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藏易原文

归藏易原文

(    王家台秦简《归藏》编号者一百六十四支,未编号的残简二百三十支,共计三百九十四支,总字数约四千余字。由于残缺过甚,至今尚未拼出一支整简,顺序也难以排定。在这批竹简重,共有七十组卦画,其中十六组相同,除去相同数,不同的卦画有五十四种。卦画皆以一表示阳爻,以∧表示阴爻。卦名有七十六个,其中重复者二十三个,实际卦名五十三个。此外,卦辞也有一部分重复。竹简有两种,一种宽而薄,而另一种窄而厚。因此,我们推测,这批《归藏》有两种抄本。秦简《归藏》的卦画皆可与今本《周易》对应起来,卦名也与传本《归藏》、不帛书《周易》及今本《周易》大部分相同。现摘录部分释文如下(本释文以录简头为主,重复者只录其一,但卦画和卦名可互相补充者则皆录下来。释文大致按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之《六十四卦》的顺序排列,下面的编号为清理时的原始编号,上面的编号为临时序列号。竹简残断者以◇标出,字迹模糊、无法辨识者以□标出,通假字、异体字不另注明,但据文意明显有脱字者以【】补足。本释文是刚清洗出来时所作的原始释文,未经仔细校对,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若有抵触,以将来正式出版为准):

1、寡曰:不仁者夏后启是以登天啻弗良而投之渊寅共工队□江□◇ 501  
2、天目朝=不利为草木赞=偁下□◇ 181(知北逰按:此简头有乾卦卦画)  
3、肫曰昔者效龙卜为上天而攴◇ 323  
4、【蒙】曰昔者□□卜□◇  
5、讼曰:昔者□□卜讼启□□□◇  
6、师曰:昔者穆天子卜出师而攴占□□□◇439 ◇龙降于天而□◇ ◇远飞而中天苍◇  
7、比曰:比之芣=比之苍=生子二人或司阴司阳不□姓□◇216  
8、少督曰:昔者□小子卜亓邦尚毋有吝而攴◇206  
9、履曰:昔者羿射陼比庄石上羿果射之曰履□◇461  
10、柰曰:昔者攷龙卜□□而攴占囷=京=占之曰不吉不柰之□◇11  
11、否曰:昔者□□□◇  
12、同人曰黄啻与炎啻战◇182 ◇=咸=占之曰果哉而有吝□◇189  
13、右曰昔者平公卜亓邦尚毋【有】咎而攴占神=老=占曰古有子亓□间漻四旁敬□风雷不◇302  
14、大过曰昔者日月卜望□◇  
15、亦曰:昔者◇  
16、囷曰:昔者夏后启卜亓邦尚毋有吝而攴占◇208  
17、井曰:昔者夏后启贞卜◇319  
18、鼒曰:昔者宋君卜封□而攴占巫苍=占之曰吉鼒之芲=鼒之焠=初有吝后果述214  
19、丰曰:昔者上啻卜处□□而攴占大=明=占之曰不吉□臣体=牝□雉=◇304  
20、大过曰:昔者□小臣卜逃唐而攴占中=虺=占之曰不吉过亓门言者□◇523  
21、临曰:◇  
22、灌曰:昔【者】夏后启卜◎(知北逰按:原字左酉右昜)◇  
23、【卒】曰昔者□卜出云而攴占◇  
    ◇卒曰:昔者屳卜出云而攴占囷=京=占之曰不吉卒◇305  
24、复曰:昔者陼王卜复白雉□◇  
25、毋亡曰:出入汤=室安处而墅(原字上予下土)安藏毋亡◇471  
26、瞿(知北逰按:原字左目右瞿)曰:昔者殷王贞卜亓【邦】尚毋有咎◇  
27、散曰:昔者◇◇□卜□散实而攴占大◇  
28、节曰:昔者武王卜伐殷而攴占老=考=占曰吉◇194  
29、涣曰昔者高◇328  
30、【蹇】□◇  
31、损曰◇  
32、【咸】曰◇  
◇咸曰□◇  
33、恒我曰:昔者女过卜作为缄而◇476  
34、◎(知北逰按:原字上罒下左炎右匕,即夬卦)曰:昔者赤舄止木之遽初鸣曰鹊后鸣曰舄有夫取妻存归亓家◇212  
35、□(知北逰按:此简头有姤卦卦画,此当即姤卦)曰:昔者◇5  
36、兑曰:兑=黄衣以生金日月并出兽□◇  
37、丽曰:昔者上◇  
38劳曰:昔者蚩尤卜铸五兵而攴占赤□◇536  
39、陵(知北逰按:此简头有谦卦卦画,此即谦卦)曰:昔者赤乌卜裕水通而见神为木出焉是啻◇503  
40、介(知北逰按:此简头有豫卦卦画)曰北=黄鸟杂彼秀虚有樷者□□有□□人民◇207  
41、归妹曰:昔者恒我窃毋死之□◇307◇□□奔月而攴占□□□◇201  
42、渐曰:昔者殷王贞卜亓邦尚毋有咎而攴占巫咸=占之曰不吉不渐于◇335  
43、晋(知北逰按:原字上艹下晋。下同)曰:昔者◇◇卜◎(知北逰按:原字左酉右昜)帝晋之虚作为□◇  
晋曰:昔者夏后启卜◎(知北逰按:原字左酉右昜)帝晋◇336  
44、明夷曰:昔者夏后启卜成乘飞龙以登于天而攴占□□◇  
45、蜷(知北逰按:原字上下虫,或释螣。此简头有既济卦画)曰:昔者殷王贞卜亓邦尚毋有咎而攴占巫咸=占之曰不吉蜷亓席投之◎(知北逰按:原字左亦右谷)蜷在北为牝□◇213  
46、□□(知北逰按:此简头有未济卦画)□□□攴卜□□□◇  
47、◎(知北逰按:原字从辶彖声,即遯卦)曰:◎旦(知北逰按:原字从艹)以入为羽不高不下即利初事有利□◇463  
48、亦(知北逰按:此简头有蛊卦卦画)曰:昔者北□◇343  
    夜曰昔者北□夫=卜逆女◇  
49、□曰昔者北敢夫=逆女过而攴占□◇404  
50、筮曰□之□筮盖之□□◇537  
51、□(知北逰按:此简头有贲卦卦画)曰昔【者】◇  
52、中絕(知北逰按:絕字当是从糹包声,即中孚)曰:啻□卜◇317  
53、大【壮】曰:昔者◇408隆卜将云雨而攴占囷京=占之曰吉大山之云降◇196  
壮曰:昔者丰隆◇320

