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专题讲案
辨认鉴赏区域,积累课内外诗词
1.了解诗词的基本体式类别。(1)从体裁上分: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即格律诗。注意时代,唐以前只有古体诗,唐以后古体诗,近体诗并存)和词。(2)从表现方式分:有抒情诗,叙事诗。(3)所选题材分:有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咏物诗、怀古诗、哲理诗等。
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1)反映诗歌风格方面:雄奇、刚健、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沉郁顿挫、缠绵悱恻、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恢谐等。(2)反映诗歌结构方面: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3)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语情语、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4)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质朴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节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5)反映诗人情感方面:愉悦、欢快、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6)反映诗歌总体效果方面: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意境高远、即景生情、即景自况等。
3.了解诗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鉴赏时善于对比揣摩,推此及彼。(1)从诗歌表现的不同内容上把握。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夸参、王昌龄的边塞诗;曹操、鲍照、杜甫、李商隐的咏史咏怀诗;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的爱国诗等。(2)从诗歌体现的不同风格流派上把握。如:苏轼、黄庭坚、辛弃疾、陈亮的豪放词;柳永、李清照、李煜、姜夔的婉约词等;李白、杜牧、李贺的浪漫诗,杜甫、白居易、陆游的写实诗等。 总结规律,把握答题技巧
1.反复体味,读懂原诗。读懂原诗是答好诗歌鉴赏题的关键,因此答题之前要反复体味,把原诗读懂,了解作者为什么而写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1)注意分析诗题。古诗题目往往概括主要内容,写作环境、写作目的,暗示诗歌的感情基调。分析诗题,有助于对诗歌的整体把握。(2)注意利用注释。有的诗歌后面加了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扫清阅读理解原诗时的障碍,一定不可轻易放过,要认真细读,充分利用。(3)调动积累,推此及彼。对于熟悉的作者,要注意联系其生平和作品产生的时代,有助于理解作者在本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4)把握诗中表现的形象。古诗词中的形象有自然形象、人物形象、诗人自我形象,这些形象在诗词中的表现有的鲜明、有的含蓄,考生要能根据关键词语正确地把握。(5)辨析修辞手法。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衬托、对比、借代、比拟、夸张、互文、双关等,考生一定要能正确辨析。
2.主观试题规范作答。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表述题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答题规范意识。(1)要明确,忌含糊。对试题中有“你是否同意XXX说法”之类的问题,考生必须要明确表态“同意”或“不同意”,有时一个表态就是1~2分。含糊不清会造成失分。(2)要具体,忌空泛。试题中往往要求理解的是某一点,或者是形象,或者是情感,或者是手法等。考生一定要列举诗词中的词语进行具体分析,切忌空话套话,泛泛而谈;但也要避免简单的翻译诗句。(3)正确揣摩,忌想当然。有的考生不仔细品味诗句含意,不正确理解诗意,往往张冠李成,指鹿为马,造成严重失分。(4)顺势而为,忌唱反调。命题意图往往会在题目中作提示引导。如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设置题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说明包含着对考生的提示引导,只要顺着试题作答,很容易得分。可是有些考生故意唱反调,硬说“不是关键”,却又说不出理由。不能自圆其说,造成失分。
(一)诗歌类别:古诗从形式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从字数看,基本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四种;作者往往在隋唐之前;隋唐时期的古体诗,题目中一般有“行、吟、歌、引”等标志性字眼。近体诗是指隋唐时期出现的比较讲究音韵格律的诗歌,又称“格律诗”,大致可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较严格,讲究二、四、六、八押韵;一首诗的句数也有限定:绝句四句,律诗四联八句,其中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古 诗 |
古体诗又称古风 |
四言古诗 |
如:《诗经》 |
古体诗的特点 ①作者是唐代以前的诗歌,一般都是古体诗。②唐诗中凡题目里有“行、吟、歌、引”等标志性字眼的均为古体诗。②每首诗的句数不限,可长可短。 |
五言古诗 |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
|||
七言古诗 |
如:白居易《琵琶行》 李 贺《李凭箜篌引》 |
|||
杂言古诗 |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
近体诗又称格律诗 |
绝句 |
五言绝句 如:王之涣《登鹳鹊楼》 |
近体诗的特点 ①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②诗歌有严格的音韵格律要求,即绝句二四押韵,律诗二四六八押韵。 |
|
七言绝句 如:杜牧《泊秦淮》 |
||||
律诗 |
五言律诗 如:杜甫《春望》 |
|||
七言律诗 如:杜甫《登高》 |
另外,依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诗歌还可分成不同的类型,如从艺术手法上分,有写景抒情诗、即事感怀诗、咏物言志诗;从表现内容上分有:田园诗、边塞诗、怀古诗、羁旅诗、思乡诗、登临诗、闺恋诗、哲理诗、游赏诗、送别诗、咏史诗等。
古诗鉴赏的答题失误及矫正
一、答非所问
〖失误表现〗回答扣不住提问的角度,所答非问。
〖失误原因〗审题不准确,不能确认题干要求的回答角度。
〖矫正〗细心审题,抓住题干的明示信息和潜信息,准确掌握要求作答的角度,使回答扣紧问题。
〖举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题〗前人说,“诗忌说理”,可本诗的理说得很好,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举例〗本诗道出了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启迪人们要有远大的眼光。
〖点评〗此答案从本诗说理的内容以及对人们的启发角度回答,与“本诗的理说得很好”要求的角度不完全一致,故回答有问题。本题的角度应该是:本诗说理的内容以及说理的特点。可以如此作答:本诗前两句写登楼望见的景色———壮阔雄浑,后两句紧承写景,即景生意,不仅写出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将道理与景物、情事融合得天衣无缝。
二、牵强附会
〖失误表现〗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情感时,作无端揣想或无根据归纳,答案牵强、生硬。
〖失误原因〗就诗中个别词句来分析,忽视诗歌整体。
〖矫正〗利用词题和注释等相关材料的提示,抓住诗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归纳;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进行合理推想。
〖举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题〗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请指出幽草寓意。 〖答案举例〗作者用幽草、黄鹂描绘出一幅幽静的涧边图,表达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点评〗由于没有抓住“独怜”这一关键的抒情词语,便不能理解鸣声诱人的黄鹂对安贫守节的幽草的陪衬作用,也就不能理解幽草的寓意———作者恬淡的胸襟。
三、空泛不实
〖失误表现〗需要具体分析的试题,只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来表达,回答空泛不切实际。
〖失误原因〗对问题缺乏具体分析的意识,语言表达习惯于使用概括性的词语,不能结合原诗展开分析。
〖矫正〗用文学评论的意识来理解试题,分析落到实处。
〖举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晚春(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问题〗本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手法大有关系,请就本诗的拟人手法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甲〗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晚春时一派百芳争春的景象。
