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骑兵为何能入侵欧洲?汉代一个小发明起了重大作用
马镫的发明
远古时期,人们骑马是骑裸背马的,双脚也只能悬在马身两侧,如此骑马自然是件比较痛苦的事情。春秋战国时期的骑兵的人数不多,主要执行侦察、骚扰、包抄、偷袭等需要快速执行的任务。
大约在秦汉时期,骑兵人数增加,出现了马鞍。根据史书记载,如项羽使用骑兵冲突敌阵、汉武帝时期骑兵作为主战兵种大规模投入进攻匈奴的战争等,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虎骑”之所以有着强大的战斗力,极有可能就是装备了类似的马镫。
最早的西方记载是“上帝之鞭”阿提拉率领的匈奴骑兵,装备有欧洲人从来没有见过的马镫。
关于金属马镫,最早的记载在公元4世纪,当时的中国人借助先进的冶金技术,开始生产铸铜或铸铁马镫。根据甘肃武威南滩魏晋墓出土的文物,至迟在魏晚期,就出现了上马用的单马镫。但中国实用单马镫的历史很短,双马镫很快就出现。迄今为止发现的实物双马镫,最早的是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出土的十六国时期北燕冯素弗墓(415年)的三角形鎏金铜裹木质马镫;还有一件是南京象山东晋琅邪王氏墓葬群七号墓中出土的一件装备双镫的陶马,时间是在东晋永昌元年(322年)或稍后。这表明在4世纪初,双马镫的形制已经成熟,并在中国境内已经广泛使用。
马镫发明后的骑兵
马镫虽然很小,作用却很大。骑者可以借助马鞍、马镫构成的三个支撑点,以保持更好的平衡,从而在马匹急速奔驰的时候轻易不会掉下来;它同时也使骑者和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把人和马的力量合在一起,发挥出最大效力。最重要是马镫是骑兵解放了双手,不需要一直抓住马鬃防止掉下来,骑兵双手持兵器格斗或者射箭威力大增。
马镫发明后大大增加了骑兵在马上的格斗能力,重装骑兵已成为战场上起决定作用的军事力量,骑兵的比重也大为增加,而十六国混战时期是骑兵走向军事舞台主角的时期。史载,北魏军队动辄出动数以十万计的骑兵大兵团作战,甚至在450年大举进攻南朝刘宋时,出动的骑兵居然达到了60万,营寨绵延3000里。
隋唐两朝同样重视骑兵。唐太宗就是一位轻骑兵奔袭战术的积极实践者。在为唐朝打天下时,很多战役都是唐太宗亲率轻骑兵奔袭、突击而获胜的,著名的“昭陵六骏”就是他的坐骑。是以唐代也是皇朝军队骑兵的鼎盛时期,盛唐时期全部57万常备军中有16万是骑兵。下图是唐太宗的昭陵六骏。
马镫的传播
马镫发明后,很快就由中国传到朝鲜,在公元5世纪的朝鲜古墓中就已有了马镫的绘画。欧洲出土的马镫,最早的是在公元6世纪匈牙利阿瓦尔人(蒙古高原的柔然人后代)的墓葬中。因此人们推测,大约在6世纪,马镫经西进的柔然部落先传入土耳其,然后传到古罗马帝国,最后传到整个欧洲大陆。这也就是为何马镫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为“中国靴子”的原因。
马镫对西方骑士制度之影响
在古代西方的骑士制度和骑士精神有着深远影响。首先出身于贵族家庭是成为骑士的重要条件;其次,骑士从小要接受严格的礼仪和军事方面的训练,21岁时方能被正式授予骑士称号。而获得称号的年轻骑士则常常通过马上比武,显示自己无愧于骑士这一光荣称号。
在交战中,骑士们还要遵守某些成文的规则和惯例,如:一个骑士不能对另一个毫无戒备的骑士发起攻击,而必须让对方做好战斗前的准备。当一名骑士俘虏了另一名骑士后,必须将俘虏待如上宾等。
在马镫进入欧洲前,骑士们在马奔跑时,必须紧紧抓住马鬃,夹住马肚,才能避免被颠下马背。这种状况使骑士们在马上作战甚为困难,而中国人发明的马镫改变了这一局面,使骑士制度和骑士精神最终在欧洲形成。
对马镫评价
对此,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关于脚镫曾有过很多热烈的讨论,最近的分析研究,表明占优势的是中国。直到8世纪初期在西方(或拜占庭)才出现脚镫,但是它们在那里的社会影响是非常特殊的。林恩怀特说:'只有极少的发明像脚镫这样简单,但却在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催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