按:以上根据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2000年北京大学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手写本)抄录,开篇一段介绍即王先生之文;原简头具有卦画,兹从略,唯卦名用字与《周易》不同者用按语说明;打不出来的古体字亦用按语描述。如有疑问请核对王先生原稿。

1993年3月,湖北江陵县荆州镇郢北村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了大批秦代竹简,[1]其中有《易》占简394支,约4000余字,整理者认为“文字形体最古,接近楚简文字,应为战国末年的抄本。”[2]在荆州博物馆《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一文披露概况后,连劭名、[3]李家浩、[4]李零、[5]王宁、[6]邢文、[7]王明钦[8]诸君发表了一系列论作。2000年8月在北京达园宾馆召开的“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荆州博物馆王明钦又作了《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的报告,[2]详细介绍了王家台15号秦墓《易》占简的情况。王葆玹[9]柯鹤立[10]也有论作讨论。本文拟在以上诸君工作的基础上,就其中的几个具体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批评。

一

首先是《易》占简的定名。

荆州博物馆《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一文认为:“就已知部分来看,它是一部过去从未见过的'易占’。”[1]同馆的王明钦在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的《一剑集》中刊有《试论〈归藏〉的几个问题》一文,尽管笔者现在仍未见到此文,但从题目看,王明钦已经认定这些《易》占简属于《归藏》李零说:“此文以古书引用《归藏》(有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等收辑本)与王家台秦简《易占》比较,指出简文应即《归藏》。”[5],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几乎就在同时,连劭名也得出相同的结论,他在经过详细论证后指出:“我们推测,象《归藏·郑母经》、《归藏·启筮》等文献都是后人利用《归藏》筮法而重新编制的筮书,江陵王家台秦简所出易占竹简也当属于这一类的古籍。”[3](李零说:“此文与上文发表时间相近(从见书时间看要早于前者)。”[5]。李家浩更直接说:“我们认为秦简'易占’就是'三易’之一的《归藏》。”[4]王宁也说:“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所出土的《易占》即是《归藏》之《郑母经》等篇所引据的易占类古书。”[6]这一意见,现在已被基本接受了,应该说是正确的。