〖点评〗“百芳争春”一词过于笼统,不能揭示拟人手法的妙处。
〖答案乙〗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点评〗对拟人手法的运用作了具体分析,实在而中肯。
诗歌鉴赏问答格式例析:诗歌鉴赏是02年高考出现的新题型,它所采用的主观题形式能更好地反映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诗歌鉴赏的提问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端的,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这往往让一些同学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一方面来进行解答,结果答非所问,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分。在这里,我们将就提问的类型与解答的内容进行归类,希望能够给考生带来一些帮助。
第一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案一般应该在下列词语中选择:
直接 抒情 |
间接抒情 ((又分为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
映衬 ((又分为正衬和反衬) |
象 象征 |
联想 想象 |
用典 |
对比 对照 |
动静 结合 |
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诸如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例1: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2分)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例2: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第二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为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
描摹诗歌图景 |
概括意境特点 |
剖析作者思想 |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例1: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6分)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例2: 西 楼/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第三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
清新淡雅 |
平淡自然 |
明快浅显 |
辞藻华丽 |
委婉含蓄 |
简洁洗练 |
沉郁顿挫 |
浑厚雄壮 |
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
常见错误:有些考生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这是以前诗歌点评的做法。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
例1: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 的特色。(2分)
答:平淡质朴(平淡自然)。
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分)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鹄飞。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析。作者由此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东晋时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于达官贵族的房基,偏斜的夕阳在巷口拉长了影子,夕阳残照中,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飞。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萧索悲凉的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涂抹出了诗人感慨沧海桑田,繁华不再、人生多变的深意。
诗词赏析积累
(一)唐宋绝句赏析37首
1、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赏析】此诗是写诗人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最易见出王维诗歌“绘形绘色、诗中有画”的特点: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觉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诗中表现出来的意境犹如一幅重彩设色的工笔画;接着诗人才写到春眠:于落花虚飘、莺语间关之中,山人睡得酣恬而闲逸,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整首诗意境静美,情致高远。本诗与孟浩然《春晓》之最大不同在于:王诗先写境再写人,先设色构图描绘出一种清幽静美的画境,再展现山客高卧的形象,其意境主在“静”字上;而孟诗则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春眠初起,后入境,想见一夜风雨飘零的阑珊春景,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王诗如工笔画,孟诗犹如写意画。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赏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思乡之殷;“应知”云云,似近罗嗦,却表现出想了解故乡之事的急切心情,透露出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里,窗前的寒梅已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全诗语言质朴平淡,如叙家常,而诗味浓郁,情真感人。
3、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整首诗的意境显得清冷幽僻。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弹琴长啸,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的写法,实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4、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这是即景感怀诗。首句写景,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权贵官僚。《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靡靡之音。如今在这衰世之年居然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这两句以含蓄婉曲的手法,表现出诗人对豪绅权贵沉溺声色的辛辣讽刺和对国事所抱的深深隐忧。
5、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赏析】这首咏史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宣扬了败而不馁、百折不挠的精神。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6、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赏析】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7、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赏析】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多么明丽的江南啊!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突出佛寺之多。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8、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诗歌一二句运用了映衬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三四句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9、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蓄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两地竟成了“一乡”。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既不同于那种山川阻隔的远离之愁;也不同于“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爽洒脱,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10、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 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陆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11、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高洁清白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信,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表现出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12、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赏析】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13、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赏析】诗咏听琴,表现了诗人不合时俗的性格和孤芳自赏的情操。“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
