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岭石窟》“鸡鸣灯灭不摸金”是啥意思?专家:这也是考古科学

“摸金校尉”这个称呼早已不是什么陌生的词汇,但在《鬼吹灯》这本书出来之前,几乎没人知道这个称谓,所以许多人不禁会认为摸金校尉这个“职业”是作者自己编出来的,但早在接近两千年前这个称呼便已经出现在了史书上。

摸金校尉是中国古代一个盗墓者的门派,对古代盗墓事件有一定了解的人,肯定对这个门派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个门派最早起源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当时的曹操为了补贴军饷,所以就下达命令设立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这样就可以让那些人去专门的盗取古墓,然后再来补贴军用。

而这个行业里面也有它的规矩的,俗语常说“鸡鸣灯灭不摸金”。那么为何会有这个说法呢?摸金校尉干活的时候,最擅长的就是寻找古墓,像收集资料,结合当地的风水,很快就能找到古墓的具体地点。而在挖开古墓之时,他们先会在古墓的东南角点一支蜡烛,然后开棺摸金,动手的时候不能损坏遗骸,轻手轻脚从头顶摸至脚底,最后必给死者留下一两样宝物。

倘若在此期间墓室东南角的蜡烛灭了,那么则必须将宝物原样还回,然后恭恭敬敬地磕三个头,而这也就是传说中的“鬼吹灯”。虽然这个说法只是一个传说,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

但是专家考古发现,盗墓贼在盗墓的时候都还是特别注重风出入的地方,当盗墓者打开墓室的时候,墓室的东南角就会与外界的空气形成对流。而盗墓者之所以要在这里放一根蜡烛,就是为了检测墓室中的空气含量,如果蜡烛在此时熄灭则代表墓室中氧气的减少,大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就需要马上离开,否则他们很容易死在这个墓室里面。

鸡鸣不摸金代表着什么呢?“鸡鸣灯灭不摸金”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鸡打鸣意味即将天亮,盗墓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所以鸡一旦打鸣、蜡烛熄灭,则没必要继续摸金,保自身才是根本之策。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每一句流传下来的老话都有其深刻含义,切不可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而一棒打死,更不能妄自菲薄,忘了老祖宗的教训。

俗语蕴含大智慧,“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世代流传的有些俗语,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古人的做人处事智慧,比如“惜气有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唯丰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化都休问,任我逍遥度百春。”这首诗也是告诫后人延年益寿的秘诀。

人做事也是一个道理,都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智慧,学习好的摒弃坏的。如果没有前人的智慧,就相当于“瞎子过河,前途未卜”,所以无论到何时何地,对待古人的俗语,都要根据当前的情况,运用到自己的身上,拥有更好的人生。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读了增广会说话,学了幼学走天下”,提到的“增广”就是明朝冯梦龙写的《增广贤文》,里面记载了大量的民间俗语,包含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就连现在网络上盛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也被囊括于此。

《增广贤文》里的俗语,没有废话,句句都是经典,比如前面的“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画虎画虎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以及“人情似纸张张薄”等处世天规。无论是初涉社会的青年人,还是混迹江湖的老朋友,每次打开这本明代人的智慧典籍,都会有所收获。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喜欢,在通俗易懂的俗语中寻求帮助,在遭遇坎坷时捧起一本书的原因,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硬道理,因为老人的经历就是智慧,看的人多了就知道怎么更好地生活了。

如果你身处于坎坷逆境中,亦或是生活平淡无起色,都可以在闲下来的时候打开它,透过冯老先生的笔触,聆听古人的智慧。结合案例为你讲解为人的谨记,处世的天规,以及如何游走于世间好好说话的本领,教你平平淡淡的看穿世态炎凉,通俗易懂,犹如醍醐灌顶。

在众多的范本当中,我常读的是下面的这套赠送《道德经》的版本,囊括了原版的文言文,搭配着现代化的译文,装锁线的包装手艺,外观看起来也比较打起,适合收藏。多见多闻,借古鉴今。想要阅读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购买正版。#把书读薄 把人生读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