《归藏》一书,《周礼》(《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山海经》(《山海经》曰:“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玉海》)引,今本无)、桓谭《新论》(《新论·正经》:“《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王充《论衡》(《论衡·谢短》:“《易》有三家,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伏羲所作,文王所造,《连山》乎?《归藏》,《周易》也?”)曾论及,杜子春、郑玄也曾见过(《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郑玄注:“得殷阴阳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又《周礼·春官·大卜》注曰:“《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又注引“杜子春云:'《归藏》’黄帝易。”),而《汉书·艺文志》未载。《隋书·经籍志》说:“《归藏》,汉初已亡,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以本卦尚存,故取贯于《周易》之首,以备殷易之缺。”[11]朱彝尊曰:“《归藏》隋时尚存,至宋犹有《初经》、《齐母》、《本蓍》三篇。……若《三坟书》以《归藏》易为气坟,其爻卦大象曰:'天气归,地气藏,木气生,风气动,火气长,水气育,山气止,金气杀。’各为之传,则较传注所引大不伦矣。”[12]案:朱说是。秦简《易占》与《三坟书》之《归藏易》全不相涉,可知《三坟书》之《归藏易》不可信。与马国翰所辑看,《归藏初经》六十四卦卦名多见于秦简《易占》,《齐母经》内容不见,《本蓍》篇也不见,《启筮》篇有两条与简文同,《逸文》则有六条同,而《郑母经》则每条都见于简文。马氏所谓“逸文”,凡传记所引无篇名可考者,皆附于下。[13]因此,出于《郑母经》的可能性很大。在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五中,引《归藏》不见篇名者有“二十五事”,多数与简文同。《启筮》篇至少有一条与简文同。而《郑母经》四条,皆见于简文。《初经》、《齐母经》、《本蓍》篇内容则不见。秦简《易占》见于《归藏》篇名者,全在《郑母经》和《启筮》篇。从其体例看,《郑母经》与简文最为接近。《启筮》篇与简文同者,体例与《郑母经》亦同;与简文异者,体例与《郑母经》亦异。[14]疑《启筮》篇与《郑母经》体例相同的几条,本为《郑母经》的文字,后人误引。因此,秦简《易占》不仅是《归藏》,更准确一点,应当是《归藏易》的《郑母经》。

对于《归藏易》《齐母经》、《郑母经》的得名,马国翰曾有讨论:“齐母不知何义。按《归藏》以*;为首,*;者物之母也。郭璞《山海经》注又引有郑母。疑十二辟卦以十二分野配之,未审是否。”[13]这是说,“齐”,“郑”当为地名。但地名后为何称“母”?与《归藏》又有什么联系?马国翰不能回答。笔者认为:“郑”当读为“奠”。吴大澄《说文古籀补》:“奠,古文以为郑字。”郭店简《性自命出》第27简“郑卫之乐”,“郑”字就写作“奠”。金文也是如此。《金文编》卷五载《郑伯*4父鬲》、《郑虢仲鼎》等“郑”皆写作“奠”。而“奠”与“尊”通用。《仪礼·士丧礼》:“脯醢醴酒,幂奠用功布。”郑玄注:“古文奠为尊。”朱*5《说文假借义证》引此云:“惠(栋)云:'古尊字作奠,与尊相似,故讹。’则非借字。”但“奠”又通“帝”。《周礼·春官·瞽*7》:“世奠系。”郑玄注:“故书奠或为帝。”《周礼·春官·小史》:“奠系世。”郑玄注:“故书奠为帝。杜子春云:'帝当为奠。’书帝亦或为奠。”由此可知,“郑母”即“奠母”,“奠母”即“尊母”、“帝母”,即以母为尊,以母为主。孔颖达曰:“孔子曰:'吾得《坤乾》焉。’殷易以坤为首,故先坤后乾。”贾公彦曰:“此《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又曰:“殷以十二月为正,地统,故以坤为首。”[13]《归藏》又号为《坤乾》,在卦序上先坤后乾,以坤为首,而“奠母”这一名称正体现了《归藏》卦序“尊母”、“帝母”,即以母为尊、以母为主思想。其称“经”而不称“篇”,就是势所必然的了。