14、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15、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赏析】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1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赏析】这首小诗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番小雨后,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绘出一抹隐隐的早春草色。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结句诗人还用了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而滋润,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机。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
17、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这首《春雪》构思新巧。“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一个“都”字,透露出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中的“惊”字最宜玩味。它表达出诗人初见萌芽时的惊喜之情。从章法上看,“未有芳华”是抑;“初见草芽”是扬,一抑一扬,曲折起伏。三、四句用了拟人的手法,“却嫌“和”故穿”两词赋予春雪以人的灵性,饶富情趣:这姗姗来迟的春色连白雪都等不住了,于是它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写得极富浪漫色彩。整首诗的构思很奇妙。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增加了诗的意趣,显得俏皮而活泼。“白雪飞花”的描写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可称神来之笔。
18、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杜甫少年时代正是开元盛世,曾与李龟年相熟;四十年后国家已经衰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今昔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开首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期的情谊。“岐王宅”“崔九堂”是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是他们两人的相逢之地,“寻常见”“几度闻”写两人相会的频繁。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19、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20、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用来渲
染西域色彩。“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饮,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以催饮为宜。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是说,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这两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有的认为是略带悲凉之意,但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似不宜有忧伤情绪的。
21、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赏析】这首诗通过写景从侧面反映出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铺”字,既形象地写出了“残阳”贴着地平线照射过来的情形,又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安闲之感。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一弯新月如同一张精巧的弓悬挂在碧蓝的天幕上!这首诗,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22、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赏析】这首诗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前两句,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勾画出村夜的鲜明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独出门前望野田”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月明荞麦花如雪”,多么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他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淡雅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是那么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
23、望驿台 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赏析】全诗紧扣思字,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人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次用“扑地花”,写出元稹的驿旅苦思:春意阑珊,落红满地,他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彼如花之人。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但仍不直说,只以“春光尽”三字出之,颇富含蓄之妙。“尽”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一种相思,两处离愁”这一主旨,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收束得很有力量。
24、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赏析】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这个佳节,将怎样过法呢?第二句,就写他在客店里过节。“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宋人范希文在《对床夜语》里说:“白乐天'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这议论并不确切。二者各有独到之处,正不必抑此扬彼。此诗的佳处,正在于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
25、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赏析】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平山上的风光,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点染着诗人自己闲逸的感情。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云自无心水自闲”句,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面对闲适的白云与泉水,对照自己“心为形役”的情状,不禁产生羡慕的心情,一种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便油然而起:“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问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结尾两句流露出“既无可恋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绪,集中反映了诗人厌离官场、出世归隐的思想。
