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级别最高的县衙
一、榆次历史沿革
榆次县,春秋时为晋榆邑,亦称魏榆。战国时属赵称榆次。秦庄襄王二年(前249年),使蒙骜攻赵拔榆次,即此。西汉置榆次县,属太原郡,王莽改曰太原亭,为中都县地。东汉复置榆次县,属太原郡,魏晋因之。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并入晋阳县,景明元 年(500)复置,北齐文宜帝并入中都县,隋开皇十年(590)复称榆次县,仍属太原郡。自此县名历代均不改。唐属并州,宋太平兴国为并州治,并州徙治唐明镇后,县仍属之,元属 冀宁路,明、清属太原府,民国年属冀宁道。
新中国成立后,1948年设置榆次专区。1954年设榆次市,是晋中行署、晋中地区所在地。1999年9月24日,行政区划改革,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晋中市(地级市),榆次市撤销,改称为晋中市榆次区。
坐落在榆次老城东大街北侧的榆次县衙,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县级衙署,也是榆次老城内的必游之地。作为封建官僚体制的最基层衙署,榆次县衙是中国古代衙门文化的缩影。
县衙大门
县衙的大门不大,建在台基之上,面阔三间、悬山顶。衙门两侧有传统的八字墙与围墙相连,门前左右各蹲一尊象征权威的石狮子。门楣上挂横匾,题“榆次县衙”四字,檐下左右挂两盏灯笼。
门柱上的楹联:居官当思尽其天职;为政尤贵合乎民心。
门外间两侧山墙墙心上各镶嵌着一块石雕,雕刻的是威风凛凛的门神。门廊内立着一面大鼓,为“击鼓鸣冤”之用。
进了大门,是第一进庭院。两边有赋役房,东边有酂侯祠,西边是牢神庙和牢房。回过身来,大门背面,
有楹联:
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存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仪门
前行便是第二道门--仪门。仪门是县衙里等级最高的一座门,规模形制基本与衙门相同。仪门立于两层三级台阶之上,青墙灰瓦,乌梁朱门,上有黄铜大钉,足以显示其威严庄重之仪。在仪门两侧各建着一座单间随墙带门楼的角门。
仪门,即“礼仪之门”,平时是不开的,只有科举开考、新官到任、迎接上级官员等重大庆典活动,才开启仪门,以示隆重。
平日进出都是经由两旁的角门。仪门两侧的两个角门,按封建礼制,东为上首,故东角门称为“人门”,也叫“喜门”,是供知县平常出入的。
而西角门则称为“鬼门”,也叫“绝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提审人犯,押解死囚赴刑场时才开,且死囚必须走鬼门。
在仪门楣上匾额题“晋藩首辅”,门前两旁廊柱上
楹联:好学近智,力行近仁,知耻近勇;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
穿过仪门的大门,仪门的背面也挂一牌匾,上书“古并州治”,
官有典常,任一日,则尽一日之心,况兼地广事繁,敢不夙兴夜寐?
民供正课,宽几分,则受几分之惠,纵使时丰岁稔,常如怨暑恣寒。
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山西属于并州,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屡有缩小。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赵匡胤把并州州府从晋阳迁到榆次,更名新并州,七年(982年)移治唐明镇,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
从“晋藩首辅”和“古并州治”这两块牌匾,可以看出当年榆次在山西的重要地位。州址曾设在榆次,因此榆次县衙的规模也变成了州一级的规模,榆次县衙无论是在建筑布局还是在文化衬托上都非常有讲究。
据载,榆次县衙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大的县级衙署,有“晋藩首辅”之名和“三晋第一署”之称。
县衙始建于宋朝,整个衙门建筑群中轴对称,前堂后寝;历史上曾建有五堂二十六个院落,占地二万平方米,房舍400余间;按功能和作用可以分为行政管理、文化生活、神庙祭祀三个系统。
其间牌楼、牌坊、厅、堂、廊、轩、楼、阁,众多的建筑形式精彩纷呈,砖雕、木雕、石雕等古典建筑的艺术构件为数极多,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集大成者,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解放后县衙一直做为县政府的办公场所,故而未曾经过大的拆改,基本保持了历史原貌,十分难得。
