失了千余精锐,英军上下即刻哗然。
当时,欧洲的战争受制于滑膛枪与前装火炮的精度、射程、射速影响。
两军相对,在滑膛枪射程极限大约50米左右,排开步兵线列,随后,双方军队即在指挥官指挥下,按照条令前进、开火、装弹、开火……
最后,两军相互冲锋、抵近,最后以刺刀解决战斗。
美国独立战争主题电影爱国者的剧照。
在机枪没有发明之前,这种看似作战模式相对固化的战法,却是非常适合发挥当时最先进的滑膛枪与前装火炮的威力。
尤其以英军这样经过职业化训练的纪律严格的军队,在军官指挥下分队前进、作战、掩护,纪律严明,作战效率极高,在实战交火中也就更能够形成战力而压制对方。
可见,如是两军相对阵列作战,北美民兵绝不是英军对手。
然而,北美民兵既不按常理出牌。
他们不分皂白,一阵乱枪全照英军军官们招呼,等到这队军官阵亡,一队英军也就由此散乱。最后,等到几队英军军官被击毙,队形散乱,英军全军也就随之散乱,溃败……
波士顿作战莫名其妙溃败以后,使得幻想速胜英军官兵为此大失所望。
眼前要想占领波士顿一个殖民地都是如此困难,如要继续镇压全美13个宣布独立的殖民地,何其渺茫?
英军既找不到有效应对北美民兵的战法,更兼要重新布局北美作战,因而在这场战事结束不久,既全军自波士顿撤退。
这是独立战争爆发之后,北美民兵在波士顿方面,首次以游击战在正面战场击退英军正规军。
1775年6月15日,北美大陆议会任命乔治·华盛顿为总司令,指挥波士顿作战的查尔斯·李为少将副总司令,成立大陆军。
其中,出自英军正规军高级军官的华盛顿负责指挥正面战场。而查尔斯·李,则专门负责指挥北美大陆的游击战。
查尔斯·李是一个在军史专业圈子名气极大确有少为外人知晓的美国职业军人。他和华盛顿一样,都是当时北美大陆军里具有相当实战经验的高级军官。
二者区别在于,华盛顿作为高级军官,曾经指挥英军主力野战兵团。而查尔斯·李则多为统帅部和高级指挥部参谋、幕僚。
因而,两人对独立战争方略各有其看法。
华盛顿更愿意在法国支援下组建一支强大的正规军,正面击败英军。
反之,查尔斯·李更具革命热情,又有波士顿战斗这样的游击战取胜经验,是以,他希望四面点火,星火燎原,以北美各地发起游击战,如波士顿胜利模式那样速胜英军。
当时,除却政治影响、声望之外,华盛顿本身指挥维吉尼亚第1军团参战七年战争,既有相当的高级军事指挥经验,也得到了上校军衔。
——独立战争之初,大陆军制与英军相同。
按照英军规定,非贵族军官的军衔不得高于上校。
于是,在有不少贵族将军的大陆军里,种植园主出身的华盛顿上校成为总司令,就使得大陆军出现了匪夷所思的一个上校指挥一群将军作战的场面。
影视剧表现的实战的英军阵列。
围绕游击战和正规战孰重孰轻的争论,贵族出身的查尔斯·李和平民出生的华盛顿的私人关系也就逐渐疏远。
在大陆军主力兵团屡战屡败之时,甚至于查尔斯·李本人也因战败被俘之后,大陆军在正面战场极度困难之下,终于,也将开展游击战作为策应正面作战的主要方式,广泛在北美战区推广起来。
这时的北美民兵的游击战以更极端的方式开展。
华盛顿签署的大陆军委任状雪片般飞往各地,随之,很多由衣衫褴缕、胡子拉渣的北美农户、猎户、庄园主们组织的游击队也就在法军顾问培训下,陆续组建、成军。
这些游击队在英军攻击的后方、侧翼、以及后勤补给线,在当时的战场规则之外,发起了近乎疯狂的袭击。
各地民兵分散作战,他们砍伐树木,设置路障,陷阱,坚壁清野,切断英军交通线使其寸步难行,狙击猎杀英军军官,分队袭击小股英军运输队、巡逻队……
他们时而独自作战,时而加入大陆军正规军,合力迎战英军。
如此战至1776年10月,北美大陆军以正规作战终于取得了萨拉托加大捷。
于是,北美大陆军将战略重点转向了正规军作战。
这时,本来占据极大优势的英军接连大败,军事颓废,看似已被北美大陆军以正面作战和游击战挤压临近崩溃边缘。
就此,英国宿敌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纷纷开始站队北美大陆军,眼看北美的英军大势已去……然而,1780年5月,作为当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英国再调军队援战北美,英军也于窘境中开始了一波强力反弹。
在一个半月的查尔斯顿之战中,英军发挥极高效率,再次以正规战击溃了北美大陆军南线兵团主力,迫使南线大陆军司令本杰明·林肯将军及其部下的5000余人投降。
兵力本来就很薄弱的大陆军惨遭打击。
这是美军在独立战争最大的一次失败。
身穿便装与英军对战的大陆民兵。
于是,在正面战场暂时失去攻击战力的北美大陆军只得忍气吞声,再将战略重心调向游击战模式……