26、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赏析】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清冷淡雅,新颖别致。诗人避开人们惯用的正面描写,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夜夜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全诗诗境平易,言浅味永,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27、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夜上受降城”所见。远望,白沙莽莽,恍如终年不化的积雪;近看,月色茫茫,恍如秋宵普降的寒霜。这两个对偶句巧用地名与实际的尖锐矛盾及其寂寥凄冷的眼前景引发征人的思“回”之情。后两句写“闻笛”之感。今于“回乐烽前”、“受降城外”忽传羌笛之声,征人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尽”字笼括所有征人,“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前三句蕴含的思乡之情,都汇聚于“尽望乡”的神态之中,形成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诗中未用“久戍、思归”之类的字眼,一二句绘色,第三句传声,第四句状形,而情含其中,情景两绝。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28、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翻译一下,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作者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诗人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独剪残烛,夜深不寐,阅读着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29、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赏析】青青的竹坞中洁净无尘,临水的骆氏亭很是清静,怀念起远方的两个兄弟,千山万水隔不断相思情。秋日里阴云不散霜期来得晚,池塘中的荷花已经凋谢枯残,细雨打在上面不堪听闻。原诗是借写景抒发其对朋友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在那阴霾沉罩不散、晚来霜飞的秋日黄昏里,水里的荷叶早已凋残,却仍留得几片枯叶供人聆听雨珠滴响的声音。“留得枯荷听雨声”一句在诗中,极为悲凉,有一种在无奈中挣扎的味道。抽离原诗来看,在萧瑟的秋日里,坐在荷花旁,荷池边,静静地听着雨点打枯荷的声音,别有一种冷清萧瑟的诗情。
30、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这首诗通过前后两个场面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之情。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诗人在都城南庄与一女子不期而遇。“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首诗之所以能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可能在于它完美地表达了这样一种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
31、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①半人家:深夜月光西斜,只照着半个庭院。②阑干:横斜的样子。③偏知:出于意外地感到。④新:初。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月夜春色的小诗。写得恬静雅淡,令人过目不忘。诗人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季节的瞬时微妙变化表现了出来。诗的首二句是写仰望,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干,暗隐时辰流转。“半人家”是诗中的佳笔,它写出了庄户人家的农舍一半为银白色月辉所包围,而另一半却依然坐落在黑暗中。“北斗阑干南斗斜”句应以互文手法解释,即北斗和南斗都发生了倾斜变化,这样就可看出时间的推移,已从入夜而接近更深了。后二句是写俯视,大地静谧,夜寒料峭,虫声新透,感知春之信息。“虫声新透绿窗纱”句,更给人以清新可爱的感觉。因为这虫声本来已是够清脆悦耳的了,再让它通过“绿窗纱”,似乎将它过滤了一遍,将那些不规整的杂音全都清除掉,剩下的当然全是乐音了。然后再为这乐音加上点“绿色”,这样弄得这虫声似乎又好听又好看,岂不美哉? 此诗抒写对大自然物候变化的感受,清新而有情致。构思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
32、 出塞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全诗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33、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34、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赏析】泉眼细流,树阴荷叶,加上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清新可人的初夏风光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开头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35、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赏析】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36、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中秋咏月思乡之作。“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若改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37、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意思是说,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一个“清”字很值得玩味: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第二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才”“半”两字,都是暗示“早”。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下联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即上林苑,诗中用来代指京城长安。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然而这种景色人人尽知,已无新鲜之感。此与上联,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二)唐宋律诗赏析12首
1、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此诗是送别名作。起句对仗严整,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宦游之地。“风烟”和“望”,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三、四句意为:“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作者临别之际劝慰杜少府:只要彼此心心相连,即使分处天涯海角,远隔千山万水,也是和比邻相处一样的近呀!可不要在临别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离愁别绪。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2、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赏析】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入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颔联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藉,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3、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4、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赏析】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 处。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5、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山入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陶醉忘情。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6、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赏析】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动征铎”表现一起床即上马赶路,铃铎声声,其辛苦匆忙之状宛然在目,故继之以“客行悲故乡”。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历来脍炙人口。把这两句诗分解为最小的构成单位,便是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正是筛选紧关“早行”的最富特征性的景物名词塑造意象,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从而收到了“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的效果。