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诗域桃源』的隐微通道

和朋友创作的一套十二地支书签

这几天连续分享了四篇苏轼的文学作品,两篇散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遭遇,生命境界,天地自然,喜怒哀乐都在里面,营造了有诗意的意境,经久传承。

写诗的人,总不至于太坏。
诗是在一个残酷血腥的时间的自留桃花源,也是通向这个民族诗域桃源的隐微通道。
这个诗域桃源里,有上古的神话传说,大地的歌谣,《诗经》,《楚辞》,古诗,乐府歌赋,唐诗宋词……这些构成了我们独有的人文精神世界,一言以蔽之,诗无邪。这是孔子为这个诗域桃源定下的一个一个重要原则。
性情之贞正,感情之丰富与涵泳,乐律之和美,文质之彬彬,上出天道,下化民俗,是这个诗域桃源的特色。亦可谓言之不尽,其意无穷。
在人生最低的境遇,有诗托底,在民族最低的境遇,亦有诗托底,而诗在的平常中,更显其妙。
我小时候读到谭嗣同在狱中写“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感受到人的精神真的是充塞天地,大概那个时候,喜欢上了诗,不过只喜欢“明句”哈。
这让我想到《周易》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不是诗的诗所昭显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情怀。
当我们在困境中艰难前行,很快就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乎,就可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直挂云帆济沧海”了。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们既能看到诗能兴的力量,我们也要看到能立之地和能成之道。
诗能兴感,兴发感动之余,让人的心敏感,敏锐,纯粹,当我们一次又一次面对残酷的,血腥的,无道的真相,又无可奈何的时候怎么办?
诗域桃源不是一个避难所,它只是让一个人不至于下落,而前方之路在哪里?立于礼成于乐,就是理想社会的理想与合于天道的精神追求。诗域桃源通往大同社会,通往天人合一之境。诗域桃源不是一个封闭的避难之地,而是一个充满探索力的生动诗境。
诗能兴感,仁能感通,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诗通向的是一个自然人文的丰美的世界。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这就是诗域桃源的美。
有此诗而有此兴,有此兴而有此感,有此感而有此美,有此美而有此爱,有此爱而有此志,有此志而有此道,有此道而有此行,有此行而有此德,有此德而有此土,有此土而有此礼,有此礼而有此乐,有此乐而有此天下。这就是诗的教化之道,这也是华夏的天下观。
手机屏保图片
“葛(gé)之覃(tán)兮,施(yì)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jiē)喈。”劳动者在辛勤劳作,挖掘葛根,偶尔抬头远望,碧空万里,白云朵朵,山谷里,黄鸟在灌木群里叽叽喳喳,跳来跃去,活泼可爱。劳作劳累的间隙里一片诗意自然。这是大众的日常,是诗化的日常,华夏这片大地还是有诗意的时候,还是预留着通向诗域桃源的隐微通道的。
道生于余心,心生于余力,力生于余情。处处有余,处处有诗,处处有道,处处有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