二

王家台秦简《归藏》有两种竹简,一种竹简宽而薄,一种竹简窄而厚。王明钦《概述》据此认定有两种抄本。这是可信的。据介绍,这两种秦简《归藏》出现卦名76个,其中重复者23个,不同者53个。这53个卦名,与《周易》同者居多,不同者也有一些。研究这些异文,对于认识《周易》卦名的本义,了解传本《归藏》的卦名,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本《周易》卦名豫,阜阳汉简本、[15]汉石经残字、王弼本等皆作“豫”。帛书《易经》本作“馀”,帛书易传《系辞》、《衷》作“余”,[16]上海博物馆所购楚简《周易》作“鈇”。[17]宋李过《西溪易说》所载《归藏》卦名“兼”下有“分”。[18]明董斯张曰:“不知当《周易》何卦也?”[12]清黄宗炎曰:“分当属睽。”[19]朱彝尊曰:“《归藏》六十四卦其名或异,然亦皆依反对为序,以谦作兼,而分次之,则分为豫也。”[12]秦简《归藏》“豫”则作“介”。王明钦认为:“秦简《归藏》的'介’和传本《归藏》的'分’……是由于形近讹误所致。'介’字形作  ,'分’字形作  ,在书写随意的竹简文字中,很容易混淆。实际上简本和传本应是一致的。”[2]这是正确的。但“介”与“分” 何者为是呢?还值得继续探讨。笔者认为:传本“分”当系“介”字之误。《尔雅·释诂上》:“介,大也。”《易·晋》:“受兹介福,于其王母。”王弼注:“受兹大福。”《文选·张衡〈思玄赋〉》:“遇九皋之介鸟兮,怨素意之不逞。”旧注:“介,大也。”上海简本“鈇”,帛书《易传》作“余”,帛书《易经》本作“馀”。“鈇”字亦见于《栾书缶》。郭店楚简“余”字6见,有4例即作“鈇”,如《成之闻之》第33、36简,《尊德义》第23简。[20]“鈇”为“余”之繁文。《说文·食部》:“馀,饶也。从食,余声。”“余”从“馀”得声,故可与“馀”通用。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第14简“又余于下”、“又余于上”两“余”字,皆为“馀”字之借。“馀”、“豫”音义皆近,故可通用。“余”从“馀”声,“豫”从“予”声。《礼记·曲礼》下:“予一人。”郑玄注:“予,余古今字。”《史记·龟策列传》“豫且”,《庄子·外物》作“余且”。“馀”有饶、多义,而“豫”《说文》以为“象之大者”,当有大义。两字义当相近。[17]“介”有大训,与“馀”、“豫”同义。如作“分”,“馀”、“豫”的异文就不好解释。由是可知,秦简《归藏》作“介”是正确的,传本《归藏》作“分”确是形近而误。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探讨《周易》豫卦卦名的本义。孔颖达《正义》:“谓之豫者,取逸豫之义,以和顺而动,动不违众,众皆悦豫,故谓之豫也。”程颐《易传》:“豫者,安和悦乐之义。”朱熹《本义》:“豫,和乐也。”是皆训豫为乐。案,卦名豫当训为大而不当训为乐。第一,从秦简《归藏》来看,“豫”义为大,与“介”是义同通用,如训为乐,则秦简《归藏》卦名“介”(实际也包括传本《归藏》卦名“分”)无从解释。第二,豫训为大符合《说文》“象之大者”之说。第三,豫与谦为反对卦,其义当与泰否、损益等同,一正一反。豫训为大即骄傲自大,与谦卦谦虚之义正相对,如训为乐,相反之义则不明显。第四,《杂卦》是以两卦对举见义的形式揭示《周易》六十四卦卦德的专论,其主要的解释方法是“以异相明”,即通过揭示两卦的对立关系来凸显其各自的意义。如:“《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乾卦》和《坤卦》阴阳相错,卦画相对,其德性“刚”与“柔”也相反;《比》和《师》两卦卦画相综,互相反对,其德性“乐”和“忧”也相反;《临卦》和《观卦》卦画为覆,其义也相反,一是与人,一是营求。其解说《谦》、《豫》之义也是如此:“《谦》轻而《豫》怠也。”“轻”就是自贱,就是小。《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史记·平准书》:“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裴鈈《集解》:“瓒曰:'轻亦贱也。’”《说文·心部》:“怠,慢也。”“慢,不畏也。”《广韵·谏韵》:“慢,倨也。”《周易·系辞传》:“上慢下暴。”孔颖达疏:“小人居上位必骄慢,而在下必暴虐。”由此可知《杂卦》《谦》轻而《豫》怠”是说《谦卦》之义为自贱、谦虚,而《豫卦》之义为傲慢、自大。以豫为大与《杂卦》之说正合。