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欧阳修的“西风酒旗市,细雨落花天”、“鸟声梅店雨,野色板桥春”,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都取法于此。五、六句写离店过桥,刚踏上山路的情景。朝前走,槲叶纷纷飘落;回头看,因还未天亮,“茅店”看不分明,只有驿墙旁边的枳花白得显眼。由此引出结句:昨夜在“茅店”中梦见杜陵:鸠雁成群,在他塘里嬉游,自得其乐。末尾二句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与首联呼应、补充,使梦中的故乡春景与旅途苦况形成强烈的对照,强化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7、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一二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空中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三四两句,从莺燕鸟鹊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刚从北国飞来,正忙于衔泥筑巢。“乱花”“浅草”一联,写西湖堤上到处都是绿毯般的嫩草,踏青的游人骑马来往很是频繁。尾联直抒诗人对早春西湖的喜悦之情。“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从中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这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象的工笔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
8、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析】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诗的首句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9、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赏析】这是一首写表兄弟因离乱阔别之后,忽然相逢又匆匆别离之诗。初问姓氏,心已惊疑,待知姓名,即忆起旧容,于是化惊为喜。叙谈伤乱感慨之情,寓之意中。全诗采用白描手法,以凝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乱离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读来亲切感人。
10、《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赏析】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蜡炬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绝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11、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赏析】全诗是追忆情事。首联写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诗人又来到“画楼西畔桂堂东”,看到风景如昨,星辰春风依旧,但佳人已不可复见,幸福的情景已不能再现,故惆怅惘然,感伤不已。以下六句语意连贯,均是昨夜在此地此时所发生的事,要统一把握,不可分裂。颔联总写情人一见钟情而又不能互通款曲的复杂细微的心理感受。比喻贴切而新奇。“身无”与“心有”相互映照发生,组成一个蕴含丰富的意象。相爱的双方相见而不能相合,该是何等的痛苦,但身未接而心灵却契合相通,内心中又是莫大的欣慰。因有希望而又追求不到,心灵相通而身遭阻隔,便令人产生继续执着追求的热望,这种情感富典型性,也极富感染力,故这一联成为咏爱情的名句而千古传唱。颈联是对这种情感的深化表现和具体化描写。“隔座送钩”、“分曹射覆”,座位不在一起,游戏又不在一组,身被阻隔而无法接近,即“身无彩凤双飞翼”也。“春酒暖”、“蜡灯红”是抒写心理感受,与情人在一起宴饮嬉戏,故觉酒也热,灯也亮,心情极为畅快,对方的神情亦如此,即“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宴会上融洽欢乐的气氛烘托出一对恋人心灵深处的无比喜悦。尾联叹息被迫分别的憾恨。作者把爱情受阻的遗憾与身世飘蓬的慨叹结合
起来,拓展了诗的内容,深化了诗的意蕴,使这首爱情诗也有了自伤身世的意味。这当中诗人把不能与钟情者遇合的沮丧和沉于下僚的失意之情交织在一起,表现得深沉凄婉。
12、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赏析】作者通过登楼眺望,借凭吊秦汉故都遗迹,抒发了对前朝兴亡的感慨。首句点明的“万里愁”,是作者触景生情的总括描述,也是笼罩全诗的整个气氛。次句就眼前景物衬托愁情。次联写溪云初起,山雨欲来,日沉阁后,风满楼头,以自然现象变化的急剧,说明首句所示“愁”的由来。第三句,写秦苑汉宫,杂草丛生,黄叶飘零,当年繁华,而今安在?以社会历史变迁的无情,再回应首句。末联,直抒“愁”绪,点明全诗主旨,感慨无限,发人深思。
(三)唐宋词赏析34首
1、乌夜啼 李煜
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赏析】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起句“ 桃花谢了春红 ”,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桃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桃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袭,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雨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就是带雨含露之落花。“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恋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2、捣练子令 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赏析】这首小令通过对深院小庭夜深人静时断续传来的风声、捣衣声,以及映照着帘栊的月色,刻意营造出一种幽怨欲绝的意境,让人不觉沉浸其中,去感受长夜不寐人的悠悠情怀。尽管文字表面多是景物环境的烘托渲染,但思妇怀远的复杂心态还是被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3、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赏析】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愁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4、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赏析】此词一说系李煜弟从善入宋久不得归,后主因思念而作。如其可信,则上片不妨可视为就己方落笔,点出春暮及相别时间,那落了一身还满的雪梅正像愁之欲去还来;而下片可看作由彼方措意,说从善留宋难归,托雁捎信无凭,心中所怀的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的春草那样无边无际。两者相形,倍觉愁肠寸断的凄苦和离恨常伴的幽怨。歇拍两句从动态写出离恨的随人而远,尤显生动,为人所称。
5、浪淘沙 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赏析】秋风飒飒,庭院荒凉,石阶上长满了苔藓,可见好久不曾有人来过。索性再也不卷门帘,一任其遮住视线,作个眼不见心不烦。然而,要不烦可能吗?孤独之中,他怀念金陵。秋月当空后,他定会想起唐人,抒发了秦淮河上故宫的惨淡景象,觉痛至深。
6、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赏析】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胜感慨系之。上片回顾昔时的繁华逸乐;那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下片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来尤为沉痛惨怛。其事虽见载于《东坡志林》但出自后主之手,更觉凄惨苦涩,不失为一个丧国之君内心的痛苦自白。
7、鹊踏枝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赏析】春天悄悄来临了。请看那河畔的青草,堤上的嫩柳,无不带来了春意萌动的消息。然而,对于被恋情所困扰的人来说,万物的复苏同样也催发了心中沉埋的惆怅情绪。于是词人就每日借酒驱愁。但这又何补于事呢?这种铭心刻骨的痴情似乎是与身俱在的。任你怎样挣扎都无法摆脱。因此,就只能拖着瘦羸的身躯,伫立在风紧人静的小桥上,和那一钩孤凄的新月默默无言地相互对视……
8、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晏殊是北宋时期的太平宰相,这首词是写诗人在黄昏时分,手握一杯酒,听家姬歌唱新词,感叹着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小燕子重临故地, 一年的时光又过去了, 不由得大为伤感和惆怅。他踏着落满香花的小径在院子里独个儿徘徊,无计排遣。此词短小明白,触景感怀,抒发了暮春的惆怅与寂寥。精华就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属对工巧自不待言,更主要的是容量大,概括力强,道出了自然界的规律。
