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正史绝不容被虚无!
总有人疑古成风,依据推论仅仅是在文字上推测,不严谨。
比如某人发的这篇《中华文明历史大框架》,最后的结论竟然如此武断。
可能现代很多人受西方史学的影响,也认为中国历史如同西方编造的世界史一般,是无法考据的神话故事。
其实,古人治学非常之严谨。史记的作者太史公,三代为史官,且当时记录历史的忠实程度和史官高度的独立性都不是后世能比的,“孔子做《春秋》而诸侯惧”。
我们研究历史,并不是为了听故事,我们是奔着“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去的,很多人,能理解这种深沉的史观吗?
天人是相通的,所以“大人者与天地和其德”。你不究天人之际,你怎么定一个人人生的方向?你不能为天地立心,就不能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样才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很多从甲骨文,字音字形演变,《竹书纪年》说事。断章取义的从有细节出入的地方,企图全盘推倒历史,目的不太明了,但风气非常不好。
要知道,清华简并没有推翻《尚书》,而是印证了《尚书》。清华简里面关于尚书的篇目,和尚书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一些措辞因为书写的习惯略有出入。以前有人拿《竹书纪年》说事,推翻正史,现在又有人拿清华简说事。
同一个事件,鲁国的史官,记录下来的材料,后来形成了《春秋》。魏国史官形成的材料,形成了《竹书纪年》。不一致才是正常的,新闻采编,书写风格和体例,不同的人都不可能完全一样。鲁国的史官,好歹是看过周室藏书的,魏国的史官,更多的是自我发挥。
《尚书》,原本叫《书经》,汉代之后,才叫《尚书》。《书经》记录的是皇室官方文件和事件,这种典籍,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假的。就好比,共和国历代主席的讲话,档案馆都记录在册,怎么可能假。之所以后来出了问题,是因为项羽烧书,把书都给烧光了。
孔子也是在周朝官学散轶的情况下,根据鲁国当时转载的信息,整理了一本出来。所谓削六经,也说明他的资料不权威,看到的第一手资料并不全面,所以他才会反覆修改。如果是周室直接拿过来的第一手文献,他一个字都不可能改,他改六经,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还原典籍。这叫古文《尚书》。
后来,汉朝要恢复原版的,有个人叫伏生,说他家还有一本没烧的。这是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的区别。
真正的大家,是读史使人明智,而不是一味疑史使人明智,就连孔子读书尚且韦编三绝才下笔《易传》。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对历史严谨如斯,我们的治学态度也该更严谨一些。
中华正史不容被虚无,文明的根源也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能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