戒石坊
公堂前立戒石,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为宋太宗赵光义所首倡,但“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话,却是从五代后蜀主孟昶所撰的《颁令箴》中精选出来的。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明令各府州县俱立戒石于衙署堂前并建亭保护,故有“戒石亭”之称。
到了清代,因戒石亭居甬道正中出入不便,遂改为牌坊,架在甬道之上。牌坊无定制,大多是四柱三门的木牌坊或石牌坊,故又称为“戒石坊”。
穿过仪门,来到第二进庭院。二进庭院很宽阔,甬道中间立着一道石排坊。
额题“廉生威”,两边柱上刻着:大其牖 ,天光入;公其心,万善出。背面题“公生明”。
这道石坊称为“戒石坊”。牌坊后两侧,各立有一块“戒石”碑。
六房之一——刑房
庭院两侧有六房。六房是明清时代州县衙门下设的六个办公机构。左侧三房:吏、户、礼,右侧三房:兵、刑、工。
其中,吏房负责下属官吏的任免、考绩和升降;户房负责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房负责典礼、科举、教育等;兵房负责军政;刑房负责司法、诉讼等;工房负责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州县六房对应于中央的六部。
六房门前都有楹联。
刑房(公安局)楹联:按律量刑昭天理,依法治罪摒私情。
吏房(组织部 人事局)楹联:选官擢吏贤而举,考政核绩廉以衡。
户房(财政局 税务局)楹联:造户量田唯勤唯爱, 征赋理财亦谨亦公。
礼房(文化局 教育局)楹联:兴学崇贤理智教化, 隆礼制典仁义规绳。
兵房(人民武装部)楹联:厉兵秣马常备不懈,枕戈待旦防患未然。
工房(水利局 建设局)楹联:修路开渠造福乡梓, 鸠宫选料营建明堂。
大堂——牧爱堂
戒石坊正面,就是县衙的大堂---牧爱堂。大堂是榆次县衙的中心建筑,月台承载,石栏维护,面阔五楹,进深三间,前有三间抱厦;檐下挂有横匾“牧爱堂”, 蕴含着施爱于民的仁政主张。
大堂前有两副楹联: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事;
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须克己守廉正。
进了大堂,堂上设屏风、公案、椅子,高挂“明镜高悬”匾。大堂是县官处理政务、升堂亲事以及举行各种礼仪庆典和公堂审案的地方。
大堂后面县衙是二堂也叫二公堂。二堂为县官调节审理轻小案件或涉及不宜公开的民事案件和夜晚召集下属议事的地方之处。二堂面阔三间,规模比起大堂来,就要小得多了,但该堂虽小,但胜在精致。
堂檐下的横匾题着“悬鉴涵冰”,四个字雄浑苍劲,极为美观。堂前石柱上楹联:
浮躁一分到处便招尤悔;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
意在告诫官员踏实做事,不要因循守旧,应该改革创新,对当下很有借鉴意义。
现在,堂内展有山西巡抚张之洞和户部尚书闫敬铭秉烛夜谈情景的蜡像。
二堂之后是三堂。三堂是知县日常办公,批示公文,用印划签的地方,俗称“签押房”。三堂很小,面阔三间,檐下挂“恭敬惠养”牌匾,左右各挂一盏白灯笼,上写一个“警”字。
堂前楹联:要办事,莫生事,要任怨,莫敛怨;可兴利,毋近利,可急功,毋喜功。
三堂后面是一过道,过道正中有一院门,门前蹲着两只小石狮子,院门两侧的砖墙上刻有精美的砖雕,还有一副砖雕的楹联:
光前须种书中粟;裕后还耕心上田。
院门上方有一牌匾,写“雍和”两字,门前楹柱上楹联:
治赋有常经,勿施小恩忘大体;驭官无别法,但存公道去私情。
内宅门内也有楹联:
清心以尽心,意外升沉皆定数;办事勿多事,个中界限要分明。
这座小院门就是内宅门,是县衙前堂后寝的分界。
在内宅们外,左右两侧有几个小院子,分别是典史院,主簿院,县丞院和钱粮院。是县衙下属官员或师爷办公的地方。各个小院不大,两三间平房,但每间房前都有楹联。
既然穿吏服,心要忧国忧民; 纵使卖番薯,称须足斤足两。
举要理繁务先大体, 鸿风懿采瞻彼前修。
钱税院楹联:
开源节流裕充国课; 量入为出利达乡黎。
巡捕厅楹联:
成于思,毁于随,吾所惕之; 约诸人,周诸己,君其勉之。
思补堂
进入内宅门,就到了县太爷一家生活起居的地方了,包括四堂,五堂和东西两套小院。迈进院门,是一传统的四合院,有正房和东西厢房,正房是四堂,面阔五间。四堂名“思补堂” ,是知县的书房和卧室。檐下挂“思补堂” 匾额,门前楹柱上楹联: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现在屋内有一康熙皇帝的蜡像,再现了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7月,康熙皇帝微服私访到榆次县衙,并下榻在四堂的历史场景。康熙还写下:“剧暑悲难渡;清秋喜却回”对联赐与县令祖良才。这联也成为榆次县衙的镇衙之宝。