9、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赏析】庭园中,秋菊蒙着淡淡的烟霭,似在脉脉含愁。香兰沾着晶莹的露珠,似在轻轻啜泣。兰、菊皆著愁之色彩,则主人公是愁中观物,不言而喻。室内罗幕不御轻寒,双燕早已飞去,则主人公单寒落寞,可以体会。偏是那明月不解离人正苦,彻夜到晓把清辉投进朱户,惹得主人公彻夜失眠,离愁别恨更加深重。上片用比兴之笔,层层写出主人公用情之忠实深厚。下片另拓词境。主人公登楼望远,但见西风过后,碧树凋零,这情景正象征爱情横遭摧残。主人公心中的无限悲凉,遍布于天地之间。他把无尽的情思怨慕,写进了彩笺尺素,欲寄与离散远方的佳人,可是望尽天涯,山长水阔,却不知佳人何处!主人公之希冀求索,亦伸延于天地之间矣。
10、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赏析】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本词为怀念歌女小蘋所作。大意是:梦觉后高高的楼台紧锁,酒醒后长长的帘幕低垂。去年春天惹起的恨恚又来恼我,恰是落花纷飞,我一人孤独伫立,细雨霏霏,燕儿翩翩双飞。曾记得与小蘋初次相会,她的罗衣上两重心字相配。拨弹着琵琶,诉说相思病的滋味。当时明月今犹在,曾映照妙姿倩影恰似彩云归。词的上片写别后的孤独和刻骨相思,写今日,下片追忆初见小蘋时的印象及小蘋归去时的情景,写去时的情景,写去年。上片伤春,活画出词人落寞孤凄的情状。下片怀人,在词人的记忆中呈现出最令人动情的一幕,“记得”这三句又是一顿,点出初见时已两心相许的这段终身难忘的情境。词的结句与起拍“梦后”“酒醒”二句呼应,感慨万千,既蕴藏着小频流落民间之后,作者见月思人的一片深情;同时把“初见”以后的花朝月夕种种缠绵情意也都包容无遗了。本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风情旖旎。风格曲折深婉,意境朦胧含蓄,深得吞吐腾挪之妙。
11、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赏析】这首词写情人久别重逢。大意是:彩袖玉手捧玉钟殷勤多情,当年我甘愿痛饮拼得满面通红。楼顶的明月一直舞到坠下杨柳梢,尽兴歌唱,扇尽桃花扇底风。自离别后,总思念重重,多少回梦魂与你形同影同。今宵更手把银灯细照,还恐怕是相见在梦境之中。在小晏的词中,以写离别之悲苦者见多,而写重逢这喜悦者较少。但都能体现出他工于言情、清丽凄婉的总体风格。上片写当年一见钟情,心心相印,歌女尽情歌舞,通宵达旦,甚至唱到没有举扇之力,其多情、兴奋,可以想见。下片写不期重逢,似信非信,乃举灯相照,仔细端详,疑在梦中,十分生动地刻划出了双方惊喜交集的心理状态。这首词写了与久别佳人重逢时犹疑是梦的惊喜和追忆别后佳人苦苦相思之情。“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尤为精彩,依稀可见一俏丽女子噘着樱桃小嘴,瞪着怨而不怒的一双大眼睛,用纤细的手指指着情人离去的方向一跺小脚,喃喃地吐着怨恨。全词语丽情深,风格婉约,手法精妙,情感细腻,诗情画意。
12、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赏析】本词描写闺中少妇的伤春之情。上片写深闺寂寞,阻隔重重,想见意中人而不得,下片写美人迟暮,盼意中人回归而不得。幽恨怨愤之情自现。此词写景状物,虚实相融,辞意深婉,尤对少妇心理刻划写意传神,堪称欧词之典范。上片开头三句写“庭院深深”的境况,“深几许”于提问中含有怨艾之情,“堆烟”状院中之静,衬人之孤独寡欢,“帘幕无重数”,写闺阁之幽深封闭,是对大好青春的禁锢,是对美好生命的戕害。“玉勒”二句写意中人任性冶游而又无可奈何,女子怎能不怨?下片前三句用狂风暴雨比喻封建礼教的无情,以花被摧残喻自己青春被毁。“门掩黄昏”四句喻韶华空逝,人生易老之痛。结尾二句写女子的痴情与绝望,含蕴丰厚。“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句一直为后人激赏。“花不语”正讲少女与落花同命共苦,无语凝噎之状。“乱红”飞过青春嬉戏之地而飘去消逝,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也。“乱红”意象既是下景实摹,又是女子悲剧性命运的象征。
13、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赏析】词的大意是:迎候宾客的馆舍,其庭院里的梅花已经凋残,小溪柳树枝条迎风飞舞。微风吹着青草,摇动行人的马上辔头。离家也渐渐遥远,我的愁绪越来越浓,就象一路奔腾的春水一样连绵不断。思念的人儿柔肠寸寸,千回百转;任那透明的泪珠流过化过妆的脸。画楼太高,不要凭倚高栏,因所见到的情景更令人伤感。眼前到处是春山,而那位心上的人,却在春山更远处。此词是欧阳修婉约词风的代表作,全篇主旨即表现早春的离情相思之情。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行者在草薰风暖的春天于别馆和恋人离别。他初不经意,信马由缰,悠哉游哉;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无穷,仿如迢迢不断的春流水,自然真实地刻划居人望归的愁情。下片写思妇在家的离愁,居人望尽平芜,望断春山,行人却远在春山之外,居人盼归不见的绝望痛苦心情可以想见。全词写春景发离愁,语浅淡而情有致。“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两句为全词之眼,以不断之春水状无穷之离愁,化抽象为具象,比喻贴切。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无穷,信如迢迢不断的春江水,自然真实地刻划了行者离情别绪萌生渐深的过程。
14、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赏析】此词写于词人贬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在朦朦月色中隐没。北望桃源乐土,也失去了踪影。此刻,因受党争牵连而流放的秦少游,正被幽闭在郴州的一所旅舍内,漠漠春寒,惹人愁闷。斜阳下,杜鹃声声,“不如归去”的啼鸣,凄厉辛酸,令人倍增伤感。“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情状,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屡遭贬谪,内心凄苦、前途怅惘的心境。下片写远方友人的殷勤致意。“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亲友问讯理应欣喜为是,但身为贬谪之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今时困苦处境的哀歌。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终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重数、沉重坚实的“恨”墙。结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字面上看,似乎是即景抒情之句,写词人纵目郴州的山水,抒写怀乡思亲之情,但由于句中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字,无情的山水就变得有情有意了,好像词人在对着郴江述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却为什么要背井离乡流入潇湘呢?又好像词人的“反躬自问”,慨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语意丰腴,耐人寻味。
15、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赏析】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美的享受。词人先从整个村庄写起。村庄的周遭,层层绿树环绕;村子里的池塘,水已涨得与池岸齐平了,显然这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接着“倚东风”两句,是描写词人乘着温和的春风,兴趣正浓地信步漫游村庄,欣赏着春天的风光,表现了词人喜爱农村景色的神态。“小园”二句,写词人在漫游中为一座春意盎然的小园所吸引。看上去园子才那么一点点大,但却像收入了全部春光。那么,有哪些春色呢?“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正是这些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才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词的过片“远远”四句,词人移步小园转向远处一带的围墙,在墙内隐现出茅草小堂。在墙外小桥流水不远,飘扬着一面青色酒旗,显然有一家小酒店就在近旁。这几句颇似辛弃疾《鹧鸪天》词中:“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偶然”二句,写词人突然萌发了酒意,赏春也须酒佐兴,然后乘着一时的兴致,再步行着翻过东边的小山岗。词的歇拍“正莺儿啼”三句,承上两句意脉,即翻过小山岗,“柳暗花明又一村”,另有一番景象:莺啼燕舞、蝴蝶采蜜忙。它们最能代表春天,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16、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赏析】本词写闺中春愁,全词大意是:漫漫的轻寒涨入了小楼,无奈清晨的阴冷,好似深秋画屏上云烟淡淡,水流涓涓,景色清幽。自在飘飞的落花轻盈似梦,天边迷茫的丝雨细密如愁,闷闷无聊卷起珍珠帘儿挂上小银钩。上片侧重渲染环境的凄凉索寞,以景衬情;下片刻画女子淡淡的闲情,不用重笔刻画而人物形象却很鲜明,结句更是把一多愁善感的美女形象凸现出来。本词之妙,在于不正面刻画人物,主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揭示人物愁闷凄苦的心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自在飞花”两句对仗工稳,谓飞花似梦,细雨如愁,联想巧妙,比喻新颖。自在飘飞的落花轻盈似梦,天边迷茫的丝雨细密如愁,闷闷无聊卷起珍珠帘儿挂上小银钩。全词用语轻盈,清淡优雅。
