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散发着的巨大能量
考完口语已经是晚上九点半,洗澡,回到桌前,打开台灯,翻开《冬牧场》。
只剩下最后几章了,十一点阖上书,我暂离了这段在冬季牧场里的旅程。
晚上睡得非常好,不知是因为完成了考试,还是因为那些令我魂牵梦绕的故事与人。
《冬牧场》是那种会令我忍不住放声大笑的书,想想这样的情况很少见。别人常用“精灵”二字来形容李娟,我觉着十分贴切。
从《遥远的向日葵地》开始喜欢李娟,后又从家里的书架里找出了《冬牧场》,看上去书本有些年头了。
《遥远的向日葵地》或许是因为有外婆有妈妈的原因,我总觉得有些沉重的深刻,它使我卷入一场又一场的深思中。
《冬牧场》的故事要更辛苦,游牧民族的生活是从小便开始的艰辛,但文字又那么轻松有趣,这样强烈的对比,一会儿我紧着心,一会儿大笑。
李娟记述了居麻一家人在冬牧场的点滴,他们赶着牛羊、马、骆驼在新疆的茫茫土地上,在寒冷的空气里生活的故事。
开头,便是一段漫长的路。
大地是浅色的,无边无际。而天空是深色的,像金属一样沉重、光洁、坚硬。天地之间空无一物……那像是世界对面的一个世界,世界尽头的幕布上的世界,无法进入的世界。我们还是沉默着慢慢进入了。
走在这样的大地中央,才感觉到地球真的是圆的——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大地真的在往四面八方微微下沉,我们的骆驼队正缓缓移动在这球面的最高点。
我也从这里,与李娟一起踏上这段旅程。
《冬牧场》让我动容的是这土地包含的这一切生命。人、牲畜、花草……
多冷啊,这也不妨碍鲜艳的花朵生长,不妨碍羊群们享受那地缝里钻出的枯草,不妨碍狗妈妈在最冷的时节生出一窝小崽,更不妨碍这群小崽在如此寒冬里茁壮成长……
生命的顽强,以及它散发出的巨大能量贯穿于这本书。
与居麻家一起生活的猫与狗,都是要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的。猫能够生活在冬窝子里,还有些暖气,只是偶尔被居麻折磨而已。
狗只能在冬窝子外面,没有暖气,肚子里有一窝崽,连主人都不知道。狗吃得差,没有肉。如果不吃,等食物冻成冰坨子,就只能一点点啃。狗生产之前也在啃冰坨,没有人知道它怀孕,就更别说会有好的伙食了。(我想到自己家挑食的巧克力,气愤啊!)
人又能好到哪里去呢?唯一的水源就只能通过化雪获得。如果干旱,则需步行很远,将雪背回家。
如此劳作,每年,每时都在土地上迁移,牧民身上早已落下病根,吃阿司匹林止痛片就如同吃饭一样,大把大把地吃,看着都让人心焦。
而更多的,是孤独。在大地上无人讲话,无人问津,无人叨扰的地,多么宁静又寂寞啊。
在空敞的天空下,一片片戈壁缠绕着一片片沙丘,永无止境。站在高处,四望漫漫,身如一叶。然而怎么能说这样的世界里,人是微弱渺小的?人的气息才是这世界里最浓重深刻的划痕。人的气息——当你离他住居之处尚遥遥漫漫之时,你就已经感觉到他了。你看牲畜脚印渐渐凌乱、焦急。看到这些脚印渐渐密集,渐渐形成无数条小路。这些小路又渐渐清晰,渐渐向着他所在的方向一一合拢。一切都指向他,一切都正马不停蹄向他而去。是的,'倾斜’,整个世界都向着他倾斜。他就是这荒野的主人。
这世间为什么总是这么宁静呢?大约因为死亡累积得太多,因为死的事远远多于生的事吧。
他们宁静了下来,怀念他们的心也渐渐归于宁静。天空下最大的静不是空旷的静,不是岁月的静,而是人的静啊。人终究是孤独又无法泯灭希望的……
《冬牧场》前,我读的是《月亮与六便士》。
两本皆然不同的书,后者是现代主义文学,前者是非虚构文学。李娟说,她没办法写小说,没有这样的能力,只能写自己的所见,所看。
我曾听过【理想国】中,梁文道与李娟对谈的一集播客,很被感动。题目叫《什么是纯粹的写作?》,这可真是个令人想要立刻坐直身体,认真倾听的主题。
李娟展现出来的,是她独有的浑然天成,是一种作家的纯真,有些小傲气,也有许多的谦逊。
李娟的书,是随时随地,都适合拿出来读一读的书。
看书的时候,我习惯拿一支铅笔,一本索引贴,好让我之后能够顺利找到触动自己的地方。
密密麻麻的索引贴标志着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也标志着作者藏在此处的无限魅力。我从不质疑读书本身,就如同我根本不会去寻找一本书的意义,我在书里体验了不同的人生,我在书里得到心灵的洗礼。
《冬牧场》就与那片土地上的生命一样,散发着巨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