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伟望 | 记录感动——学生练笔的序与跋
记录感动
——学生练笔的序与跋
文/袁伟望
我教书,重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也重视学生阅读、写作成就感的获得。我是从学生走向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的视角,来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内生动力指导语文学习的。
在宁海中学这么一所环境优美、学生优秀的学校,我是特别地用心教语文,用心地让学生把“练笔”当作创作,当作写“书”,当成持续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抓手”,让学生阅读的源头清水长流,让学生写作的内动力源源不断。开学第一堂语文课,我与学生共同描绘学习语文的美好情景,待学生的课堂激情上来之后,我就顺势与学生商量着三年的语文功夫该如何夯实,语文之花该如何盛开并结出丰硕的果实。最后,我要他们对毕业收获的语文形成一种美好的憧憬。
我们一起商量的成果是:一学期出一本书,高中三年,每一位同学收获六本厚厚的“书”。特别说明:成果不设上限,多多益善,语文成绩保证过关并争取出色发挥。美好的前景是:六本“书”,能让自己有美好的回忆,能让自己在教育后代的时候,有美好的参照,面对后人说起自己高中语文学习的时候能不脸红,对得起自己的努力。我的提醒是:我们在乎正式发表,我们也不在乎正式发表,我们在乎“日日勤”,在乎“点点功”,在乎功到自然成,我们不在乎写作题材的大小,我们在乎思考的广度、深度,在乎人性的宽度与温度。我们立下的“规矩”是:言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诺必践,行必果”“我们的脑袋长在自己的肩膀上”,我想给学生一个全新语文。
在这日日功的阅读写作的练笔过程中,学生记录了自己与同学的“喜怒哀乐”,体验了高中学习生活该有的“酸甜苦辣”,关注了校园,关注了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注了父母,关注了亲情,关注各自的兴趣爱好。这一过程,是他们学习生活与思想情感不断充实、丰富与品行不断得到锤炼的过程。他们因有编“书”写“书”的过程,他们养成了随手记录的习惯,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养成了分享交流的习惯。通过编书写书,通过“创作”过程的交流,他们让自己多了一份获得成功的机会,多了一份甜蜜与美好的学习记忆。他们说,练笔不受材料、形式的限制,完全可以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可以议论国家大事,可以说明事情特征,更重要的是炼就了一颗灵动的心,可以面对世界的多姿多彩,并藉此可以练就自己的笔头,让自己的笔头灵动起来。他们说,写多了,将来自然有落笔成章的感觉。果真,有同学落笔成章的成就感,自然地,在练笔的过程中慢慢体现出来了。
三年的坚持,满满的收获,虽有同学有咬笔头苦恼的时候,但更多的同学是乐在其中,有一种创作的乐趣享受,有些还抢着创造条件早完成或多完成一本二本“自己的书”,给书取名,给书设计封面,甚至不忘记给书做个封二封三封底,给书插图,给书艺术的补白。这样的坚持与收获,让当老师的我,也有了收获的成就感。这感觉,不仅仅是学生高考的成功,还有更多人们看不见或暂时看不见的人生成长的丰富成果。这成果,在学生书的“序跋”里就已经有所展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教育的美好期盼,在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生活中也自然地表现出来了,优秀者更加优秀,出彩者更加出彩。
读到当年学生“书”的一些序跋,我为他们的坚持高兴。起初,他们中虽然也有一些些“被”强迫的感觉,实际行动起来之后,慢慢地就变成了自己必须完成的作业,慢慢地也就有了自觉完成的内在快乐与追求,有了“多多益善”的想法,有了好了还要更好的想法。我陪伴着他们一周又一周,为他们搭建着交流的平台,给他们推荐发表,给他们宣读展示的机会,给他们中最优秀的以五角星的最高级奖励与赞扬,我为他们的青春激情兴奋,我为他们的自我反思激动,我为他们的全面提升鼓掌,我也为他们敢用诗、敢用宣言等各种形式写序跋而欣喜……我借了学生的青春而青春不老,我用他们的眼光看世界,心眼儿与他们保持着一致,享受着他们阅读与写作进步的快乐——我乐于在他们身旁做一个热情的鼓掌者:享受他们由“幼稚”走向成熟而不断成长的喜悦。
有位以“男子汉宣言”作序言的,他给自己的人生作了如下设计:成为金融经济家,让中国亿万人民共同富裕,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到那时中国不畏惧美国。要是美国敢动中国人民一下,他将要以经济手段摧毁美国的金融,让美国俯首称臣。这位同学最崇尚的男子汉行为是:行侠仗义,敢作敢为,不怕别人嗤笑,说一不二,诚实守信。有一位同学用船作喻:“我们拿着仅有的一张船票起航了,船驶着,激起层层涟漪。后来呢?——涛声依旧。”另有一位同学在《后记》中说:“千言万语,言之不尽,唯有身体力行,再接再厉,方能将自己培养成新世纪的栋梁之才。”想到这些同学,我就想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学生的序跋记录了他们的生活,记录了他们的欣喜,记录了他们的沮丧与失望,当然,也记录了他们的感动与思考……现在读来,我仍感到欣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的教学是遵了教育之大道的。下面选录的部分学生序跋,我没有写上学生的姓名。我是希望我的学生,读到了自己或同学的序跋后,能对号入座,找到那份“对上号”的欣喜与快乐,继续当年“对号入座”的兴奋与期待。我希望我也能继续记录到他们的欣喜与感动。
下面是部分同学青春年少时写下的序与跋。精彩在学生的序跋里,序跋里有学生精妙的金句。
记录感动——代序
我承认自己属于那种容易被感动的人:
为天长地久的山盟海誓的浪漫爱情而感动;
为奋不顾身凛然仗义的真正男儿而感动;
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无名”功臣而感动;
为慨然助人扶贫济贫的世间真爱而感动;
……
听到呼呼北风,在空中横冲直撞,我会感动;
看到漫天大雪,颤抖着随风飘舞,我会感动;
听到一个个危急存亡的关头,力挽狂澜的人群把铮铮誓言喊得震天响,我会感动;
看到处处欢歌笑语,而无家可归的小狗在街头流浪发出的呜呜哀鸣,我会感动;
为自己取得的小小进步,创造的惊人奇迹,我会欣喜不已地感动;
为自己身陷重围,一筹莫展之时,有人伸给我一根“稻草”而永远的感动!