17、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赏析】词的大意是:你的玉步不肯来到横塘,我只有目送你离去。但现在不知你与谁相伴,共度这花样年华?在那修着偃月桥的院子里,朱红色的小门映着美丽的琐窗。只有春风才能知道你的归处。天上飞云在空中拂过,长满杜蘅的小洲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佳人一去而不复返,我用彩笔写下断肠的诗行。如果要问我的忧伤有多深多长,就像烟雨中的芳草萋萋迷离,就像随风飘转的柳絮满城飞舞,就象梅子黄时的淫雨无有尽时。全词抒写了因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上片写相恋与遥想,下片写满腹怅惘。词人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他失意迷茫而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时人赞赏。作者也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
18、凤栖梧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赏析】这是一首写离情的词,表达了对远方恋人的执着眷恋之情。上阕写春景,拟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作者倚立在危楼之上,和风拂面,极目远眺,一片春愁随着青青芳草,直铺天边,一开始就点出了春愁。“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雾霭渐生,草色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谁会理解这位默默无语、满含着春愁凭栏者此时的心情呢?下阕接着写春愁之深,“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他登高凭栏观春色,不能解春愁,只好打算放纵行酒,一醉忘愁,但即使豪饮高歌,强求寻欢,却依然无法排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消瘦得衣带都显宽了,而他忠贞一心,毫不后悔。这最后两句写得朴实无华,却流露出了感人至深的悲壮之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推崇不已,认为“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柳永善写抒发情意的慢词,这首词柔婉、清雅,意韵深长,感情真挚,显示了他深厚的文笔功力。
19、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赏析】词人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将迷人的杭州胜景展现在读者面前。上阕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列殊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下阕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生活游赏的场景。“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千古丽句,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看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而起投鞭南渡之心。“羌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的乐生场景,“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的游乐场景。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20、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赏析】全词大意:黄叶满地,秋色连波,水波映着群山,蓝天与白水连在一起。碧绿的春草不知人事,向远处延伸着,直到斜阳之外的天际。思乡的情怀令我忧伤,旅居塞外更令我惆怅。日日夜夜都寂寞难耐,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苦捱着时日。明月映照之时,千万不要到高楼凭栏独立,因为望乡而又回归无计。闷酒进入愁肠,只好化作一串思乡的眼泪。这情景,多么令人伤悲。词的主旨在于抒写乡思旅愁。“碧云天,黄叶地”二句,高低俯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天地之间的浓郁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词人摄取“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四组意象,构画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如此秋色又笼罩在一片斜阳暮色之中,黯然消魂之情已不言而尽寓其中矣。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
21、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也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之时所闻;霜满地是不寐之时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22、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赏析】全词大意:来到城的东郊,感觉风光越来越好。丝绸皱纹般的水波粼粼闪光,迎接着游客的船棹。春柳如烟笼雾罩,远处的轻云飘浮。枝头上盛开的红杏春意渗出,闹出春机盎然。平生只恨遗憾太多,欢娱太少,何必吝啬金钱,轻视快乐?为此我端着酒杯规劝斜阳,多停留在花丛间,让欢乐更多人间常驻。这首词是歌咏春天的名篇。上片是一幅生机蓬勃、色泽鲜明的早春图。开始写春游,地点在城东,开头总括,后面三句是“风光好”的具体描述,但不是纯客观描述,它处处有人的感情:湖面微波荡漾,似在迎着游客的轻舟;绿树含烟,春天清晨的微寒是“轻”的;红杏枝头饱含春意,竟然“闹”起来了。的确,它既写出了真景物,也写出了真感情。“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是一向为人所传诵的名句。其中绿杨即绿柳,绿柳如烟,状其泛其淡绿之时那种若有若无的绿色,如头上的红杏,如火如荼,颇为耀眼。行笔至此,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跃然纸上。“闹”字写出杏花争鲜斗艳之神,也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境界全出。全词体物精微,笔触细腻,生动别致,它既写出了真景物,也写出了真感情。
23、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大意: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得床上人惆怅无眠。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将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味与希望。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受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态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优美,富于哲理,情感动人,而传唱至今。
24、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大意: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这一切无所谓,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穿着草鞋,拄着竹杖,比骑马坐车更加一身轻松。谁怕风风雨雨?我漠视这些,一生任凭烟雨迷蒙,与我同行。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斜阳的山头却来迎接我。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时作,从中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 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然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界中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不要管他,如果不在乎风风雨雨,也不必盼什么天晴了,这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义,也是本词思想意义的深刻性之所在。本词构思新巧,以微显巨,从遇雨之吟啸升华为人生之超旷,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胸怀。
25、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这首词写初夏时节发生于一墙之隔的一次极为平常的遭遇,在略表惆怅与嘲讽之余,却引出妙理,发人深省。上片为时令背景。尽管柳绵将尽,春事无多,然而燕子低飞,绿水环绕,芳草从生,透露出夏日初临的大自然的生机。下片是在如此明丽的环境中一个“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小小插曲。墙里墙外的两种人本不相涉。但一方无情,一方多情,导致了一场感情风波。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因为苏轼借此表达了某种人生哲理,行人与佳人的遭遇固属偶然,“多情却被无情恼”却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在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两者关系中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或许有过多次类似经验,由于不了解“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许多烦恼由是而起。然而无情是物的本性,多情是人的本性。它们始终是难以统一的。苏轼说自已作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能出”。这固然因为他天份高,同时也由于他学养湛深,所以能随处触发,皆成妙谛。这首词写景、记事、说理均极自然,佳人行人的插曲全如信手拈来,但一经慧光所照,寓庄于谐,就顿成妙解,发掘出其间的哲理内涵。这真是苏轼作诗词的一大本领。