今本《周易》卦名蛊,帛书《易经》作“鈒”,秦简《归藏》一作“亦”,一作“夜”。古音“亦”、“夜”均为铎部喻母,“蛊”为鱼部见母,韵部相近,“亦”、“夜”当为“蛊”之借字。“鈒”从固得声,“固”为鱼部见母。《一切经音义》引《字林》云:“蛊音固。”所以,“鈒”也是“蛊”字之借。宋李过《西溪易说》所载《归藏》卦名有“夜”(《西溪易说·原序》) [18]。明董斯张曰:“不知当《周易》何卦也?”[12]清黄宗炎以为:“夜当属明夷。”[19]朱彝尊以为:“规、夜二名,不审当何卦,非夬、姤,则噬嗑、贲当之也。”[12]马国翰以为:“夜有姤遇取女义,疑……夜当属姤也。”[13]于省吾认为:“《归藏》已有明夷,黄说非也。《西溪易说》引《归藏》无豫卦,夜卦即豫卦。”[21]由上可知,秦简的介卦即豫卦,从秦简的卦画看,夜卦为《周易》的蛊卦无疑。黄、马、于说皆误,没有秦简《归藏》的出土,这一疑案是难以解决的。

今本《周易》卦名夬,秦简《归藏》作* 。疑* 即* 之省文。《尔雅·释言》:“鈓,* 也。”《说文·网部》:“* ,鱼网也。从网,*:声。*:,籀文锐。”“*  ”古音为月部见母,与“夬”同。《释名·释言语》:“夬,决也。有所破坏决裂之于终始也。”决通缺。《说文·缶部》:“缺,器破也。”《小尔雅·广诂》:“缺,隙也。”卦象鈉上六象器物有缺口,故名为“夬”。因此,“*”当是“夬”之借字。宋李过《西溪易说》所载《归藏》卦名有“规”。[18]明董斯张曰:“不知当《周易》何卦也?”[12]清黄宗炎以为:“规”当属“节”。[19]朱彝尊疑为夬。[12]马国翰认为:“古者书契取诸夬,于规义近……规当属夬”[13]于省吾认为:“规夬并见母字,音近字通。《埤雅·释鸟》'子规’,《离骚》作'鹈*;’,扬子云《反离骚》作'*<*=’,《广雅》作'*>*;’,一名杜鹃。*;鹃亦见母字。”[21]王明钦也以为规即夬。[2]笔者颇疑规相当于《周易》的随卦。一是传本《归藏》卦名不见随。二是在李过《西溪易说》所引中,“规”居“夜”前,从秦简已知“夜”相当于蛊,在《周易》中,蛊与随对,秦简《归藏》居“夜”前的“规”就应该相当于随,而不当是夬。三是规、随义近可通。《说文·釧部》:“随,从也。”而规有摹仿、效法义。《文选·张衡〈东京赋〉》:“规遵王度,动中得趣。”李善注引薛综曰:“规,摹也。”韩愈《进学解》:“上规姚姒,浑浑无涯。”摹仿、效法也是从。故传本《归藏》以规代随。由此看,朱彝尊、于省吾以马徒为随也是靠不住的。[21]

今本《周易》卦名颐,帛书《易经》、传本《归藏》同,秦简《归藏》作“亦”。古音“颐”为之部喻母,“亦”为铎部喻母。《诗经·釨风·釩釪》、《小雅·巷伯》之鱼合韵,[22]可知两部音近。《隶释》十二《督邮斑碑》:“啧意五业。”洪适释:“啧当读为颐。”《周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释文》:“赜,京作啧。”《集解》、《左传·定公四年》《正义》引颐作啧。而从“责”之字与从“亦”之字多通。如《说文》:“迹,或作釫。”《尔雅·释兽》:“其釬躔。”《释文》:“釬又作釫。”《左传·哀公元年》:“复禹之绩。”《释文》:“绩,一本作迹。”《国语·齐语》:“远绩以成名。”《管子·小匡》绩作迹。《后汉书·邓晨传》:“晨发积射士千人。”李善注:“积与迹同,古字通用。”而颐卦的卦形为鈊,颐义为口腮,颐卦的卦形象口腮形状。故《噬嗑·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因此,今本《周易》的“颐”当为本字,而秦简《归藏》“亦”当为音近相借。