……
我常常感动,身不由己地,被世界上所有的真善美!
每一次感动,都是心灵的一次荡涤,灵魂的一次升华!
不要告诉我年少不谙世事,心灵稚嫩单纯:只因没有经历枯燥生活的磨砺,没有接触黑暗腐败的社会,便把这世界看得过于简单,过于美好。
也许是吧,——世界并不完美!正因为如此,它才需要你我去改造。在这之前,我们要先努力把自己改造成愈加完美的人——这就要呼唤一颗会感动的心!
因为真实,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所以美丽!
我们在跌跌撞撞地长大,在我们慢慢改造世界感动世界的同时,也时时刻刻被世界的美好感动着!淳朴、善良的心藏不住太多的感动,只好用笔来记录。于是,笔到的地方,也就是心到的地方!
让感动在这里尽情地倾泻吧!
我庆幸自己还有用文字记载的能力,能给每一次心灵深处的感动找到一个归宿,一个永恒的归宿!
跋之前奏
每当我交上练笔那一刻,总希望看到老师那鲜红的批语。他给了我一次又一次信心,一次又一次地鼓励我尝试再尝试。练笔是我和老师沟通的桥梁。
每当老师您捧着同学的作品来品评时,总希望您捧着的这本是我的,总希望您对我投来鼓励的目光。
每当您表扬某某同学时,总希望自己写出一篇好文章,让老师您欣赏一下。
总之,我憧憬、希望的很多,在努力中我也得到了许多。是的,每个人的雨季留下了每个人的青春历程,每个人的雨季都浓缩了青春精华,每个人的雨季留下了每个人青春中灿烂多姿的一页。此刻,我播下种子,自信在自己的努力下,将来可以品味这收获的成果。
跋
生平第一次写跋,心底有种成就感。毕竟自己或认认真真或潦潦草草写完了一本练笔。在这里面留下了进入高中的脚印,也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情感。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十分真实。我把这些个人的“历史”,记在了一本一百页的练笔本中,希望有一日能重温高中美好的时光。也许这将变成我淡淡的记忆,尽管是淡淡的,但依旧存在。
跋
不知不觉中自己已完成一部著作,虽未有发表,但也算作自己的一部作品,也感到一丝喜悦。
翻来看看,高一生活的画面历历在目。是啊,它真实地记录了高中的生活,同学那纯真的笑脸,老师那谆谆教诲,自己发自内心的感想和希望,自己青春路上的点滴,它组成了我高中的写作。
每个人都是从幼稚走向成熟,自然而然,练笔也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从开始到现在,我的练笔一天天进步,它真实地记录了我高中生活的点点滴滴,这股清泉水细细地流淌着,在我不断地努力下,我相信这股泉水会变得越来越清,越来越甜,越来越有力量。当我成功后,回过头来细细品评这甜甜的泉水,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清香与舒服。这是我劳动的成果,高一青春生活的记载。
跋
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我的新作《精忠报国》,心情当然棒极了。谈及感受,恐怕写到了远远不及感到了,概括起来简洁两个字:颇深!
我第一次写书,只当是老师教鞭下的产物,第二次是自觉按时完成,这次完完全全是自己心灵深处的强烈愿望——早点完成激励我的读与写。在每一篇文章里,在每一个角落里,在每一个字的笔划里,都能找到我的喜怒哀乐,我的影子。感谢上帝,让真情在我的笔端涌动,让灵感为我所拥有。
跋
曾经把生活看成朝霞满空,绚丽多姿,只要你愿意就可以翱翔于苍穹,为自己镀上五彩;曾经把生活看成风雨交加,雷声轰响,就是挪移一步也难于上青天。太多的曾经珍藏在这一方小天地中,虽只是方方正正的汉字,但融入了我的欢声笑语,此处无声胜有声,无心插柳柳成荫,回头一看,花季的种子已破土而出,沐浴着晨光雨露。我欣喜了,在这时顿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名言。终于有了人生旅程中一茶站,可以坐下来品味过去。
末言
重新翻阅本学期的这本练笔,总觉得自己写的范围很小,大都反映的是校园生活。这或许是因为我涉世未深,还不能看透社会,反映社会;或许是由于我本身就喜欢写花雨季节一类的文章。但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目光变得更远。
但不管怎么说,当我完完整整地完成这本练笔时,仍有一丝成就感和收获感。成就的是要算完整地完成练笔,当算这一本;收获的是我记录了花雨季节朦胧而又淋漓的故事,不让它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等过十年、二十年或者更远一些,当我再一次翻阅这本练笔,回忆此时的我们,无疑是一种乐趣,这种乐趣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最后,仍以您的那两句话结尾:
凌云健笔意纵横
天生我材必有用
袁伟望,出生于宁海。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宁海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主任委员。著有散文集《记得香花山》《山水间.宁海》《勿忘乡愁》。
□编辑:林海燕
□ 图片:项海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