北美大陆军调出更多的正规军组建成游击队,化整为零,开始在战场规则之外,再向英军营地、战地医院等目标发起了游击战。
这些活跃在英军后方的游击队里面,尤其以活跃在南卡罗来纳州,有沼泽之狐之称弗朗西斯·马里恩中校率领一部民兵,最为出名。
马里恩可谓游击战天才。他在偏僻的卡罗来纳州黑水沼泽地区深处建设游击队根据地。而后,他派出斥候,在卡罗来纳州建立情报网,收集情报,谋定后动,发起四面出击。
他的游击队出击,大多都会选择夜晚,或者雨雪等极端天气。
白天,他让队伍隐蔽在沼泽深处休息,天黑以后,他即率队潜出沼泽,四处寻觅战机,犹如猎人寻猎,向英军辎重队、战地医院等等任何可能发起偷袭的单位发起游击战。
英军为此惨遭损失,自然也向北美民兵、游击队展开了残酷的报复。
游击战打破军人和平民的界限,客观上使得本该由军队承担的责任、伤亡等等,扩大波及、平摊到每一个无辜的平民的身上。
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大规模出现的游击战,使得整个北美独立战争变得异常血腥。战争期间,两军对战,军民不分,都在战场底线之外,酿成很多当时的欧洲战争不曾出现的、血腥的、甚至直接针对妇孺老幼的报复性屠杀事件和杀降事件。
显然,美国独立战争出现的游击战,使得这种无差别作战战术,成为加速刺激、撕裂战争与道德、人伦的极端战术。
关于沼泽之狐弗朗西斯·马里恩中校的故事,后来,美国大导演梅尔·吉布森拍摄了大片《爱国者》。
电影男一号本杰明·马丁,即是以骁勇善战的游击战专家弗朗西斯·马里恩中校为原型塑造。
弗朗西斯·马里恩中校固然算得上美国的爱国者,但是,因他的游击战而死在英军枪口下的无数无名无姓的卡罗来纳州平民,却同样也为历史忘却。
北美大陆军频繁展开游击战,逐渐于被动战局下,将独立战争拉向胶着、僵持的泥潭。
北美大陆军将游击战向海战、城市战等领域扩展。
独立战争期间,北美大陆军的海军弱小,根本无法抵抗强大的英国舰队。就此,为打击英国舰队,北美大陆军将小型民船用于战场,在夜色掩护下,顺应水流、洋流,施放装满炸药的啤酒桶。
啤酒桶炸弹经过改造,既可以漂流水面,也可浮沉水中,这是现代水雷的雏形。
游击战之外,北美独立战争还将现代堑壕、反斜面战术等等战法推向流行。
在战略上,北美大陆军在查尔斯顿之战惨败之后,正是靠着遍地开花的游击战,勉力维持着战局,最终,等来了1781年9月的英法海军大决战。
1781年9月28日,取得制海权的约1.7万名法美联军,顺利从陆海两面完成了对英军约克镇据点的包围。
而后,华盛顿将军率领的美军和罗尚博伯爵率领的法军联手,向困守在约克镇的由康沃利斯将军指挥8000英军发起总攻,并逼迫英军投降。
至此,英军在北美的主力经过萨拉托加和约克镇两次战败投降,再无支撑战局的军队,只得选择和大陆军谈判。
约克敦战役后,除了海上尚有几次交战和陆上的零星战斗外,北美大陆战事已基本停止。
综上所述,可见,在北美独立战争期间,敌后游击战作为正面主战场的重要补充,一直是北美大陆军的主要作战方式之一。
在整个独立战争时期,北美大陆军的敌后游击战适时而动,灵活多变,对英军予以沉重的打击,助力了北美大陆军主力在正面战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之外,北美大陆军开展游击战,还发明了相关游击战的战法,以及散兵线阵型,水雷等武器,可谓收获极大。
然而,等到北美独立战争之后,得益于游击战立国、起家的美国军队却对游击战极不了然,逐年放弃。
后来,除却民间持枪习惯得以保留下来,之外,北美独立战争相关民兵和游击战的概念几乎被现代美军和美国战争文化排斥、淡忘。
游击战则渐渐成为美国军队极为反感的一种战法。
在南北战争期间,作为职业军人,南军司令罗伯特·李在正面战场遭遇惨败之后,在幕僚向他建议,要以游击战制衡北军。
罗伯特·李为此当即予以坚决反对。
因为游击战未曾出现,南北战争既能够迅速结束,同时经历内战的美国人的民族情绪并没有为此遭遇撕裂。
此后,到了二战期间,马尼拉沦陷前后,美军电令当地美军必须维护平民利益,不能将战争危险引入民间。马尼拉战役结束以后,美军总部更是数次电令留守马尼拉的美军地下武装,要求他们只能侧重情报工作,不得以任何形式的发起游击战,武装袭击当地日军。
朝战、越战期间,美军同样有类似命令。
总之,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庞大、强大的军队,却基本没有将其独立战争的游击战战法坚持下来。
其实,这也是战争文明随时代进化的情理之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