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扭转超声诊断及鉴别
睾丸扭转时,首先是精索静脉血流中断,引起睾丸内微小静脉血液淤积,紧接着睾丸动脉供血停止,导致睾丸缺血或坏死,其程度与扭转度数和时间有关。
Session 等报道,在扭转发生的6-12小时内复位的睾丸存活率为80﹪,﹥12小时的存活率20﹪,而扭转时间超过24小时的则存活的可能性很小。
国外学者研究表明睾丸扭转可导致生精细胞凋亡, 同时可引起对侧睾丸生发上皮细胞广泛凋亡 ,提示睾丸扭转可导致不育症。因此,该病及时准确的诊断对治疗措施的选择及患病睾丸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99mTc-RBC阴囊核素扫描是诊断睾丸扭转的金标准,机理是扭转睾丸血流障碍导致放射性不积聚的冷结节,表现为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
近几年随着高频彩色多普勒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对睾丸扭转的诊断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CDFI检测睾丸内血流消失是诊断睾丸扭转的可靠指标,而睾丸内血流减少伴阻力指数增高是诊断睾丸扭转的敏感指标。
正常睾丸的二维超声图像呈卵圆形,纵切时大小为4×3×2㎝,有个体差异。睾丸实质呈均匀点状中等回声,外有包膜,表面光滑整齐。
附睾头约为10×7×6㎜,附睾体呈长条形<4mm,附睾体、尾常不易显示,附睾回声与睾丸相似。
鞘膜:壁层-----附于阴囊后壁;
脏层-----覆盖睾丸白膜、附睾头。
阴囊壁厚度3-6mm,这与提睾肌肌肉的收缩状态有关。
CDFI显示睾丸实质内大动脉血流信号有三型表现:Ⅰ.睾丸实质内血流信号呈点状分布;Ⅱ.血流信号呈条状,从边缘向实质延伸,呈扇形分布;Ⅲ.动脉从一侧穿过睾丸实质至对侧,常有静脉伴行,以前两种多见。附睾尾部可见血流信号,头体部血流不易显示。
睾丸内动脉的频谱波形为低阻表现,平均阻力指数为0.62(0.48-0.75),
睾丸静脉只有深吸气时显示血液回流,右侧睾丸静脉注入下腔静脉,左侧注入左肾静脉。
睾丸位于阴囊内,主要由于睾丸系膜过长,鞘膜壁层的止点过高使睾丸在鞘膜内处于游离状态。
在睡眠中睾丸受到挤压、体位突然改变、腹压增加、过度活动、劳累或受凉等情况下提睾肌异常收缩诱发睾丸扭转,多发生于青少年。
此类型临床较少见;
扭转度数多在360°以上,发生时睾丸上提至阴囊上口或腹股沟区,多由于睾丸及精索的鞘膜与其周围组织附着松驰,引起鞘膜及其内容物的扭转;
几乎100%发生于围产期和新生儿期。
睾丸扭转起病急,主要表现为患侧睾丸剧痛,同时向腹股沟区放射。
查体患侧睾丸肿胀抬高,呈横位或斜位,甚至可达腹股沟外环处而致患侧阴囊空虚;
部分病例Prehn’s Sign阳性,即阴囊托起后疼痛加剧,在发病早期尤其敏感,在后期睾丸坏死后疼痛可能减轻;
在扭转睾丸的上方精索变粗,甚至在扭转处可触及一硬结;
附睾位置异常,根据扭转的程度不同,附睾可以处于阴囊的前、中方,在扭转360°时,附睾仍然位于睾丸后方。
提睾反射消失。
睾丸扭转左侧患病占73%,这与左侧精索较长有关。
睾 丸 炎、附 睾 炎
睾 丸 附 件 扭 转
阴 囊 外 伤
腹 股 沟 疝
睾丸炎常由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或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附睾炎继发于后尿道感染,多发生于附睾尾部,中青年多见。
三者临床症状相似,均有阴囊肿痛症状,有报道单凭临床症状和体征,对睾丸扭转和睾丸炎的诊断正确率仅为50%。
CDFI显示睾丸扭转时血流减少或消失,流速减低,而睾丸炎、附睾炎时血流明显增多加快,睾丸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减小,多数小于0.5。
值得注意的是当睾丸扭转发生自行松解时,睾丸内血流信号会反常性增多,与睾丸炎、附睾炎类似,这时应结合临床仔细分析,如能观察到睾丸内血流由稀少到增多,就可明确诊断,因为睾丸扭转松解后患侧睾丸可出现短暂性反应性充血,血流较对侧丰富。
睾丸附件是中肾管或副中肾管发育过程中的残留结构,不具有生理功能。
正常睾丸附件0.1-1㎝,呈均匀高回声结节,除非睾丸附件扭转或鞘膜积液时,一般不易显示。
根据附件所在位置,将其分为四种类型。
①睾丸附件:位于睾丸上极。
②附睾附件:位于附睾头部;
③输精管附件:位于附睾头与附睾尾之间;
④精索附件:位于精索远端。其中因为睾丸附件有蒂,扭转发生率最高。
睾丸附件扭转时表现为睾丸与附睾头之间或者二者旁不均质高回声结节,而睾丸扭转时表现为睾丸上方强回声团块,且要大得多。
附件扭转时睾丸、附睾血流轻度增多,睾丸扭转时血流减少或消失,是二者最主要的鉴别点。
睾丸扭转时附睾头显示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