2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赏析】作者见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这首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侵扰江西时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地区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心情。下片即景抒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体察细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饶有诗意。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们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半,但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末尾两句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这首词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善于通过具体景物烘托复杂的内心感受。暗示复杂的斗争形势,形象鲜明,语言简洁,含义深刻,耐人咀嚼。
27、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本篇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透出欢快喜悦的心情。下片笔锋转入写雨。“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想快赶路或寻地避雨。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转个弯,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28、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大意: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犹如凤箫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稀落处。这首词上片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出那个不慕荣华、甘守寂寞、孤高淡泊、超群拔俗的女性形象,从中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29、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赏析】这首词借古讽今,字面上在颂扬孙权,实际上却委婉地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上片“何处望神州,……不尽长江滚滚流。”大意是: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下片“年少万兜鍪,……生子当如孙仲谋。”大意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30、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赏析】这词写了想象中的军旅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作”即“如”。“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这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31、水龙吟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赏析】大意:楚地一片清秋,水光连接天边,秋色无边无际。我向远山望去,山都皱着眉,仿佛在向我倾述着无限怨恨。面对着落日,我一个人独立楼头,听着南飞鸿雁来来往往的声音。我这位江南的游子啊,把吴钩看了又看,将楼上的栏杆都拍了数遍,可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情意?不要说鲈鱼脍得鲜美,西风吹,我却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归去。我更不愿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我羞于见人,怕被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小看。可惜时光年年,大好年华在风雨中白白过去,就连树木也是如此老去。想到这里,我不禁伤感不已,落下眼泪。好心的佳人用红巾绿袖,为我擦掉英雄泪。这首词借登临周览以抒发抑郁悲愤之情。词的上片借景抒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写出了没有人了解他雄心壮志的苦闷。词的下片借典抒怀:他决不愿学晋代的张翰,为了贪恋家乡鲈脍味美就想归隐,更鄙视像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国家大事。只可惜时光流逝,恢复中原已是无望,他的忧国心情也一天深似一天。词中深刻地表达了他的这种悲愤情绪。下片连用三个典故,正反两面见意,用张翰之典,既有故乡难归之慨叹,也有不忍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这正是作者性格的两个重要方面。许汜之典,对那些只知购田买房自私自利的官员表示极大的鄙夷之情。结尾六句抒发举世皆浊我独醒,世无知已之深慨,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遥相呼应,章法谨严。本词写尽英雄失路之感,如垓下悲歌,动人心魄。全词借景抒情,意境悲壮而深曲,或比兴,或用典,贴切灵活,豪气浓情,沉郁淋漓。
32、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赏析】大意:薄雾浓云遮蔽了漫长的白昼,忧愁压抑着我的心头,终日里阴阴沉沉,我的心情愁苦烦闷。刻有兽形的铜炉,香料已渐渐燃尽。又是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到了夜半时分,纱窗玉枕,感觉到了一阵阵的轻凉侵身。黄昏后独自一人在东篱下自斟自饮,轻淡的菊花香气充满衣襟。莫要说此情此景不令人凄然伤神,当秋风吹卷门帘的时候,突然发现屋里的人比外面的黄花菊更加消瘦。这首词写词人在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上片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开头两句渲染寂寥无聊的环境氛围,天气阴沉,香已燃尽。词人不再续香,衬托出心境之不佳。“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的原因。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时本应该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的。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下片前两句倒叙黄昏独自饮酒赏菊的凄凉,扣住“重阳”。末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以菊花之瘦比喻人之瘦,本来已很新颖,再用人比黄花还瘦的夸张笔法,更出人意表,成为千古绝唱。
33、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大意:驿站外的断桥边,寂寞地开放。已是黄昏时刻,她独自愁思,更加还有风雨摧残。她花开在百花之先,并非有意苦苦地争夺春光,听凭着群芳心生嫉妒。即使零落成泥,清香却如故。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词章。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抒发自己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其实也正是作者一生标格孤高,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不渝的铮铮傲骨的真实写照,故历来为后人称颂。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在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在风雨交加的寒冬黄昏中孤独地开放着,这正是诗人不幸遭遇的形象化。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化为尘泥,依旧保持着清香。
34、忆王孙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赏析】大意:芳草萋萋,仿佛也忆念着在外的朋友。我凭倚在高楼,望着柳外的天空,黯自伤怀。杜鹃的叫声悲悲切切,令人不忍再听。天色临近黄昏,无情的风雨吹得梨花满地,我只好关上院门。本词抒写闺中女子春日盼归的意绪。词人并不刻画具体事件和感情波澜,只用主人公望中所见的一连串意象来表达浓郁的感伤意味:萋萋芳草、楼外柳色、杜鹃哀鸣、雨打梨花。尾句出现一种封闭的态势,令人感到窒息而苦闷。全词纯取春日景物,采取映衬的手法,刻划出思妇的闺怨之情,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