三

利用秦简《归藏》的材料,我们还可以探讨另外一些问题。

比如对所谓“*;”和“”字的认识。干宝《周礼》注有“初”,朱震以“奭”为坤。[12]《字釮补·八部》:“*;,《归藏易》坤字。”毛奇龄《易小帖》:“《归藏易》卦名有异字,以坤为*;”[23]马国翰据《初经》补“*;”为《归藏》首卦坤。[13]王明钦《〈归藏〉与〈周易〉卦名、卦画比较表》因袭之。[13]而秦简《归藏》501号简有云:“〓〓曰不仁昔者夏后启是以登天啻弗良而投之渊〓共工队□江……”[13]从文例上看,王明钦以〓为坤字是正确的。〓上从大,中从目,下从分,但不知是何字。疑摹写有误。〓字当为寅字。因此我颇怀疑“*;”为〓字,也就是寅字之讹体。而“奭与“*;”形近,也当是寅字之讹。如此说能成立的话,“*;”或“奭”就不应是卦名坤,而应是卦辞中的一个词。因为从王明钦《概述》一文所披露的秦简《归藏》54个卦名看,除乾卦外,其它53个卦名都是在卦画之后,“曰”字之前。这一条自然不能例外。所以,卦名应该是〓,而不应该是〓。以“*;”或“奭”为坤卦的卦名,应该是错把卦辞当作了卦名。这种错误并非个别。如《路史·后纪五》说:“《归藏·初经》卦皆六位,'初坤’、'初乾’、'初离’、'初坎’、'初兑’、'初艮’、'初震’、'初巽’也。其卦又有'明夷’、'营惑’、'耆老’、'大明’之类。”李家浩指出:“据《归藏》卦辞文例,'大明’、'营(荧)惑’、'耆老’与(6)的'巫咸’、(9)的'皋陶’相当,当是筮占的人名,而不是卦名。”[4]这与把卦辞中的〓字当成坤卦的卦名有类似之处。

王明钦《概述》一文将秦简《归藏》的乾卦称为“天目”,其根据是181号简:“釯天目朝=不利为草釺=釰下口…… ”[2]从已披露的秦简《归藏》54个卦名看,有53个卦名都是在卦画之后,“曰”字之前。只有乾卦卦名后无“曰”字,而代之以“目”。因此,笔者颇疑简文书写有误,“曰”、“目”形近,书手错将“曰”字写成了“目”字。如果这一推测能成立的话,那么,《周易》的乾卦秦简《归藏》就是作“天”了。《周易·说卦传》:“乾为天。”将乾称为“天”是理所当然。

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出土之后,学人们都注意到了帛书《易经》卦名与《归藏》的联系。[24]有人更强调“帛书《周易》的直接来源,一定不是今本《周易》”,而是《归藏》一类的先秦占《易》。[7]其实,秦简《归藏》的卦名与今本《周易》同者更多于帛书《易经》。秦简《归藏》卦名与今本《周易》全同者有21个,它们是旅、丰、临、升、复、节、涣、损、咸、讼、师、比、履、同人、大过、困、井、大壮、兑、归妹、渐。此外小过误书为大过,否写作釻,实质也是同于今本《周易》。这样,就达到了23个。而秦简《归藏》卦名与帛书《易经》全同者却只有15个,它们是旅、丰、小过、复、节、涣、损、讼、师、比、同人、困、井、归妹、渐。特别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临卦,帛书《易经》作林,传本《归藏》作林祸,而秦简《归藏》作临;咸,帛书《易经》作钦,传本《归藏》作钦,而秦简《归藏》作咸,全同今本。此外,升,帛书《易经》作登,传本《传藏》作称,而秦简《归藏》作升;否,帛书《易经》作妇,传本《归藏》作否,而秦简《归藏》作釻;大壮,帛书《易经》作泰壮,帛书《易传》作大壮,而秦简《归藏》作大壮;兑,帛书《易经》作夺,传本《归藏》作兑,而秦简《归藏》作兑;离,帛书《易经》作罗,传本《归藏》离,而秦简《归藏》作丽。[2]事实证明,不是帛书《周易》,而是今本《周易》的卦名,距离秦简《归藏》更近。帛书《周易》卦名的异文,大多是假借而非本字。王引之曰:“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鈔为病矣。”[25]如临卦,帛书《易经》作林,显然是借字,因为传本《归藏》作林祸,“祸”如果不误的话,“林祸”应该读作“临祸”,而秦简《归藏》作临,正印证了今本《周易》的正确。