清心以尽心,意外升沉皆定数;
办事勿多事,个中界限要分明。
十一、五堂
五堂
五堂叫“冰雪堂”,是县衙第六进院落中的主体建筑,也是衙署中最深的一处。
五堂是一座一开五楹两层楼榭,木楼雕花,极为精致。这是知县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
下层门前出檐,檐下也有横匾,题曰“冰雪堂”。二楼檐下挂着横匾,题“槐月轩”。
堂上一官称父母,莫言当官易,要广施父母之恩典;
眼前百姓即儿孙,应知为民难,须多照儿孙以福星。
县衙有有三门(大门、仪门、内宅门)、五堂(大堂、二堂、三堂、四堂、五堂)、六房(礼房、吏房、户房、兵房、刑房、公房),十二院(寅宾馆院、巡捕厅院、县丞院、东小院、西小院、钱税院、主簿院、典史院、三班院、牢房院、大膳房院、小膳房院),还有二祠(社神祠、赞侯祠),三庙(马王庙、牢神庙、衙神庙),
马神庙是祀祭马王神的神庙,马王神是道教神统中“灵官马元帅”,供奉在马王殿里。
马王殿前楹联:房驷腾辉周凤驾;骅骝献瑞冀空群。
马王爷
马王殿还有马王爷。马王爷有三只眼,据说专门称之人间邪恶,俗话说“叫你知道马王爷长几只眼”是用来鞭教不轨之徒的。
衙神庙是祀祭衙署之神—皋陶的神庙。皋陶是虞舜时期的最高法官,是中国刑法的创始人。
楹联:刑而不虐为庙,树万代人理;造狱决断于衙,立千载神明。
社神祠也叫土地庙,供奉土地爷爷和土地奶奶。
楹联:中央德泽,保四境平安;土府神明,赐一方丰稔。
灶神祠
衙神祠和社神祠是在一个院子里,大门口的匾额上书“润泽长存”,进门照壁上的砖雕极其精美,院子里一边是衙神殿一边是社神祠,每一座建筑都精美,飞檐、斗拱、窗牖、梁柱、雕饰皆美轮美奂,虽无灿灿光鲜,但那份端素宁静沉稳大气穿越几百年的历史扑面而来。
牢神庙是祀祭牢神的庙堂,狱神堂中的牢神是明代人亚烬,是杂神中最年轻的神。牢神庙建在牢狱内,罪犯刚押入狱中时,或判刑后起解赴刑前,都要祭一下牢神。
触法即欺天,十恶不赦;
悔过是回头,一体宽容。
心田坦坦,宜种德,莫负心;
天网恢恢,易造孽,难欺天。
十三、酂(cuó)侯祠
酂(cuó)侯祠
“酂(cuó)侯祠”,供奉的是西汉开国丞相萧何。萧何因协助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为汉王朝的兴盛鞠躬尽瘁,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同时萧何作为丞相知人善任、慧眼识才,这才是为官应有的品质和素质,也是萧何的可贵之处。所以,萧何庙的对联是:
音飞白雪
酂侯祠内的主要建筑除萧何庙外,还有“音飞白雪”,也就是戏台。每逢重大节日,知县都要调戏班来唱戏。音飞白雪戏台联是:
人情到底好排场,耀武扬威,任尔放开眉眼做;
世事原来多假局,装模作样,惟吾踏实脚跟看。
膳房
膳房也有对联,膳房是衙役们用餐的地方,楹联除一般性歌颂饭菜飘香外,还有劝衙役甘于清贫、廉洁奉公
形味色香多雅趣;烹烧蒸煮俱清香
白米为炊,莫嫌樽酒淡;山肴作馔,还是菜根香。
牢房
牢房看守办公室
牢房
死牢
十五、院落及砖雕
榆次县衙是我国目前现在级别最高的县衙,并保存至今依然完好。、
如今依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格局和原貌,实属难得,也是我国保存教完整的县级衙署,有“三晋第一署”之称。
占地2万平方米,始建于宋朝,有5堂26个院落(按照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一般县衙的规置都是四径三堂,而我们所看到的榆次县衙却有六径五堂,据说是在公元979年的时候,宋太宗赵光义灭掉了北汉,水淹晋阳城,于是就把这个古并州府迁到了榆次,榆次县衙也就自然升到了州府衙门的规置,也就变成了六径五堂,后来一起沿袭至今),房屋400余间,包括思凤楼、寅宾馆、牢神庙、县丞院,衙神庙,马王殿等,按建筑功能分为行政管理、文化生活神庙祭祀三个系统。
榆次县衙可谓封建社会县级衙门珍贵的历史活标本,其整体布局、规模形制体现了明清时期地方衙署“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的传统礼教思想。整个县衙经过历代修葺,从院落建筑到石雕、砖雕、木雕,刻工精细、刀法娴熟、生动古朴,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同时,它又是一座宝贵的文史资料库,其中大量的楹联,流连盛广,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