值得注意的是,秦简《归藏》以—表示阳爻,∧表示阴爻。坤卦由6个∧组成,临卦由4个Λ和两个—组成,观卦由两个—和4个Λ组成……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收购的楚简《周易》的卦画阴爻不作∧而作鉢,但阳爻、卦名、卦爻辞却基本相同。[17]阜阳汉简《周易》也是如此。[15]说明∧或鉢如同马王堆帛书《易经》的┛ 一样,只是阴爻的一种别写,而不是性质不同的数字。这与阜阳汉简《周易》、帛书《周易》经传、楚简《周易》、秦简《归藏》卦名的异文一样,它们一般都是假借。我们知道应该将卦名的假借读以本字,也就应该将∧、╱ヽ、┛视为阴爻。此外,《周易》阳爻称九而阴爻称六,按照传统的说法,《归藏》阴爻当称八。如《左传·襄公九年》:“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杜预注:“《周礼》'太卜……  掌三《易》’。然则杂用《连山》、《归藏》、《周易》。二《易》皆以七、八为占,故言遇艮之八。[26]李石说:“夏、商因之,皆以七、八为占,《连山》、《归藏》是也。后世浇薄,始用九、六为占。”罗泌曰:“《归藏》用八。”[13]如果秦简《归藏》的∧是六,上海简《周易》阜阳汉简《周易》的╱ヽ、马王堆帛书《易经》的┛ 是八的话,则与传世文献的记载截然相反,就当是《归藏》用六而《周易》用八了(这一点笔者受到了李学勤先生的启发。李先生认为“八”古文字作“)(”而非“╱ヽ”。这就从字形上否定了“╱ヽ”为数字的可能。)。反之,如果视秦简《归藏》的∧和上海简《周易》阜阳汉简《周易》的鉢、马王堆帛书《易经》的┛ 皆为阴爻的变通写法,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记载就可说通。两说的利弊优劣,应该是清楚的。

 

--------------------------------------------------------------------------------

参考文献:

[1]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J].文物,1995,(1):37-43.

[2]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北京大学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

[3]连劭名.江陵王家台秦简与归藏[J].江汉考古,1996,(4):66-68.

[4]李家浩.王家台秦简易占为归藏考[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1):46-52.

[5]李零.跳出周易看周易[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6):22-28.

[6]王宁.秦墓易占与归藏之关系[J].考古与文物,2000,(1):49-55,55.

[7]邢文.秦简归藏与周易用商[J].文物,2000,(2):58-63.

[8](王明钦.归藏与夏启的传说——兼论台与祭坛的关系及钧台的地望[A].华学:第3辑[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212—226.)

[9]王葆玹.从王家台秦简看归藏与孔子的关系.北京大学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

[10]柯鹤立.兆与传说——关于新出归藏简书的几点思考.北京大学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

[11]魏征,等.隋书: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3.913.

[12]朱彝尊.经义考: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8.28-30.

[13]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13-21.

[14]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92-196.

[15]胡平生.阜阳汉简周易概述[A].简帛研究:第3辑[C].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256.

[16]廖名春.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释文[A].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一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56.

[17]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J].周易研究,2000,(3):22.

[18]李过.西溪易说[M].四库全书:经部易类[Z].文渊阁本.

[19]黄宗炎.周易寻门余论:卷下[M].四库全书:经部易类[Z].文渊阁本.

[20]张光裕.郭店楚简研究:第一卷(文字编)[M].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

[21]于省吾.双剑釼易经新证:卷二[M].双剑釼群经新证双剑釼诸子新证[Z].上海:上海书店,1999.22.

[22]王力.诗经韵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2.

[23]毛奇龄.易小帖:卷四[M].四库全书:经部易类[Z].文渊阁本.

[24]于豪亮.帛书周易[J].文物,1984,(3):15.

[25]王引之.经义述闻: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2.

[26]孔颖达.周易正义[M].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